子貢再問:“現在掌權的這些人怎麼樣?”
孔子評論說:“那都是一幫見識短淺、鼠目寸光的人。”
寵辱不驚
【釋義】受寵或受辱都不動心,指人有很深的涵養。將得失看得很輕。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盧承慶傳》。
盧承慶是唐朝時的一名大臣,知識豐富,修養特高,他待人平易,淡泊名利。
唐太宗十分賞識他,封他做兵部侍郎,同時主管五品官員的選拔、考核。
盧承慶卻一本正經地上書推辭道:“選拔官員應該是尚書大臣管轄的範圍,讓我來管是超越本分了。”皇帝更覺得他忠誠可靠,自然沒有同意他的推辭,執意讓他負責。
有一次,盧承慶正在主持考核、選拔百官的時候,有一個接受考核的官員一不小心,從乘坐的漕舟內掉到了水裏。經過好多人的努力,才把他拉上岸來,卻早弄得頭發散亂,衣衫盡濕,頗為狼狽。
盧承慶覺得此人冒冒失失,決定把他的考核等級定為中下。考核結果向他宣布的時候,這個人一點也不惱火,十分平靜地說:“如果不是我能力所能達到的,即使考一個中中,我也不會高興。”
盧承慶覺得這個人能夠那麼平靜,無論是得寵還是受辱都能鎮定自如,實在是個心胸豁達能幹大事的人,至於乘船落水,也許隻是一時疏忽,不可苛求。於是稱讚他說:“你這個人寵辱不驚,堪稱大器,考核得中上。”
忠言逆耳
【釋義】對自己有利的話語聽起來都覺得不順耳。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的軍隊進駐灞上以後,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就領著仆人,帶著皇帝的大印、兵符等來到劉邦的軍營,向劉邦投降了,秦朝政權正式宣告滅亡。
劉邦率領軍隊進了秦朝的都城鹹陽,他的將土們都亂紛紛地爭著去找宮中的庫房寶物,大家都挑好的東西拿。劉邦也在將士們的陪同下來到了阿房宮,他看到官殿那麼富麗堂皇,陳設那麼豪華,覺得眼睛都看花了。他每到一處,都有許多美如天仙的宮女們跪在地上迎接他,使得他有些飄飄然的感覺。
他在宮中呆了一會兒,坐了一下秦二世的龍床,感到舒服極了,真想在宮中住下來不走了。
正在這時,劉邦的部將樊噲突然闖了進來,他毫不客氣地對劉邦說:“您是想打天下呢,還是想當個大財主啊?秦朝為什麼滅亡了?還不是因為這些奢侈華麗的東西?您要是想打天下,就不能留戀這些東西。還是趕快回到軍營中去吧!”
劉邦還是不想馬上離開,說:“你先回去吧!我再呆一會兒。”
恰好這時張良也進來了,樊噲就把剛才的事給他說了一遍,要他去勸劉邦。張良就對劉邦說:“正是因為秦朝的君主昏庸、暴虐,生活奢侈,荒淫無道,引起百姓造反,您才能夠來到這兒。您為天下百姓除害,就應該勤儉、樸素,而您卻一進秦宮就想著享樂!甚至不想走了,這怎麼能行呢?俗話說得好,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樊將軍說得很對,希望您能聽從他的勸告。”
張良是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對他一向十分敬重。他聽了張良的話以後,猛然省悟,就吩咐將士不準拿宮中的一針一線,把庫房也原樣不動地封了,然後帶著將士們回到了軍營。
緊跟著,劉邦召集了鹹陽附近郡縣的父老,向他們宣布約法三章,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著想,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為他以後奪取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忠言逆耳”也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或“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披肝瀝膽
“披肝瀝膽”比喻對人對事非常忠誠。
此典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曹操帶領二十萬兵馬,分兵五路至徐州,攻打劉備。劉備兵敗,張飛突圍後,劉備無處可擊,遂去投奔袁紹。關羽被圍無法解脫,為保全劉備家眷,隻得暫時投降曹操。
劉備在袁紹那裏,整天憂心忡忡,一憂關羽、張飛不知去向,二憂妻小陷於曹營。袁紹得知劉備心中苦痛,便遣良將擊曹。袁曹交戰,關羽連斬袁紹名將顏良、文醜,劉備始知雲長身在曹營。袁紹得知劉備二弟關羽斬了他的愛將,即下令斬劉備之首。劉備表示願修密書一封與雲長,叫他前來輔佐袁紹,共同消滅曹操。袁紹大喜,即派人前往送信。關羽看畢書信,大哭,當即寫書答雲:“……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當麵辭曹公,奉二嫂歸。羽但懷異心,神人共戮。披肝瀝膽,筆楮難窮……”
之後,關羽便去拜辭曹操,曹操知道他的心思,避而不見。關羽去誌已決,遂率舊日隨從,護送車仗,奪門而走。關羽一行沿路屢遭難險,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在古城與劉備、張飛相聚。
空前絕後
【釋義】以前不曾有過,今後不會再有。形容超絕古今,獨一無二。也作“光前絕後”。
【出處】佚名《宣和畫譜》。
顧愷之是晉朝人,他文采出眾才氣超人,繪畫更是爐火純青,是個多才多藝的人,顧愷之的人物畫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與眾不同的是,他畫人物,從來不先點眼珠。有人問其原因,他說: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一語道出了其中的訣竅,使人歎服。當時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南北朝時的梁朝,又出了一個叫張僧繇的大畫家。他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在當時名氣很響。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佛塔,都命他作畫。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寺廟的牆上畫了四條龍,卻沒有給龍點眼珠。旁人問他為什麼不點上眼睛,他說:“恐怕點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去。眾人不信,堅持要他試一試,他便點了兩條,果然破壁飛去。這一傳說雖誇張得近於荒誕,但說明了他作畫技藝是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個更有成就的畫家吳道子,集繪畫、書法大成於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畫聞名當時,且寫得一手好字,有“書聖”之稱。據傳說,他曾為唐玄宗畫巨幅嘉陵江圖,幾百裏山水竟在一天內畫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畫了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而陰森逼人,相傳看過這幅畫後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的大有人在。
所以,後來有人評價這三個畫家時,認為顧愷之的畫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畫成就後人莫及,而吳道子則兼兩人的長處。
舍身取義
【釋義】身:生命。取:求取。舍棄生命以求得正義。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
豫讓是春秋時晉國的義士,曾受到智伯的重用。智伯後來被三晉打敗身亡,因趙襄子是殺智伯的主謀,所以豫讓要殺趙襄子替智伯報仇。他扮成一個殘廢的人,走到襄子的廁所去,假裝粉飾牆壁,想伺機刺死襄子。襄子去小便,忽然覺得心裏有點跳動,知道有人要刺殺他,便叫人捉住粉飾牆壁的人,一問原來就是豫讓。襄子知道他是替智伯報仇,感念他是義士,所以把他釋放。
豫讓後來又把漆塗在身上,剃去胡須和眉毛,毀了容貌,扮做一個乞丐,連他的妻子也認不出來,但說話的聲音還沒有改變,於是他又吞炭改了聲音。一天,他預先躲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趙襄子將要走到橋上時,忽然他的坐騎驚叫起來,趙襄子知道一定又是豫讓來行刺了,叫人搜查,果然不錯。趙襄子歎道:“豫讓,你替知己報仇,人家都已知道你的義舉了,這次我不再放過你,成全你吧,請你自己了斷吧!”豫讓也被襄子的話所感動,請求襄子把袍子脫下來,他在襄子的袍子上刺了三刀,然後自殺。
潔身自好
【釋義】“潔身自好”比喻一個正直的人不受汙濁環境的影響。
【出處】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潔身守道,不與世陷乎邪。”
戰國時,屈原被楚國釋放後,流浪在湘江一帶。他常常一邊走,一邊吟唱楚國的詩歌,想到楚國的政局每況愈下,萬分憂慮。長期的流放,使得他麵容憔悴,麵黃肌瘦。
一天,屈原來到湘江邊上。一個漁父見到他後,非常驚訝地說:“你不就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魄成這個樣子呀?”屈原長長地歎息道:“整個世道都像這泛濫的江水一樣渾濁,而我卻像山泉一樣清澈見底;所有的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樣失去了理智,而我卻保持著異常清醒的頭腦。所以,我被流放了。”
漁父聽後嘲笑他說:“完美的人是不會受外在事物的約束的,而是掌握它的特征並加以運用。例如,世道渾濁,為什麼不攪動泥沙,推波助瀾呢?眾人皆醉,為什麼不仿效他們也喝個酩酊大醉呢?何苦潔身自好,遭受到流放呢?”
屈原說:“我聽說一個人洗頭後戴帽,先要彈去帽上的灰塵;洗澡後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怎麼能使自己潔淨的身軀受到髒物的汙染呢?”
漁父聽了屈原的一席話,知道無法改變屈原的看法,就唱著歌劃著船離開了。
獨步天下
【釋義】超群出眾,獨一無二,天下第一。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戴良傳》。
戴良是東漢初期的讀書人,年輕時就勤奮好學,名揚四方。他學識淵博,但性情怪僻,不同常人。有一天,他的朋友謝季孝問他:“老兄,你自以為天下誰可與你相比?”
他昂然答道:“我就像孔子、大禹一樣,獨步天下,有誰可比!”謝季孝雖了解他的不凡,但總覺得這話似乎說得過了頭。
其實,戴良並非空口說大話,他確實懷有遠大的誌向,他的才學和他在當時擁有的聲望,足以使他成就一番事業。可是,他看不慣現實人事,決心超然世外,不問政治,官衙曾多次派人請他去作官,跑了一次又一次,實在把他跑煩了,便索性帶著妻子兒女,躲到江夏(今湖北省內)的深山裏隱居起來,一直到老死。
雖死猶生
【釋義】人死了還像活著一樣。形容死得有價值,有意義。
【出處】北朝·北齊·魏收《魏書·鹹陽王元禧傳》。
北魏時的鹹陽王元禧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當他還在做冀州刺史的時候,就極力支持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廢除原有鮮卑族的陋習,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倡導學習漢族的文化。當時在元禧所轄範圍內特見成效。
元宏對他的幾個弟弟都懷有深深的手足之情。弟弟元禧身居要職後,元宏總是教導他要謙虛謹慎。元宏死後,元禧接受遺詔輔佐少主元恪。他不再像當初跟隨元宏那樣兢兢業業了,慢慢地居功自傲,身邊擁有美女數十個,仍不滿足,還派人到處搜羅美女。元恪對他的所作所為非常反感。
公元501年,元恪宣布親自執掌朝政。元禧深感不安,便勾結一些人準備謀反。一日,元恪出城辦事,元禧乘機集合人馬,但準備不充分,沒來得及起事就泄密了。元恪接到密報,派人去捉拿元禧。
元禧倉皇出逃,隻有一位隨從尹龍虎跟隨身邊。為了緩和緊張的情緒,尹龍虎出了一則謎語讓元禧猜:“要睡則一起睡,要起則一齊起,貪婪的樣子就像豺狼,但自己從來不把東西據為己有。”
元禧想了一陣,因心亂如麻,猜不出是什麼,尹龍虎告訴他是筷子。元禧看著忠心耿耿的部下,感慨地對他說:“你可要作好與我一起去死的打算啊。”
尹龍虎鄭重表示與元禧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後來他們一起被元恪賜死。
輕於鴻毛
【釋義】毫無價值,像鴻毛一樣輕微。
【出處】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
司馬遷和李陵都是漢武帝時的朝中大臣,他們對各自的為人都非常了解。後來,李陵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失敗被俘,漢武帝就殺了他的全家。司馬遷覺得李陵已盡到了責任,漢武帝的做法太過分了,於是在一次朝見時,直率地說出了他對李陵這件事的看法。武帝正怒氣未消,見他為李陵辯護,不由得勃然大怒,下令對司馬遷處以腐刑,把他投入大牢。
司馬遷認為漢武帝實在是沒有一點人情味,就因為他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竟把他處以最恥辱的腐刑,覺得真是“伴君如伴虎”啊!他想到死,但又覺得自己的死,就像九條牛身上少掉一根毛或像死掉一隻螞蟻一樣毫無價值!他想到自己的好朋友任安曾經寫信問他“進賢之義”,至今尚未回信,就決定給他寫封回信。
他在信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述說了他的憤慨不滿以及他隱忍苟活的原因是要寫作偉大的曆史巨著《史記》。
不久,漢武帝覺得對司馬遷的處分有點過分,就赦免了他,讓他做了當時應該由宦官做的中書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釋義】蹊:小路。原指桃樹、李樹。雖不會向人打招呼,但其花朵豔麗動人,其果實甘美,引人喜愛,樹下自然會走出路來。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
西漢初期,匈奴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一支遊牧少數民族,經常南下騷擾我漢族居民。
隴西(今甘肅省東部)的名將李廣奮勇抗擊,匈奴既怕他,又敬重他,稱他為“飛將軍”。一次,李廣率領4000名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帶領一萬騎兵和他在一起。他們分兩路圍剿匈奴。李廣率兵前進幾百裏後,被匈奴左賢王率領的4萬騎兵包圍。麵對優勢敵人,李廣竭盡全力組織抗擊。後來張騫的大軍趕到才得以解圍。這一次,李廣幾乎全軍覆沒,隻得撤兵回去。事後,朝廷追究責任,張騫因拖延行程應處死刑,後出錢贖去死罪降為平民;李廣殺敵有功,但部隊損失太大,功過相抵既沒有被處罰,也沒有受封賞。
有一次,李廣私下對占卜天象的王朔說:“自從漢朝抗擊匈奴以來,我李廣沒有一次戰役不參加的。我率領過的部隊當中,職位低的校尉中,才能不及一般人,而以抗擊匈奴有功被封侯的,有十數人之多。我李廣比起別人來不算落後,但卻從來沒有因為積功而取得侯爵的封邑,這是為什麼呢?”
王朔則問他:“你是否做過違背良心的事?”
李廣想了一下說:“我鎮守隴西的時候,羌人曾經起來造反,我用計哄騙他們,使他們投降了。後來我又用詭計,把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內殺死了。這是我以為最遺憾的大事。”
王朔歎息道:“給人帶來災禍的事,最嚴重的莫過於把已經投降的敵人殺掉,這就是將軍所以沒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決定對匈奴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擊,分兩路向匈奴進軍,已經年老的李廣主動請戰,擔任前將軍,歸衛青指揮。李廣在行進途中幾次迷路。等他趕到會合地點,已比指定的時間遲了好幾天,當時,匈奴已被衛青的大軍打敗。會合後,衛青派手下的人問李廣迷路的經過情況,並催促李廣的部下快到衛青那裏去認罪。李廣氣憤地說:“我的部下並沒有罪,誤期遲到的責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審問就審問我。我現在親自去大將軍的幕府去聽候審問。”接著,李廣對部下說:“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仗,這次跟著大將軍出戰,本來很幸運可以同單於的軍隊接觸,沒想到大將軍又把我的隊伍調開,讓我走那條迂回遙遠的路,而偏偏又迷失了路徑,這豈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經這麼大年紀了,畢竟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說完,拔刀自刎。
司馬遷曾引用孔子的話對李廣進行過評記,接著又說,我看李將軍誠實得像個鄉下人,嘴裏不會花言巧語。他死後,天下人不論認識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非常悲痛。俗語說:“桃花和李花是不會說話的,但它開放的時候,欣賞的人都在樹下踩出小路。”這話雖然講的是小事,但卻可以用來比喻大事。原文是:“太史公曰:……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