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2
華而不實
【釋義】比喻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內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文公五年》。
春秋時,晉國大夫陽處父出使衛國,回來路過寧邑,住在一家客店裏。店主姓贏,看見陽處父相貌堂堂,舉止不凡,十分欽佩,悄悄對妻子說:
“我早想投奔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可是多少年來,一直都沒有找到。今天我看陽處父這個人不錯,我決心跟隨他。”
店主得到陽處父的同意,離別妻子,跟著他走了。一路上,陽處父同店主東拉西扯,口若懸河,無話不談,店主一邊走,一邊聽。剛剛走出寧邑縣境,店主改變了主意,和陽處父分手了。
店主的妻子見丈夫突然折回,很是納悶,問道:
“你好不容易遇到這麼個人,怎麼不跟他去呢?你不是決心很大嗎?家裏的事你盡管放心好了。”
“我看到他長得一表人才,以為他可以信賴,誰知聽了他的言論卻感到非常討厭。我怕跟隨他沒有好日子過,所以就回來了。”店主說。
在店主的眼裏,陽處父是一個“華而不實”的人。
同流合汙
【釋義】指沒有獨立的節操,混同於俗流,隨世而浮沉。後來也指與壞人一同做壞事。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下》。
有一天,孟子的學生萬章問孟子,為什麼孔子憎恨好好先生?
孟子說:“這種好好先生,八麵玲瓏,四方討好,你要批評他吧,他又沒犯什麼大錯。表麵上一副忠厚老實的樣子,實際上他是言行不一、偽善欺世的偽君子。這同堯舜的聖德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孔子憎恨這種人。他們同流合汙,一點也沒有值得稱讚的地方!”
萬章說:“我記得孔子說過,他厭惡狗尾草,因為它冒充禾苗;他厭惡邪惡的才智,因為它會破壞仁義;他厭惡誇誇其談,因為它破壞了信用;他厭惡鄭國音樂,因為它幹擾雅樂;他厭惡紫色,因為它影響紅色……”
孟子打斷了萬章的話,說:“孔夫子所憎恨的好好先生,說句老實話,他們其實是道德敗壞的人。”
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壞事幹盡,必將自取滅亡。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
春秋初,鄭武公的夫人薑氏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寤生,小的叫共叔段。但薑氏隻寵愛小兒子共叔段,她總在鄭武公麵前誇讚共叔段,想讓武公以後把君位傳給共叔段,武公一直都不答應。
鄭武公死後,寤生繼承君位,就是鄭莊公。他母親怕他的弟弟吃虧,就要求莊公把製邑(在今河南汜水縣)封給共叔段,鄭莊公沒有答應。薑氏又要求把京城(今河南榮陽)封給共叔段。因為這一要求也超出了當時的禮製規定,鄭莊公還是不願意。薑氏見莊公一再拒絕自己的要求,就非常生氣,鄭莊公沒有辦法,隻好答應了。
共叔段到了京城後,倚仗著母親的支持,就私自招兵買馬,暗中訓練軍隊,屯積糧草,想等待機會下手,奪取哥哥的皇位。
消息傳到了國都,大臣祭仲等人很替鄭莊公擔憂,勸鄭莊公趁早作打算,教訓一下共叔段。鄭莊公說:“壞事幹得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們就等著瞧吧!”
後來,共叔段果然趁鄭莊公要去洛陽朝見周天子的機會,由母親作內應,發動叛亂。但鄭莊公早有準備,朝見周天子也隻是個幌子,他很快就帶領人馬殺回來,擊敗了共叔段,共叔段隻好自殺了。
如出一轍
【釋義】“如出一轍”比喻言論或行動完全一樣。
【出處】此典出自宋代洪邁《容齋續筆·卷十一·名將晚謬》:“自古威名之將,立蓋世之勳,而晚謬不克終者,多失於恃功矜能而輕敵也。……此四人(指關羽、王思政、慕容紹宗、吳明徹)之過,如出一轍。”
宋朝時候,有一個叫洪邁的人,字景廬,別號野處,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他在地方做過知州,在朝廷曆任起居郎、中書舍人兼侍讀、直學士院等官職,監修過國史。洪邁的一生讀了很多書,他看書的時候,隻要有心得體會,便隨筆記錄下來,這樣前後近四十年的時間,著成了一部《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共五集,是關於曆史、文學、哲學、藝術方麵的筆記。書中考證了宋以前的一些曆史史實、政治經濟製度;記述了不少詞章典故。對於某些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也根據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評論。
在這本隨筆的續筆第十一卷中,洪邁指出,曆史上有些將領,如蜀將關羽,南北朝時西魏名將王思政、北齊名將慕容紹宗、南朝陳名將吳明徹都曾威震一時,立過蓋世之功。但他們到了後來都以失敗而告終。這些人的過失就像車轍一樣,都是因為恃功驕傲而輕敵所致。
“如出一轍”原意為好像從一個車轍裏出來的一樣。
安貧樂道
【釋義】“安貧樂道”後來多指雖處於貧困境地,仍以守道為樂。這是剝削階級提出的一種騙人的話,意思是要人們安於窮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們的那套說教。
【出處】此典出自《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顏淵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為了維護封建貴族的統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著名論點,即“忠恕之道”。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刑殺。在孔丘的學說中,勸人安貧守法是一項重要內容。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並用這個作為衡量他的學生品行好壞的一項標準。
據史料記載,孔丘教過的學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在這七十二人中,有一個孔丘最為得意的弟子叫顏淵,就是一個安貧樂道的典範。顏淵,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孔丘曾稱讚他說:顏淵真是一個賢德的人啊!他雖然貧居陋巷,隻有一小竹籃子幹糧,一瓢水,也能活的很開心。
盡忠報國
【釋義】竭盡忠誠,報效國家。
【出處】唐·李延壽《北史·顏之儀列傳》。
顏之儀是南北朝時期北周一位剛正不阿的大臣。當時的北周,依仗國強勢大,經常挑起事端,多次進攻南方城池,掠奪大批財物。周宣帝不按國家法令辦事,刑政混亂,隨意發布命令。顏之儀見此情形,直言勸諫,一點情麵也不留。周宣帝對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經想殺他。朝中大臣們一直為顏之儀求情,周宣帝才饒恕了他。
周宣帝當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靜帝繼位。這時朝廷大臣劉昉、鄭澤想讓戰功卓著、大權在握的外戚將軍楊堅做丞相,輔佐周靜帝,卻又擔心大臣們不服,就偽造了周宣帝遺詔,請顏之儀簽署發放。顏之儀知道周宣帝生前沒有留下這樣的旨意,堅決不肯簽署偽造的遺詔。楊堅聽說後,既氣又急,便叫劉昉把起草好的詔書給顏之儀送去,顏之儀義憤填膺,指著劉昉罵道:“如今皇上崩駕,新主年幼,你們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為什麼偏偏要把皇室大權送給別人!我顏之儀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騙、背叛先帝!”
劉昉見顏之儀不願屈服,就代替他簽署了遺詔。楊堅掌權後,就把顏之儀貶到西疆當郡守去了。
成由勤儉破由奢
【釋義】成功來自勤儉,破敗由於奢侈。
【出處】唐·李賀《詠史》。
在《韓非子·十過》中有一段記錄說秦穆公非常關心他的統治,為此他問由餘,要由餘回答古代的皇帝使國興與國衰的原因所在。
由餘回答說:“由於勤儉而使國家興盛,由於奢侈而使國家覆亡。”
後來,唐代詩人李賀又取其意,寫成《詠史》詩一首:
曆覽前賢國與家,
成由勤儉破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
豈得珍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
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
終古蒼梧哭翠華。
《詠史》這首詩運用比喻,象征手法道出國家興盛衰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由勤儉破由奢”。
有名無實
【釋義】形容徒有虛名,空有某種形式,而不具備實質內容。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晉語》。
晉國太傅叔向與晉國六卿之一的韓宣子是一對老朋友,有一次韓宣子向叔向訴苦,想得到叔向的理解,卻沒想到叔向向他道賀。
韓宣子不解地問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沒有卿的實,無法跟大夫們相比。我正為此犯愁,你為什麼要祝賀我呢?”
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為你貧窮才來道賀的呀!窮,不一定是壞事,你隻要回憶一下梁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
叔向知道韓宣子很清楚梁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這件事。最後他又說:
“你已達到梁武子一樣的貧困,也具備了梁武子的美德,相比之下,精神的財富要比物質的貧窮要充實得多,所以你應該高興而不應該犯愁,可喜可賀。”
韓宣子聽了叔向的話,頓時愁雲消散,向叔向行禮說:
“多謝您對我的指教,要不我連自己將走向滅亡也不知道呢。”
死有餘辜
【釋義】形容罪大惡極,不可饒恕。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春紀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行,病死在沙丘,宦官趙高乘機串通丞相李斯,改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皇帝,並假造聖旨,逼令太子扶蘇自殺。趙高當上郎中令後,就想除掉丞相李斯,自己獨掌朝政。他費盡心思想出了一條毒計陷害李斯。
一天,趙高對李斯說:“當前國內民心不穩,叛亂四起,但皇上整日無所事事,不理朝綱,隻知加重百姓的徭役和賦稅,再這樣下去,國家可就要危險了!丞相有責任為國分憂啊!”
李斯就去進諫胡亥,勸告他減免賦稅,收買民心,以緩和當前的緊張局勢。
胡亥怒斥李斯道:“你身為當朝丞相,卻無力平息叛亂、安撫民心,反來教訓、怪罪我,我看你是別有用心吧!”
這時,趙高又偷偷跑到胡亥那兒說:“李斯心術不正,圖謀造反,他的兒子已經和賊兵勾結在一起了!”
胡亥信以為真,立刻下令罷免李斯相位,將他打入大牢。趙高又用重金買通獄中刑訊人員,嚴刑毒打李斯。李斯忍受不了酷刑,隻得招認。胡亥勃然大怒,下令將李斯五馬分屍,還抄了李斯的家。百姓原本就仇恨無惡不作的李斯,李斯被處死後,大家都拍手稱快,認為他死有餘辜。
衣冠禽獸
【釋義】這個成語是指世上那些殘害同類的惡人。
【出處】此典出自《燕書》:“彼獸而人,汝則人而獸也!不殺何為?”
齊人西王須,擅長於做販運海外物品的買賣,他經常往來於扶南的眾多城鎮和頓遜的各民族部落中,販運各種珍奇寶物,像玳瑁、頗藜、火齊、瑪瑙等類,晶亮的白光閃爍不止。有一次,在海上忽然遇見一陣風,把船刮翻了,西王須便抓住一根折斷的桅杆,在海裏漂了很長時間,僥幸靠近海岸爬了上去。他穿著濕透的衣服奔走在彝山北麵的山穀之中,山穀幽深昏暗,不見陽光,常像有大雨壓到地麵似的。西王須想到自己可能難逃一死,便尋找一個山洞,希望自己的遺體不被烏鴉鷂鷹啄食了。還沒進入山洞,忽然有一隻猩猩從山洞中走出來,它注視著西王須,表現出同情的樣子。過了一會兒,它便去拿了豆棵、蘿卜、穀穗等食物,比劃著讓他吃。西王須正饑餓難忍,便狼吞虎咽吃下去了。山洞的右邊有一個小洞,睡覺的地方鋪著新的鳥毛,有一尺多厚,非常暖和,猩猩便讓給西王須去睡,自己卻躺在洞口外麵,當時天氣很寒冷,也不顧惜自己,它的語言雖然和人不一樣,但咿咿呀呀的發出聲音,好像安慰勸解的模樣,這樣整整過了一年也不稍有懈怠。有一天,海上開來了一條大船,停泊在山下,猩猩便急忙拉著西王須出來,送他登上船。西王須上船一看,恰好是他的朋友。猩猩還遙望著大船,不忍離去。
西王須對他的朋友說:“我聽說猩猩的血可以染氈布,過一百年也不褪色。這隻猩猩長得很肥,刺死它可以得到一鬥多血,為什麼不上岸去捕捉它呢?”朋友一聽大罵道:“它雖然是一隻野獸卻非常像人,你雖然是人卻像隻野獸呀!不殺你留著有什麼用?”於是他的朋友便用口袋裝了石頭套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推進海裏淹死了。
兩袖清風
【釋義】比喻為官清廉,除了兩袖清風外一無所有。
【出處】明·都穆《都公譚纂》。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詩人。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不久就擔任監察禦史。他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明宣宗很賞識他的才能,破格提拔他為河南、山西巡撫。盡管身居高官,他依然過著儉樸的生活。
明宣宗去世以後,九歲的太子朱祈鎮繼位,這就是明英宗。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專權。王振勾結內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為“翁父”。於謙看不慣他獨攬朝政,從不逢迎他。為此,王振對於謙非常忌恨。
當時外省官員進京朝見皇帝或辦事,都要賄賂朝中權貴,否則寸步難行。於謙在擔任巡撫從外地回京時,他的幕僚建議他買些蘑菇、絹帕、線香之類的土特產孝敬權貴。於謙從來不這樣做。他甩了甩兩隻寬大的袖管,說:“我就帶兩袖清風!”
回到家裏,他就寫了一首題為《入京》七絕詩。他在詩中寫道:
“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君子固窮
【釋義】“君子固窮”的意思是,君子再窮也能夠堅守節操。後用它比喻人安於窮困,不為財物所誘惑。
【出處】此典出自《論語·衛靈公》:“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帶著學生遊曆各諸侯國,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希望各國能夠采納。有一次,孔子到了衛國,由於不受衛靈公重用,便離開衛國去了陳國。孔子等人來到陳國境內,糧食吃完了,隨從的人全都是麵黃肌瘦。有的人病倒了,不能起來行走。子路氣憤地去見孔子,問道:“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能安守窮困,但是小人碰到窮困,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言必信,行必果
【釋義】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話算數,做事果斷。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子貢》。
有一次,子貢隨老師孔子一起外出遊玩,途中,子貢向孔子請教道:“怎樣才能稱‘士’?”
孔子回答說:“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奉命出使各國,很好地完成任務,這樣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子貢又問:“請問次一等的呢?”
孔子說:“在家族當中人們都稱讚他孝敬父母,在鄉裏人們都稱讚他恭敬尊長。”
子貢又問:“請問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回答說:“說話可靠守信用,行動起來堅決(言必信,行必果),這種人雖然成不了大器,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