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1(1 / 3)

第一章品德修養1

一丘之貉

【釋義】貉是一種形似狐狸的小獸。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沒有差別,都是壞人。

【出處】漢·班固《漢書·楊惲傳》。

漢宣帝時期,楊惲在朝廷作中郎將。楊惲的父親楊敞擔任過大司農、禦史大夫,還代理過丞相,是朝廷的大官。霍光謀反被楊惲告發,楊惲隨之被封為平通侯。

楊惲因為受到皇帝的器重,自以為很了不起,把朝廷的大臣們都不放在眼裏,經常直直地指出別人的缺點和過失。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不久,太仆戴長樂被人告發,被捕下獄,戴長樂懷疑是楊惲密告他的,因此在獄中寫了一封信,向皇帝告狀,說楊惲誹謗朝廷,咒罵聖上。他在信中寫道:“有一回,楊惲聽說匈奴單於被人殺了,他發議論說:昏庸的君主不采納大臣們的良策,自然要得到如此的下場。秦二世胡亥寵信奸臣,殺害忠良,所以滅亡。若是他任用賢臣,也許秦朝會持續到現在呢!總而言之,古今的昏君都是一丘之貉。這是楊惲引亡國之事,誹謗當世之主,違背人臣之禮……”

聽說楊惲有這樣的言論,漢宣帝非常氣憤,但念他過去有功,沒有殺他,隻是把他削職為民。

後來,楊惲對著暴君桀、紂的古畫像,隨口說道:“要是皇帝能看到這幅畫,從他們身上吸取教訓,就可避免亡國換朝了。”

宣帝聽了大怒,終於把楊惲殺了。

一代楷模

【釋義】楷模:榜樣、模範。給一代人樹立了榜樣。

【出處】後晉·劉昫等《舊唐書·李靖傳》。

唐朝初期,將領李靖武藝高強,深諳兵法,所以,打了許多勝仗。

李靖跟隨唐高祖李淵南征北戰,為大唐的建立立下卓越功勳,多次得到獎賞。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後,封李靖為刑部尚書,不久,又調任兵部尚書。有一年,突厥軍犯境,李靖僅率領騎兵3000人,就一舉將敵軍擊退。後來,李靖又立下不少戰功,官職升至尚書右仆射。

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應該早點解甲歸田,免生後患。一次,趁唐太宗派他訪察民俗之機,呈上一份奏書,稟報說自己的腳生了毛病,請求退休歸家。唐太宗見李靖的奏書寫得十分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要求,派中書侍郎去傳他的旨意。

唐太宗認為,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者甚少,像李靖這樣的有功之臣,能夠識大體而隱退,實在是可嘉之士呀!唐太宗對李靖說:“我同意你的請求,並不是單單成全你的誌向,而是想把你樹立為一代人的典範呀!”(朕令非直成公雅誌,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李靖如願以償。

一蛇吞象

【釋義】亦作“巴蛇吞象”。巴蛇是傳說中的一種神蛇,長800尺,能吃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

【出處】佚名《山海經·海內南經》。

巴蛇是傳說中南海的一種神蛇。它身長足有800尺,能吃象。巴蛇把大象連骨頭吞下肚裏,三年以後才把骨頭吐出來,被吐出的骨頭可以醫治腹內疾病。這個傳說流傳很廣。屈原在《天問》中有“一蛇吞象,其大如何”的句子。

後來有人根據傳說,改編成“蛇吞象”的故事:古代有個窮苦獵人叫阿象,他憐憫一條餓昏的小蛇,精心地把它飼養大。此後,阿象一再向青蛇索取,使自己變成了富翁。但由於他貪得無厭最終被青蛇一口吞掉了。這個故事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形象描述。

二疏辭官

【釋義】“二疏辭官”表示不慕官場,及時隱退。

【出處】此典出自《漢書·疏廣傳》。

漢代漢宣帝時期,有兩個賢德之人,一個叫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一個叫疏受,字公子,是疏廣的侄子。公元前67年,宣帝冊立皇太子,選丙吉為太傅,疏廣為少傅。幾個月以後,丙吉當上了禦史大夫,疏廣任太子太傅,疏受任太子家令。疏受好禮恭謹,才思敏捷,善於辭令。一次,宣帝來到太子宮,疏受迎送應對,祝酒上壽,一切都彬彬有禮,皇帝滿心歡喜。不久,疏受就被封為太子少傅。皇太子每次入朝,疏廣和疏受都陪同前往。太傅疏廣在前,少傅疏受在後,叔侄都是太子師傅,在朝廷上下傳為美談。

一次,疏廣對疏受說:“我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懂得適可而止的人就沒有危險。’功成身退,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啊!”我們官居高位,俸祿二千石,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了。如果不及時隱退,恐怕有後悔的那一天。我認為,不如叔侄二人相隨出關,告老還鄉,以終天年,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疏受叩頭說:“謹聽大人教誨。”當天,二人都上書稱病。三個月後,皇帝垂問,疏廣就說自己病重,上書請求告老還鄉。皇帝也覺得他們的確年老了,就答應了賜給他們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黃金五十斤。臨行時,許多公卿大夫、朋友、同鄉都為他們送行,在長安東廓門外擺下酒宴,送行者的車有幾百輛,叔侄二人向眾人告別而去。在道路兩旁觀看的人都說:“這是兩位賢德的大夫啊!”有的人還感動得流下淚來。

人中之龍

【釋義】形容傑出的、非凡的人才。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宋纖傳》。

宋纖是晉代一位文才出眾、品德高尚的人。他年輕時就胸懷大誌,後來看到統治階級內部的種種黑暗,便開始厭惡官場生活,立誌不參與政事,隱居終老。

當地太守馬岌很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尋訪他,想請他出來做官。宋纖猜到馬岌的來意,趕緊吩咐童兒關門,拒不相見。

馬岌吃了個閉門羹,有點不高興。但轉而一想,一個人能不為高官厚祿所動,潔身自好,清貧自守,又禁不住生出敬佩之心。他頗有感慨地對隨從說:“宋纖的大名常能聽到,他的德行總讓人想著去效仿,但他的身形卻不是隨處可見,特別是在許多人想躋身其間的官場,絕無僅有。宋先生可真稱得上是人中之龍啊!”

三省吾身

【釋義】經常自我檢查,反省自己。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學而》。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年紀雖小,卻勤奮好學,深受孔子的喜愛。

一天,同學們問他:“你為什麼進步得這麼快呀?”

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地這樣問問自己:替別人辦的事情有沒有盡到力啊?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啊?先生教我的學業是不是學習好啦……如果發現哪樣做得不合適,我就及時改正。這樣慢慢地也就成了習慣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義無反顧

【釋義】為正義的事業而勇往直前。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漢司馬相如才華出眾,很得漢武帝賞識,便把他調到身邊做事。

當時巴蜀地區因不滿唐蒙高壓征集民工來修治通往夜郎、僰中的西南夷道而發生騷亂。武帝就讓司馬相如去勸責一下唐蒙,並讓他寫一篇安民文告,向巴蜀老百姓解釋一番。

司馬相如在文告中有一段是這麼寫的:

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製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鏑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們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仇。

“義無反顧”就是從文告中“義不反顧”一句中引申出來的。

下車泣罪

【釋義】表示為政寬仁,感於自己政教之責而哀憐罪人。

【出處】漢·劉向《說苑·君道》。

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愛戴,舜便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讓給了他。

有一次禹乘車出外巡視,見到有個犯罪的人被押著走過。禹吩咐把車停下,問:“這人犯了什麼罪?”

押送的人回答說:“他偷了別人家的稻穀被抓住,我們把他送去治罪!”禹聽了便下車,來到那罪人身旁,問:“你為什麼要去偷別人家的稻穀呢?”

那罪人看出問話的是個大人物,以為受到嚴懲,嚇得低著頭不敢吭聲。禹對此並不生氣,一麵對他進行規勸,一麵流下淚來。禹左右的人見了,都很不理解。其中一個問道:“這人偷了東西,該送去受懲罰。不知大王為什麼流下眼淚?”

禹擦了擦眼淚回答說:“我不是為這個罪人流淚,而是為自己流淚。從前堯和舜做首領的時候,老百姓和他們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首領,老百姓卻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這種損人利己的事來,百姓所以犯錯,在於我的過錯,是我對他們教育不夠。所以我內心感到非常痛苦!”武士和罪犯聽了都深受感動。

禹當即命侍從取出一塊龜甲,在上麵刻寫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幾個字,然後下令把那罪人放了。

大公無私

【釋義】為公著想,毫無私心。

【出處】漢·劉向《說苑·至公篇》。

祁黃羊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當時晉平公事無論巨細都同祁黃羊商討,特別是對官吏的任免上。

一天晉平公對祁黃羊說:“南陽縣缺一個縣令,你看派誰去比較稱職?”

祁黃羊說:“解狐才幹敏練,通達政務,讓他去一定能夠勝任。”

晉平公聽後感到奇怪:“你對解狐的印象很壞,平時你們從不交往,你怎麼會推薦他去那麼重要的縣城作縣令呢?”

祁黃羊說:“大王問我,誰當南陽縣令合適,並沒有問我和誰的關係好。”

於是晉平公派解狐到南陽任職。解狐到了南陽,廢除許多不合理的法規,公平處理老百姓的訴訟,興修水利,按時節督促農民種田養蠶,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南陽縣的百姓對解狐非常愛戴。南陽上繳的賦稅也有大幅度增加,晉平公對解狐的政績感到十分滿意,更讚賞祁黃羊薦舉人才得當。

當時晉國的法紀很混亂,地方官貪贓枉法,草菅人命;富人為富不仁,欺壓良善,經常有人到京城告狀。朝中急需一名判官審理這些案件。

因此,晉平公征詢祁黃羊意見說:“朝中缺一名判官,你看誰擔任比較合適?”

祁黃羊說:“祁午當判官很合適。他公正廉潔,不徇私情,執法嚴明。”

晉平公驚訝地說:“祁午不是你的親生兒子嗎,你推薦他當法官,不怕別人說閑話嗎?”祁黃羊從容地說:“你問我誰可以當判官,我隻考慮誰當判官稱職,根本沒想過我與被推薦人的關係,祁午是我的兒子,但我知道他更是一名稱職的判官,所以推薦了他。”

晉平公雖然任命祁午當了法官,總覺得有些不放心,就不斷地派人了解祁午的任職情況。他了解到,祁午克盡職守,辦事公正,很得眾人的好評。從此對祁黃羊更加信任。

孔子聽說這件事,評價說:“祁黃羊真是大公無私呀,薦舉人才不回避仇人,也不回避親人,完全憑才能取人。”

大義滅親

【釋義】對犯罪的親屬也不徇私情,使之受到應有的懲罰。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

州籲是春秋時衛國衛桓公的弟弟,他一心想當國君,就與自己的心腹石厚密謀殺害了衛桓公,篡奪了王位。

州籲當上國君以後,擔心人心不服,自己的王位坐不穩,就同石厚商議。

石厚的父親石確是衛國的老臣,一直忠心耿耿,德高望重。深得人們敬佩。他早就告誡石厚別這樣做,但石厚不聽。他對州籲殺害哥哥篡奪王位十分不滿,一時又沒有辦法,就以年老有病為由,回家休養去了。石厚就向州籲建議,利用石確的威望,請他出來輔佐朝政,就能收服人心,州籲的王位就會安穩。

州籲覺得很有道理,就叫石厚回家去勸說石確出山。石確覺得這是除去州籲和石厚、為先王報仇的好機會,就答應了。石厚對石確說:“現在人心不穩,該怎麼辦呢?”石確說:“諸侯即王位,要得到周天子的批準,應該請人到周天子那兒去說情。”石厚又問:“該請誰去才好?”石確說:“陳桓公跟周天子關係很親密,跟我的交情也不錯,你和州籲一起去見陳桓公,請他去跟周天子說說,肯定沒有問題。”

石厚把父親的意思轉告了州籲,州籲很高興,就和石厚一起到陳國去見陳桓公。這時,陳國大夫子睨已接到了石確的密信,石確請陳國幫忙除掉州籲和石厚。

州籲和石厚到了陳國,子睨把他們兩人帶到太廟去見陳桓公。來到太廟門口,州籲和石厚看見有一塊牌子,上麵寫著:“不忠不孝無德無義者不準進去。”兩人吃了一驚,忙問子睨:“放塊牌子在這裏是什麼意思?”子睨說:“這塊牌子一直就在這裏,沒有什麼意思,你們不必多心。”州籲和石厚進了太廟,馬上就被陳桓公命令武士抓了起來,陳桓公拿出石確的密信,當眾讀了起來。信中說,州籲和石厚大逆不道,謀殺國君,篡奪王位,請陳國幫衛國伸張正義,除掉兩人為民除害。

陳桓公打算把二人斬首,但子睨認為石厚是石確的兒子,殺他不妥當,還是讓衛國自己處置,陳桓公便派人通知石確。

石確接到陳桓公的通知,就同大臣們商量怎麼處置州籲和石厚。州籲是肯定應該殺掉的,但大臣們考慮到石厚是石確的兒子,石確又這麼老了,想看在石確的麵子上,從輕處罰石厚。石確卻說:“州籲犯這麼大的罪,都是我兒子石厚教唆慫恿的,我怎麼能為了私情而不顧天下大義呢!”他又問大臣們誰去執法,大臣們都不想親手殺死石確的兒子,沒有人響應。石確就說:“沒有人去,那我就親自去!”他的一個家臣見了,趕緊把他拉住,表示願意前去執法。

家臣到了陳國,當眾砍下了石厚的腦袋。消息傳到衛國,人們都拍手稱快,稱讚說:“石確為了伸張正義而殺了自己的兒子,真是大義滅親啊!”

大逆不道

【釋義】原指犯上作亂、破壞封建秩序的言行。現用來形容罪大惡極。

【出處】漢·班固《漢書·高帝紀》。

楚漢相爭,相遇於廣武城,楚軍與漢軍擺開陣勢,項羽躍馬陣前喊話:“小兒劉邦,你我二人相爭,天下黎民塗炭吾心不忍,今天你我單獨較量,作一了斷,誰勝了,天下就是誰的,快來受死!”

劉邦自知不是項羽的對手,就回答說:“你不配向我挑戰,你已經是個十惡不赦理該誅殺的罪人。”接著他數說了項羽的十條罪惡:“第一,你違背了我們的約定,我先攻下關中,按約應該為關中王,你卻自己稱王;第二,你殺死卿大夫,自己稱霸;第三,你違抗懷王命令,擅自帶兵入關;第四,你燒毀秦宮,掘開秦皇墳墓,搜刮財物;第五,你殺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嬰;第六,你活埋20萬秦國百姓;第七,你封王封地,趕走原主,弄得天下不寧;第八,你占有了彭城,奪取韓國之地,又強占梁國和楚國的大片土地;第九,你陰謀殺害義帝懷王;第十,你作為臣子卻殺死君主,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你犯下如此十條大罪,還有何麵目來向我挑戰啊!”項羽一聽,氣得臉色鐵青,拉開勁弓就射,劉邦躲避不及,被一箭射中胸口,跌倒在地。漢軍將士趕緊抬起劉邦退回廣武城中。劉邦以詐死來誘敵,假裝被項羽射死,晚間楚軍來偷襲漢軍,被殺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