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品德修養1(2 / 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指自己不願意的,也不要強加於別人。

【出處】春秋·孔丘弟子《論語·顏淵》。

一次,孔子的學生仲弓問孔子:“先生,請問怎樣立身處事才合乎‘仁’的道德?”

孔子說:“一個人待人接物,都要嚴肅、認真和謹慎。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論在朝廷做官,還是落職在野,都不要發牢騷。”

仲弓感激地說:“我雖然遲鈍,但先生的話我還是要牢記心上。”

不可救藥

【釋義】藥:治療。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治。用來比喻人或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大雅·板》。

西周王朝到了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括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後,對百姓和奴隸的剝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占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弄得民不聊生,紛紛揭竿而起。周王朝的統治出現了危機。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

“老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這樣盲目快樂。

老夫一片誠意將你勸,

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

我進諫的並非老昏之言。

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

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

真是病重得不可救藥。”

這首詩勸說周厲王和那些權臣千萬別把憂患當作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到來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就像病入膏肓一樣無法治愈了。

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發生“國人暴動”,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西周從此衰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麵。

不食盜食

【釋義】“不食盜食”形容堅持廉潔方正的原則。

【出處】此典出自《列子·說符》。

東方有一個人,名叫爰旌目,一次要出門到很遠的地方去,走到半路沒有東西吃,就餓昏倒了。

狐父的一個強盜名丘,看見他快要餓死的樣子,便拿來一些湯水飯喂給他吃。

爰旌目吃了三口以後眼睛才開始看得見東西,他開口問道:“你是做什麼的?”

答道:“我是狐父人,名字叫丘。”

爰旌目說:“哦!你不是個強盜嗎?幹嗎要來給我飯吃呢?我是一個講信義的人,不吃你們強盜送來的飯!”

於是,他便兩手按在地上用力嘔吐,嘔吐不出來,喉嚨裏格格作聲地趴在地上死去了。

不欺暗室

【釋義】就是即使在別人覺察不到的地方也不做虧心事,形容心地光明。

【出處】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

春秋時期,遽伯玉是衛國有名的賢臣。他為人十分正派,很得衛靈公的信賴。

有一天晚上,他乘馬車經過王宮門口。按照當時的禮節,臣子乘車經過王宮門口時應該下車敬禮示意後再離開。但到了晚上宮門已經關閉,又沒有人看見,臣子不行禮也是可以的,但遽伯玉認為既然定了這個禮節,就不管是什麼時間,有沒有人看見,自己都應該遵守。所以,他到了宮門口以後,就停車下來,恭恭敬敬地向王宮行禮表達敬意,然後再上車繼續前行。

這時,正好衛靈公還沒有睡,他正在宮裏和夫人南子說話。他聽見宮外有馬車行駛的聲音,知道馬車是從東往西走的,到了宮門口還停了一會兒。

他就問南子說:“這是誰呀?怎麼會在宮門口停下呢?”

南子說:“坐車的人肯定是遽伯玉,他乘車從東往西邊去了。”

衛靈公覺得奇怪,就問:“你怎麼知道那一定就是遽伯玉呢?”

南子說:“遽伯玉是有名的忠臣、賢人,他光明磊落,表裏如一,他不會在公開場合故意表現自己來博取名聲,也不會在沒人知道的情況下做不該做的事。他最遵守禮節,就是沒人看見,他也決不會忽略自己應盡的禮數。剛才一定是他坐車經過官門,下車行了禮以後才離開。”

衛靈公聽了有些懷疑,就派人暗中調查,結果還真是這麼回事。他暗下佩服南子的判斷力,卻故意同她開玩笑,騙她說:“我派人查過了,昨晚的確是有人坐車經過王宮,在宮門外停車行了禮,但這人卻並不是遽伯玉。”

南子聽了,非常高興,馬上倒了一杯酒,向衛靈公表示祝賀。衛靈公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說:“你昨晚說那人是遽伯玉,我告訴你說是另外的人,你猜錯了,為什麼還要向我祝賀呢?”

南子說:“原先我還以為衛國隻有遽伯玉一個賢人,現在才知道我們衛國還有一個和他一樣的賢人,這說明您至少有兩個賢臣,難道還不值得祝賀嗎?”

衛靈公聽了,很佩服南子的遠見卓識,就接過酒喝了,笑著把真相告訴了南子,並說:“第二個賢臣倒是還沒有找到,可你卻是我的賢妻啊!”從此,他對南子更加敬重了。

為人作嫁

【釋義】比喻一個人空有滿腹才華、本領,卻不能直接為己用,不得不借助他人力量,為他人服務。現多作為頌揚“甘為人梯”的精神,屬褒義。

【出處】清·彭定求等《全唐詩》卷六百七十。

唐朝的一位不大出名的詩人,名叫秦韜玉。但他寫的一首題為《貧女》的七言律詩,卻非常著名。全詩如下:

蓬門未識翁羅香,

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

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

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

為他人作嫁衣裳。

詩的大意是:我這個生在窮人家的姑娘,從小就穿著粗布做的衣裳,因為家境清貧,我都長成大姑娘了,還沒人來替我說媒。如今,人們看重的隻是衣著、打扮,有誰欣賞我的高尚情操呢?我有一雙靈巧的手,針錢活兒也在姊妹們之上。至於把眉毛畫得長長的,去討人家的喜歡,跟別人爭妍鬥麗,這種事情我是不願意幹的。你看我這樣的脾氣、性格,不隨和如今的世態人情,即使有良媒相托,不也是難擇佳婿嗎?唉!我自己的親事毫無指望,叫人心神不定,可是還要天天手按金線、銀線刺繡綢衣羅裙,不停地為人家縫製出嫁的衣裳啊。

詩人的字裏行間表現出對現世的強烈不滿,因為出身的卑賤,導致待遇的不平等,卻毫無辦法。那些才智超群的寒士,終年為人家謀劃、獻策,得不到朝廷的賞識、重用,這是多麼叫人傷心啊!

為虎作倀

【釋義】充當惡人的爪牙,幫惡人辦壞事。

【出處】宋·李搛等《太平廣記》。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餓虎,在深山老林裏遇到一個人,就把那個人咬死吃掉,但是老虎還不滿足,它抓住那個人的鬼魂不放,非讓它再找一個人供老虎享用不可,不然就不放鬼魂。那個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就給老虎當向導,幫助老虎找人,老虎見到鬼魂找到人,就把人咬死。鬼魂找到了替身,為了使自己早點離開老虎,就上前去把那個人的帶子解開,衣服脫掉,好讓老虎吃起來更加方便,這個幫助老虎幹吃人勾當的鬼魂,叫做“倀鬼”。

“為虎作倀”的成語便由此而來。

為富不仁

【釋義】“為富不仁”形容一心為了發財,不擇手段地剝削人民。

【出處】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滕文公知道想要維持他的政權,必須懂得一些治國的道理,於是他去請孟子給他講治國的方法。孟子告訴他,要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必須設法緩和一下國內的階級矛盾。其辦法之一就是使賦稅正常,要有一定的賦稅製度,並勸滕文公不要窮征暴斂,以緩和人民的反抗。他還引魯國正卿陽虎的話說:“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意思是:要發財就不能講仁愛,講仁愛就發不了財。)

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逃五十步的人笑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犯了同樣錯誤,程度輕的人譏笑程度重的人。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梁惠王上》。

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他極力主張實行仁政,為了使他的思想能夠得到實現,他到處奔波,到各國去進行遊說。有一次,孟子來到魏國,魏國的國君梁惠王接見了他。梁惠王是個很有雄心壯誌的國君,他為了振興魏國,禮賢下士,廣招人才,勤於處理朝政。可他喜歡用兵,想通過對外戰爭來實現自己的霸業,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梁惠王感到有些迷茫,可又一直沒有找到答案。這次孟子來了,梁惠王就向他請教。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可以說是竭盡全力了,黃河以北受災,我就讓老百姓移居到黃河以東去,還調運糧食到河北岸去賑濟災民;假如黃河以東受災,我也用同樣的辦法處理。我觀察過其他國家,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辛勤操勞,用心治理國家,但是他們國家的民眾也不見減少,我國的百姓也不見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來打比方吧!兩軍交鋒的時候,打敗了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有的逃了五十步。那些逃了五十步的士兵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說他們是膽小鬼,您說他們有道理嗎?”

梁惠王笑著說:“這能有什麼道理?他們自己不也是在逃跑嗎?隻不過跑得慢而已。”

孟子說:“大王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那就應該明白為什麼您的百姓不如鄰國多的原因了。您雖然比鄰國的國君更關心百姓,但還沒有實行仁政。您連年對外發動戰爭,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而且作戰必然會有傷亡,人口怎麼會增加呢?”

梁惠王雖然向孟子請教實行仁政的方法,並當時點頭同意,但後來並沒有做到。

公而忘私

【釋義】為了公事而忘了私事。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孟春紀·去私》。

祁黃羊是春秋時晉國的大夫,品德高尚,是晉平公的得力謀臣。晉平公要決定什麼大事,都要同他合計一番。

有一天,晉平公把祁黃羊召進宮,問他:“南陽縣還缺個縣令,誰可以勝任呢?”祁黃羊想了想,說:“解狐去比較合適。”

晉平公知道解狐平時與祁黃羊有點不和。他聽到祁黃羊舉薦解狐,有點讓人琢磨,就說:“解狐不是與你有仇嗎?你怎麼推薦他去當縣令?”祁黃羊說:“您問的是誰可以去當南陽縣令,又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

晉平公點了點頭,說:“好吧!”於是就派解狐去當南陽縣令。解狐到了南陽,把南陽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擁戴他,認為晉平公用人確實高人一等。

不久,晉平公又把祁黃羊找來,說:“現在還缺少一個軍尉,你看誰能夠勝任?”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擔任這個職務。”

晉平公聽了,又吃了一驚,原來祁午是祁黃羊的兒子。當時,特別忌諱推薦自己的親屬當官,因為很容易招來閑話。晉平公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就說:“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你推薦他去當軍尉,就不怕別人說你徇私情?”祁黃羊笑了笑,說:“您問的是誰可以當軍尉,又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我看誰勝任這個職務就推薦誰,不管他跟我有沒有關係,這樣,我還怕什麼閑話呢?”

晉平公十分讚賞他的坦蕩,就說,“那好,就派祁午去吧。”就又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真非常稱職,老百姓又說好,說晉平公又用對了人。

後來,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感慨地說:“祁黃羊的話說得太好了!舉薦人才不回避跟自己有仇的人,也不回避自己的兒子,真是公而忘私啊!”

鳳毛麟角

【釋義】鳳,鳳凰。麟,麒麟。傳說中的珍異動物。鳳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貴而稀少的人才或事物。

【出處】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南朝宋代的著名詩人謝靈運,才思敏捷,文章精美,使人讀後流連忘返,愛不釋手。其孫謝超宗,也極有文才,頗有名聲。

謝超宗曾擔任新安王劉子鸞的常侍,王府中的文告函件都出自他的手筆。新安王的母親殷涉儀去世後,謝超宗撰寫悼念死者的悼詞,寫得非常精彩,孝武帝讀過以後大加讚揚,對左右說:“謝超宗真是有鳳毛呀,天下又出了一個謝靈運!”

當時右衛將軍劉道隆也在座。他聽孝武帝誇謝超宗有鳳毛。他是行伍出身,不懂得鳳毛是什麼意思,誤以為他真有鳳凰的羽毛,就跑到謝家,央求說:“聽說你有稀奇物件鳳毛,快讓我看看!”

謝超宗不明來意,反問道:“我這個貧寒之家,你說能有什麼稀罕之物呢?”

劉道隆還認為他們故意珍藏,就自己找尋起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什麼鳳毛,他自言自語他說:“早上陛下說你有鳳毛啊,怎麼找不到呢?”

謝超宗接著說:“鳳毛麟角如此珍貴的寶物,我哪裏有啊!”從此,這個笑話廣為流傳,成語便由此轉化而來。

匹夫有責

【釋義】匹夫,指平民。指國家興亡,每個人都負有責任。

【出處】明·顧炎武《日知錄》。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顧炎武,出身於鄉宦之家,6歲開始讀書學習,從小就有遠大誌向。14歲時,他就參加了除舊革新的社團——複社。

1645年,清兵攻占了南京。顧炎武同昆山知縣楊永言等人一道據守昆山。不久城破,顧炎武的兩個弟弟被清兵殺死,繼母王氏也絕食自殺。臨終前,她對顧炎武叮囑道:“你千萬不要做清朝的臣子!”顧炎武流淚答應。從此,他偽裝商人,四處奔走,聯絡沿海的抗清力量。清朝進士葉方恒為了吞沒顧炎武的家產,勾結顧家的仆人陸恩告發了顧炎武,顧炎武被官府追捕,不得不逃離江南,前往山東。

在北方20多年的艱苦歲月裏,顧炎武足跡遍布河北、山西、陝西、河南等地,一年之中有半年住在旅店裏。他與20多位朋友在雁門以北的地方建立秘密活動據點,堅持反清。後來,他定居在陝西華陰。

50歲以後,顧炎武集中精力撰寫《日知錄》,闡述他的思想和觀點。他在日知錄中有一句名言是:“天下興亡,匹失有責。”表明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

天下無雙

【釋義】天下沒有第二個。形容超群出眾,獨一無二。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文苑列傳》。

湖北江夏人黃香,其父是一個小官,因母親早早過世,隻有父子二人過著清苦的生活。黃香知書達理,對父親十分孝敬,在炎熱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涼,讓父親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鑽進被窩,把被子溫熱一點,再請父親睡下。因此父親更愛護他,幫助他學習許多知識。

黃香長大以後,做了官。在他當魏郡太守期間,有一次遭到水災,當地的百姓被洪水衝得無家可歸,沒吃沒穿。黃香拿出自己的俸祿和家產,分給了受災的百姓。因為黃香幼年時期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對父親又十分孝敬,為官又清正廉明,所以博得了許多人的讚美。當時在京城裏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謠:“天下無雙,江夏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