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驕子
【釋義】漢時指匈奴民族,即匈奴是上天所驕寵的兒子,故極其強盛。後指能力非凡的人。
【出處】漢·班固《漢書·匈奴傳》。
匈奴是我國北部一支強大的遊牧民族,在秦末漢初的半個世紀中,先後征服了我國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許多少數民族,並屢犯漢族地區。公元前200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曾經親自帶領三十萬大軍和匈奴人作戰,結果被圍困七天七夜,曆經艱難才脫險。此後,漢朝幾代皇帝都不敢與匈奴碰硬。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即位後,下決心解除這一後患。
武帝在位期間,先後派韓安國、衛青、霍去病等大將征伐匈奴,屢次取得重大勝利。公元前90年,匈奴單於狐鹿姑再次入侵漢族地區,搶掠百姓財物,殺死漢朝官員。武帝非常憤怒,派大將軍李廣利領兵七萬,禦史大夫商丘成領兵三萬,重合侯莽通領兵四萬,前去反擊匈奴。
狐鹿姑得知大批漢軍反擊,馬上丟棄笨重的軍事設備,威逼民眾遷居。漢軍三支隊伍進入匈奴控製區後,商丘成的人馬與匈奴兵交戰九天,互有死傷;莽通的人馬因匈奴兵自行退去,未曾交戰;李廣利的人馬則大敗匈奴兵,並乘勝向北追趕。
就在這時,京城裏傳來了李廣利的家屬因犯罪而被捕入獄的消息。李廣利非常擔憂,不知如何是好。部下有人建議,索性深入匈奴腹地,建立更大功勳,以此為家屬抵罪。李廣利采取這一方法,繼續北進,結果大獲全勝,殺了匈奴的左大將。
狐鹿姑雖然丟棄笨重的軍事設備後退,但他的實力沒有受到多大損傷。等到李廣利消耗了相當的實力後,他親自率領五萬騎兵,襲擊李廣利的隊伍。結果,漢軍大敗,李廣利投降,狐鹿姑把女兒嫁給他為妻。但一年後,因遭到已投降匈奴的原漢使衛律的嫉妒而被害。
就這樣,武帝派出的三支軍隊都遭到了嚴重損失,仍沒有達到反擊匈奴的目的。為此,單於派出使者,致書武帝說:
“南方有大漢,北方有強胡。你們知道我們胡是什麼嗎?胡,是上天的寵兒啊!”
單於要求武帝開放關口,讓匈奴人方便出入;允許他們娶漢女為妻,並每年給匈奴若幹美酒、粟米、綢緞布帛。這樣,他們就不再在邊境騷擾。
漢武帝和匈奴通過這次針鋒相對的較量,認識到“上天的寵兒”一時難以消滅,就有了和談的意思。武帝病死後,漢朝和匈奴仍是時戰時和。
心懷叵測
【釋義】叵:不可。測:測定。心裏懷著不可測度的險惡用心,比喻害人的奸詐心計。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方經常混戰。由於魏較強大,蜀、吳常聯合攻魏。
赤壁大戰以後,曹操兵敗退回北方。幾年後,劉備再次與東吳孫權結成聯盟,準備北上進攻曹操。曹操急忙召集手下的謀士商議對策。
謀士荀攸說:“與其坐等劉備和孫權兩家打上門來,不如我們主動出擊。”
曹操皺著眉頭說:“可是萬一西涼王馬騰在我南下遠征時乘虛而入,我們的後方豈不要危險了?”
荀攸又獻上一計,說:“丞相的擔憂很有道理,不除掉馬騰,終究是個後患。不如封他為征南將軍,下詔書誘騙他進京,然後見機下手……”曹操照計行事。
馬騰接到詔書後猶豫不決,他的侄兒馬岱極力勸阻他不要應詔入京。馬岱說:“曹操假借皇帝的名義,下詔書給你,完全是心懷叵測,你千萬去不得。”馬騰的兒子馬超則主張將計就計。在京城尋找機會,殺了曹操。馬騰權衡再三,決定讓馬超留守西涼,自己帶5000兵馬趕赴京城。
馬騰到達京城許昌後,派人暗中與曹操的侍郎黃奎聯絡,密謀殺掉曹操。誰知消息走漏了,曹操抓到了馬騰的把柄,便搶在馬騰動手之前,把他和黃奎一齊抓獲斬首。
以德報怨
【釋義】以恩惠來報答怨仇。形容不記前嫌反給好處。
【出處】漢·戴聖《禮記·表記》。
宋就是魏國的一個小縣令,他管轄的範圍是靠近楚國邊境的一個小縣。
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這一年春天,兩國的邊民又都種下了瓜種。
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
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魏國村民的瓜地裏,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看上去新鮮得多。
楚國的村民一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去踩瓜秧。
這件事後來被魏國的瓜農看到,非常惱怒,他們紛紛地跑到縣令宋就那裏述說楚國村民的罪惡行徑,請縣令給他們作主,他們要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宋縣令忙請村民們消消氣,讓他們都坐下,然後對他們說:
“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裏聽得進去,紛紛嚷道:
“難道我們怕他們不成,為什麼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
宋就搖搖頭,耐心地說:
“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複,最多解解心頭之恨,可是,以後呢?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誰都不會得到一個瓜的收獲。”
村民們皺緊眉頭問: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宋就說:
“你們每天晚上去幫他們澆地,結果怎樣,你們自己就會看到。”
村民們隻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件事後來被楚國邊境的縣令知道了,便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感動,甚覺不安,於是,主動與魏國和好,並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讚賞。
宋就也因此事受到魏國國君的賞賜,當地百姓更加敬重宋就了。
見利忘危
【釋義】“見利忘危”用以告誡人們:見利忘危,則危在旦夕;反之,居安思危,則有備無患。
【出處】此典出自《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一天,莊周在雕陵栗園遊玩,看見一隻奇異的鵲鳥從南麵飛過來。這隻鵲鳥翼長七尺,目大徑寸,從莊周麵前飛過,竟然觸到他的額頭,也不理會,最後落在栗樹林中。
莊周奇怪地說:“這是什麼鳥啊,翅膀這麼大,卻飛不遠;眼睛這麼大,卻看不清?”
於是撩起衣裳,快步走上前去,手拿彈弓,準備尋找機會彈射它。這時,又看見一隻知了,躲在濃蔭下,悠然自得地乘涼,忘記了自身的安危。旁邊,一隻螳螂隱藏在一片樹葉後麵,蠢蠢欲動,得意忘形,準備捕食知了。那隻奇異的鵲鳥一心想捕食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出類拔萃
【釋義】比喻德才兼備的傑出人物。
【出處】戰國·孟軻《孟子·公孫醜上》。
伊尹是商初的名臣,先後輔佐了湯王、外丙、仲王,德高望重。仲王死後,太甲即位,太甲昏庸無道,伊尹把太甲放逐,直到太甲悔悟自新,又重立太甲為王。孤竹君是商王朝所分封的一個小國諸侯,他有兩個兒子,即伯夷、叔齊,孤竹君命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讓位於伯夷,伯夷不受。兄弟二人便去投奔西伯侯姬昌。武王伐商,伯夷、叔齊堅決反對。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周。伯夷、叔齊拒絕吃周朝的糧食,隱居首陽山,後餓死。兄弟二人重情於同胞情誼、冷淡功名富貴的情操享譽後世,深為後人稱道。
有一天,孟子的學生公孫醜詢問孟子:
“能不能將伊尹、伯夷與孔子相提並論,同稱為天下聖人呢?”
孟子回答得非常幹脆,他說:“當然不能,孔子是有人類以來惟一的聖人,誰也沒資格與孔子相比。”
公孫醜又問:“那麼這三位賢人中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孟子回答道:“有,而且不少。比如伊尹甘冒篡位反叛的惡名,放逐了太甲,使商湯王的社稷不致傾覆。這件事,孔子會作,伯夷也會這麼幹。伯夷不願違背父親的意誌,放棄了諸侯的封爵,甘願忍受貧寒,孔子與伊尹會采取與他相同的辦法。這三位賢人如果當了國君,他們都有能力統一天下,使天下諸侯按著規定的禮節來朝見;如果讓他去做一件違反道理的事,他們都會拒絕,如若讓他們去殺無辜的人,哪怕會因此獲得天下,他們也同樣會拒絕做的。這就是他們相同之處。”
公孫醜追問道:“既然他們都不做壞事,那還有不同的地方嗎?”
孟子繼續回答道:“不同的地方差別就太大了。你應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學生是怎樣評價孔子的,宰予說:‘我的老師比堯舜高明得多。’子貢說:‘我的老師能夠從一國的禮製來判斷它的政治情況;聽到一國的音樂,就可以知道它的品德教育水平。我老師的治國思想是千秋萬代的君主所必須遵循的最高原則,誰違背了我老師的治國思想,他就治理不好國家。’伊尹和伯夷都是屬於一個時代的賢人,他們沒有功垂百代的治國思想,跟孔子相比,他們相差太遠了,事實上孔子比他們優秀得多,他們根本就沒法跟孔子相比。”
公孫醜覺得老師孟子評論得很對。
包藏禍心
【釋義】形容懷著害人的念頭。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元年》。
公元前541年,楚國的公子圍在副手伍舉的陪同下,帶了許多兵馬到鄭國去迎親。原來,鄭國是個小國,楚國是個大國,鄭國與楚國交好,想的是借它的力量跟其他諸侯國對峙。為此,大夫公孫段把女兒嫁給楚國的公子圍。
執政大夫子產見公子圍帶了許多兵馬來迎親,害怕他乘機侵襲,便不讓公子圍等人住進城裏的館舍,並派子羽對公子圍說:“敝都的館舍狹小,容納不下您這麼多的隨從,委屈你們住在城外,並舉行迎親儀式吧。”
公子圍非常憤怒,命太宰伯州犁對鄭國大夫子羽說:“承蒙貴君賜給敝君大夫恩惠,把貴君大夫的女兒嫁給敝君的公子作妻子。敝國上下對這件事極為看重,出發前擺了宴席,在宗廟中進行了祭告。如果在野外舉行迎親儀式,就把貴君的恩惠賜到草叢裏去了,我們也就欺騙了先君,這等欺君大罪我們可擔當不起啊!”子羽說:“我們鄭國國家小,但國小並沒有罪過,倒是依靠大國而不設防備,那才是罪過。我們本想通過聯姻使自己得到安寧,而楚國作為大國卻懷著害人之心,想欺負我們鄭國,這是不對的。”
處之泰然
【釋義】後人用“處之泰然”形容對待困難或緊急情況毫不在意,沉著鎮定。
【出處】此典出自《論語·雍也》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
春秋時,在孔子的學生中,有一個叫顏回的人,被孔子稱為是品格高尚的君子。有一天,孔子對其他學生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呀!他用一個竹筐子吃飯,一個瓢喝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裏麵,別人都無法忍受這種困苦,但顏回卻依然快快樂樂。他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呀!”
南宋時,著名學者朱熹曾注釋過《論語》。在顏回的這段記載後麵,朱熹感慨地寫道:“顏回的家境貧困到這種程度,他卻處之泰然。”
奴顏婢膝
【釋義】奴顏:奴才的諂媚相。婢膝:指婢女常常下跪。形容向敵人卑躬屈膝,獻媚求寵。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陳仲微傳》。
陳仲微是南宋度宗時的著名諫官。宋度宗昏庸無能,不理朝政,他把大權都交給了太師賈似道。
賈似道見度宗十分昏庸,就專橫跋扈,排斥異己。而這時北方的蒙古迅速崛起。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吞金滅遼,又迅速占領了北方大半個中國,南宋危在旦夕。
陳仲微看到這種情況,內心焦急萬分,他大膽上書,嚴厲指責賈似道誤國,並認為宋度宗對此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在諫書中又從宋朝的曆史上進行分析,認為北宋徽宗時代和南宋高宗時代和現在情況差不多,這些奸相都是對敵人奴顏婢膝,以致誤國誤民。
他還在諫書中希望宋度宗和賈似道以曆史為鏡子,能夠徹底悔悟,改過自新,共禦外敵。
但是,宋度宗不聽陳仲微的勸諫,繼續重用賈似道。直到度宗死後,謝太後當政,才將賈似道放逐。沒過多久,元軍兵臨城下,南宋滅亡了。
禮賢下士
【釋義】對有能力的人,以禮相待。
【出處】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李勉傳》。
唐朝有一個名叫李勉的人,他是皇親。李勉為官清廉,以善用人而聞名。他奉命巡查州縣官吏政績時,發現一個名叫王疿的人很有才華,便讓他代理縣令的職務。
不久,王疿遭到權貴的誣陷,唐肅宗頒下詔書,要李勉處死王疿,李勉沒有馬上逮捕王疿,而是連夜上奏章,請求朝廷赦免他。
肅宗接到奏章後,免去王疿死罪。但是,李勉也因執行聖旨不力而被召回京師受罰。
李勉進京後,向肅宗麵奏王疿是無罪的,現在要任用的,就是像王疿這樣正直能幹的人。肅宗了解了全部情況後,對李勉堅持正義、保護賢才的做法予以肯定,授他為掌管宗廟禮儀的太常少卿之職,並任命王疿為縣令。王疿到任後,為官清正,辦事公道,很受百姓愛戴。朝中人也都稱讚李勉能識別和愛惜人才。
後來,李勉擔任節度使,聽人說李巡、張參這兩個人相當有才學,便請他倆來輔助自己辦理公務。李勉並不因為這兩位名士是自己的下屬而擺任何架子,而是始終以禮相待。凡有宴飲,總要請他們出席。
不幸的是,李巡、張參兩人不久先後去世。李勉非常懷念他們,每逢宴請賓客時,總要設兩個空位,照常擺著酒菜,就像他倆還活著似的。
不僅是對李巡、張參那樣的賢才,就是對普通士兵,李勉也是以禮相待,愛護備至,所以在他手下當差的人,都願意為他盡力。
後世對李勉的品格和為人十分推崇,特別是對他尊重有才德的人,有禮貌地對待地位低下的人,更是長久地稱道。
冰魂雪魄
【釋義】“冰魂雪魄”形容一個人的品質純潔,行為高尚。
【出處】此典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忍苦為詩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難招。直教桂子落墳上,生得一枝冤始銷。”
古代,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叫劉得仁。他死後,詩人們都爭著寫詩悼念他,一時間有許多悼亡詩問世。在這些詩篇中,隻有供奉僧棲白寫的詩大有名望。這首詩是:“忍著悲苦到這裏獻詩悼亡,可是,行為高尚、操行清白的忠魂已難招回。喝令濃香的桂花從月中飄下,落在墳上,長出桂枝來,心中的愁苦才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