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處世為人2(1 / 3)

第三章處世為人2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釋義】比喻統治者可以任意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的活動也要受到限製。也用來泛指自己可以為所欲為,對別人卻嚴加限製。

【出處】宋·陸遊《老學庵筆記》。

宋朝有一個州官名叫田登。他這個人有個壞毛病,就是不準別人說登字,凡是跟“登”同音的字也不準說。如果誰違犯了他的規定,就會有生命危險。

有一次,有個小官吏一時疏忽,天黑的時候叫手下人點燈,恰好被田登聽見了。田登見他竟然敢當麵說“燈”字,大發雷霆,就命令把這個小官吏痛打了一頓。從此以後,州府裏的人都把“燈”稱為“火”。而且,田登還發布公告,州中百姓也不許說“點燈”,隻能說成“點火”。

元宵節快到了,在節日期間,要舉行燈會,家家戶戶都在門前張燈結彩,有錢人家更是互相攀比,奇燈異彩,富麗堂皇。老百姓們到了晚上就成群結隊到城中遊玩、觀燈,非常熱鬧。

田登的州府也要舉辦燈會,讓百姓進城觀燈。於是,田登讓文書出了一張公告,公告中說:“本州依照慣例,放火三天。”原來,舉辦燈會稱為“放燈”,但說“放燈”觸犯了田登的忌諱,所以就說成“放火三天”。

州中的百姓看到了這份告示,私下裏忍不住說道:“真是可笑,如果真是放火三天,他田登還想活命嗎?真是隻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啊,怪得很!”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釋義】比喻人所共知的陰謀和野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魏書·高貴鄉公紀》。

三國後期,魏國的大權被司馬氏所掌握。魏少帝曹芳即位後,司馬懿和曹爽一起輔政,後來,司馬懿殺掉曹爽,獨掌大權。過了兩年,司馬懿死了,他的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的職位,大權落在司馬師和司馬昭兄弟二人手中。後來司馬師又廢掉少帝曹芳,改立曹髦為帝。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當了大將軍,大權還是掌握在司馬氏的手裏。

司馬昭為人陰險狡詐,權欲極重。曹髦身為皇帝,卻沒有什麼權勢,他心裏又是憤怒又是害怕。他早就知道司馬昭有篡奪帝位的野心,覺得這樣的日子實在不能忍受下去了,就召集了尚書王經等三個大臣商量對策。曹髦說:“司馬昭的野心,連過路的人都已經知道了,我不能坐著等他來收拾我,今天我要與你們一起去討伐他。”

大臣們都知道司馬昭的勢力太強大,要跟司馬昭作對,等於就是拿雞蛋去碰石頭,就勸曹髦忍耐。

曹髦哪裏忍受得了,他從懷裏掏出一張預先寫好的詔書,說:“我已下了決心,就是死了也要去拚一下!”

曹髦帶領宮中的侍衛等三百多人,向司馬昭的府邸進發,曹髦自己拿著寶劍站在車上指揮。在路上,他們遇到了司馬昭的親信賈充。賈充帶領了幾千名衛兵攔住了曹髦等人的去路,雙方就打了起來。賈充命令手下殺死了曹髦,向司馬昭報告去了。

司馬昭又立了曹奐為皇帝。司馬昭死了以後,沒過多久,他的長子司馬炎就逼曹奐讓出了皇帝的位子,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晉朝。

四海之內皆兄弟

【釋義】皆:都。比喻朋友很多。

【出處】春秋·孔子弟子《論語·顏淵》。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司馬牛向孔子請教“仁”的含義。孔子知道司馬牛的缺點是說話不怎麼謹慎,就說:“仁人的言談是很謹慎的。”

司馬牛還是不怎麼明白,又問:“言談謹慎,就可以算是仁嗎?”孔子語重心長地說:“不管什麼事,做起來都是很困難的,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司馬牛又問怎樣做才可以算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又沒有明白這話的意思,又問孔子:“難道不憂愁、不畏懼就可以叫做君子嗎?”孔子說:“君子經常反省自己,做到問心無愧,還有什麼憂愁和畏懼的呢?”

司馬牛告別了孔子,出來碰見了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司馬牛又憂愁地對子夏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

子夏聽了,就安慰他說:“我聽別人說過:‘死和生都是由命運決定的,富貴與否則是由上天安排的。’君子做事認真,沒有差錯,對人恭敬而有禮貌,那麼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憂愁沒有兄弟呢?”

古人以為中國四周都是大海,就用“四海之內”代指全中國。“四海之內皆兄弟”就是全中國的人都像兄弟一樣。

對牛彈琴

【釋義】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

【出處】南朝·梁·僧祜《弘明集》。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身臨其境。有一天,陽光明媚,他漫步郊野,隻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雖然他彈得十分認真,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隻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公明儀不樂意了,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後,明白了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於是,公明儀重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小牛叫聲的琴聲後,停止了吃草,堅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個道理。”

儒家學者這才明白了牟融的用心。

爾虞我詐

【釋義】比喻彼此勾心鬥角,耍弄手段。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

春秋中期,楚國在中原稱霸,楚莊王根本不把鄰近的小國放在眼裏。有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齊國,指示他經過宋國的時候,不必向宋國借路。申舟估計到這樣一來,必定會觸怒宋國,說不定會因此而被殺死。但莊王堅持要他這樣做,並向他保證,如果他被宋國殺死,自己將出兵討伐宋國,為他報仇。申舟沒有辦法,隻好將兒子申犀托付給莊王,然後出發。

不出申舟所料,他經過宋國時因沒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國的執政大夫華元了解情況後,對莊王如此無禮十分氣憤,對宋文公說:“經過我們宋國而不通知我們,這是把宋國當作屬國看待。當屬國等於亡國。如果殺掉楚國使者,楚國來討伐我們,也不過是亡國。與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殺掉。”

宋文公同意華元的看法,下令將申舟殺了。

消息傳到楚國,莊王聽到後氣得鞋子都來不及穿,寶劍也沒時間掛,就下令討伐宋國。

宋國雖然是個小國,但要消滅它卻並非易事。莊王從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圍攻到次年夏天,還是沒有把宋國的都城打下來。楚莊王前進不得,隻得下令收兵。

申舟的兒子申犀得知後,在莊王馬前叩頭說:“我父親當時明知要死,可是不敢違抗您的命令。大王可別忘了我父親是死在宋國人手裏呀!”

莊王聽了,無法回答。這時,在邊上為莊王駕車的大夫申叔時獻計道:“可以在這裏讓士兵蓋房舍、種田,裝作要長期留下。這樣,宋國就因害怕被困而投降。”

莊王采納了申叔時的計策並加以實施。宋國人見了果然害怕,華元鼓勵守城軍民寧願戰死、餓死,也決不投降。

一天深夜,華元悄悄地混進楚軍營地,潛入到楚軍主帥子反的營帳裏,並登上他的臥榻,把他叫起來說:

“我們君王叫我把宋國現在的困苦狀況告訴您:糧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經交換死去的孩子當飯吃。柴草也早已燒光了,大家已用拆散的屍骨當柴燒。雖然如此,但你們想以此來壓我們訂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那是辦不到的。如果你們能退兵三十裏,你們想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

子反聽了這番話很害怕,當場先和華元私下約定,然後再稟告莊王。莊王本來就想撤軍,聽了自然同意。

後來,楚國和宋國製定了盟約,約上寫著:你我都不要互相欺騙。

左提右挈

【釋義】挈:舉起。左手提,右手舉。比喻互相扶持或從各方麵加以幫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秦朝末年,秦朝施以暴政,各地農民都起來反抗。其中有一夥義軍發展很快,其首領叫武臣,奪了30多座城池,被部下張耳、陳餘推舉稱王,他們兩人分任右丞相和大將軍。接著,武臣派部將韓廣率軍奪取從前燕國管轄的地區。

想不到韓廣權力欲極強,率軍一進入燕地,就自稱燕王。趙王武臣大怒,和張耳、陳餘一起發兵進入燕地。

趙軍剛來到燕地的那天,武臣隻帶幾名親隨深入燕境,了解燕軍動靜。不料燕軍防備嚴密,發現武臣等形跡可疑,便將他逮住。張耳、陳餘得知武臣被擒,先後派了十幾名使者到燕營去商談,但都被燕將殺死,以致沒人敢到燕營去交涉。

張耳、陳餘左右為難,不知如何辦理,這時有人毛遂自薦,他隻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士兵,那士兵見了燕將無絲毫畏懼,隻問了一句話:“請問將軍,您知道張耳,陳餘是怎樣的人嗎?”

燕將馬上回答說:“當然知道,他倆是很有義氣、能幹的人,不過現在,他們都在指望我放回趙王。”

那士卒聽了大笑,說:“將軍錯了,想當初,張耳、陳餘和武臣率軍進入趙地,沒費多大氣力,就拿下了幾十座城池。他倆難道不想稱王稱霸?隻是因為趙國新建,所以先立年紀大的武臣為王。現在趙國已經開始安定,他倆當然想把趙國分了,各自稱王。所以表麵上要你把武臣放回去,其實巴不得你們殺了他。現在一個趙國尚且瞧不起你們燕國,很容易吞並你們,何況將來還有兩個賢王幫襯來問你們殺害趙王之罪。到那時,燕國不是很容易被滅了嗎?”

燕將目瞪口呆,忖之有理,就把士卒的話傳給了燕王,燕王也覺得殺武臣弊多利少,這樣,那個士卒成功地救回了趙王。

市無二價

【釋義】做買賣沒有兩種價格。形容生意無欺詐行為。

【出處】漢·班固《漢書·王莽傳》。

在漢元帝時期,王莽利用手段,得到元帝信任被封“安漢侯”。他野心勃勃,且心狠手辣為了稱帝他毒死漢平帝,為掩人耳目,立2歲的劉嬰為太子,實行監國。又為登上寶座,派出八個風俗使了解民情,看看是不是利於他登基。

半年以後,風俗使回京複命說:“現在八方民風已經比前些年大大改善,社會秩序非常好,跟文景之治那時候差不多了。百姓們豐衣足食,看不到饑民餓殍。盜賊絕跡,真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民風淳厚向善,幾乎沒有民事糾紛,所以官府也沒有案件要辦。市場上買賣公平,同一種商品沒有兩種價錢(市無二價),也沒有以次充好、擅自提價的欺詐現象……”

風俗使的話給王莽以極大的歡喜,這一切的一切意識著王莽的登基是順民心合民意的,不會引起社會動亂,民眾反抗的。

於是,他製造了一個天命的神話,假借一塊深井挖到的白石,上刻“安漢公為皇帝”六字宣示上天的旨意,終於“名正言順”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必恭必敬

【釋義】形容態度極為恭敬。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

周幽王是西周出名的暴君,不得人心。

公元前779年,褒國進獻了一個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寵愛她。褒姒一向不愛笑,幽王用音樂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讓她笑。有人獻計點燃報警的烽火台,召來各路諸侯兵馬,使他們上當,讓褒姒笑一笑,幽王立刻派人去做這件事情。他帶褒姒到行宮遊玩,晚上傳令點燃烽煙,各地諸侯見到烽煙,以為有盜寇侵擾京城,紛紛率領兵馬趕來相救。到了一看,隻見幽王在和褒姒飲酒縱樂。

諸侯們恭敬地站在一旁聽幽王的吩咐,不料幽王卻說:“我點烽火是跟你們開個玩笑,現在沒事了,你們可以回去了。”諸侯都悻悻而退。褒姒見幽王把眾諸侯耍了一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正言厲色

【釋義】正:嚴正,厲:嚴肅,嚴厲。形容言辭莊重、容色嚴厲。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

《紅樓夢》裏有這樣一段故事:

一天,賈寶玉閑著無事,忽然想到了黛玉,覺得好長時間沒見黛玉妹妹了,便前往看望,一進屋,見黛玉在睡覺,疑心生病,勸黛玉起床。可是黛玉不答理他,用絹子蓋上臉。寶玉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一本正經地對黛玉說:“你們揚州衙門裏出了一件大故事,你可知道?”

黛玉聽得他話語嚴肅,又正言厲色,以為是真事,便霍地坐起來,問道:“什麼事?”

寶玉強忍住笑,順口胡謅說:“揚州有座黛山,山上有個林子洞,洞裏住著一群耗子精。臘月初七這天,老耗子升堂議事,說‘明兒是臘八,世上的人都熬臘八粥,我們洞裏沒啥吃的,誰去偷點回來?’小耗子回話說:‘我知道,山下廟裏米豆成倉,還有五樣果品:紅棗、栗子、落花生、菱角、香芋!’老耗子聽了心中大喜,忙說:‘誰去偷香芋?’一個又小又瘦的耗子說:‘我去。’老耗子瞧它身小體弱,搖搖頭說:‘你不行!’小耗子急了:‘我會搖身一變變成香芋,滾進香芋堆裏暗暗地搬運,比兄弟們偷得巧!’兄弟們拍手叫道:‘妙妙,你先變個香芋給我們看看!’小耗子說聲‘變’,忽然變成了一個年輕美貌的小姐。弟兄們一齊笑起來:‘錯了,錯了!你說變香芋,怎麼竟變成個小姐來?’小耗子傲慢地說:‘你們真是沒有見過世麵,隻認得香芋,卻不知鹽課林老爺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寶玉的話音還沒有落,黛玉已站起並用手按著寶玉,說寶玉在諷剌她、嘲笑她要他道歉,寶玉見目的也已達到,便也連聲告饒。

瓜田李下

【釋義】走過瓜田時不彎腰提鞋,走過李樹下時不舉手整冠,以避偷瓜、摘李之嫌。比喻有嫌疑的地方。

【出處】唐·季延壽《北史·袁翻傳》。

袁韋修是北齊人,他為人謹慎,處事沉穩,見多識廣,因為他才華出眾,很年輕就當上了大官。

袁韋修做官能清白自守,不收賄賂,人們送他一個雅號“清郎”。有一次袁韋修到外地考查地方官吏,路經兗州。他的老朋友邢邵正在兗州做刺史,邢邵拿出一匹白綢送他作為紀念。袁韋修謝絕說:“我這次路過這裏,與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最謹慎的呀。你難道忘了古人說的:路過瓜地不要彎腰提鞋子,走到李樹下不要伸手整帽子嗎?這是為了躲避嫌疑啊!我領受你的心意了。東西不能收,不能留下話柄呀!”

邢邵和袁韋修是好朋友,他明白袁韋修的心思,沒有讓袁韋修為難。

鳥盡弓藏

【釋義】比喻事成之後,功臣被廢棄或遭害。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越世家》。

春秋末期,吳、越爭霸,越國被吳國打敗,屈服求和。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任用大夫文種、範蠡整頓朝政,積蓄了二十年,終於使國家轉弱為強,最終打敗了吳國,洗雪國恥。吳王夫差兵敗出逃,連續七次向越國求和,文種、範蠡堅持不允。夫差無奈,把一封書信係在箭上射入範蠡營中,信上寫道:

“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獵狗沒有用處了,緊接著會被殺掉煮了吃掉;敵國消滅了,為戰勝敵人出謀獻策的謀臣沒有用處了,就被拋棄或鏟除。兩位大夫為什麼不讓吳國保存下來,替自己留點餘地呢?”

文種、範蠡還是拒絕議和,夫差隻好拔劍自刎。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在吳宮歡宴群臣時,發覺範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邊找到了範蠡的外衣,大家都以為範蠡投湖自殺了。可是過了不久,有人給文種送來一封信,上麵寫著:

“飛鳥打盡了,彈弓就被收藏起來;野兔捉光了,獵狗就被殺了煮了吃;敵國滅掉了,謀臣就被廢棄或遭害。越王為人,隻可和他共患難,不宜與他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

文種此時方知範蠡還活在人世,隻是隱居了起來。他雖然不盡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但從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踐疑忌。勾踐最後還是逼文種自殺了,文種臨死前很後悔沒有聽範蠡的勸告。

仰人鼻息

【釋義】依仗別人的呼吸,才能活著。比喻自己沒有辦法,必須依仗別人才能生存。引申為看人臉色,不能自主。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袁紹傳》。

東漢末年,渤海太守袁紹想吞並冀州,袁紹的手下逢紀替他出了一條計策:一麵寫信給北平太守公孫瓚,慫恿他引兵南攻;一麵派人去見冀州刺史韓馥,勸韓馥讓出冀州,這樣才能保住性命。

無能的韓馥聽了覺得有理,竟表示同意。可是韓馥的部下耿武、閔純等,看出袁紹也是沒有什麼能力的人,於是一致反對歸附他。耿武等對韓馥說:“冀州有百萬之眾,支持十年之餉不成問題,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為什麼要把我們的地盤拱手送給他呢?”

眾叛親離

【釋義】大眾反對,親信背離。形容處境極其孤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四年》。

衛桓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名叫公子晉,另一個名叫公子州籲。州籲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見兄長衛桓公是一個忠厚本分之人,便想篡位自己當國君。

公元前719年,衛桓公動身到洛陽去參加周天子平王的喪禮,州籲在西門外擺下酒席,為桓公餞行。他端著一杯酒,對桓公說:

“祝兄長一路平安。”

“我很快就會回來,兄弟太費心了!”衛桓公說。

接著,衛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籲趁桓公不備,突然拔出匕首,把衛桓公殺了。

州籲殺了衛桓公,做了衛國國君。他害怕國內人民反對,便借對外打仗的辦法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他拉攏陳國、宋國、蔡國,一起去攻打鄭國。但鄭國早有防範,衛軍大敗而歸。

魯國的國君隱公得知這些情況後,問大夫眾仲說:

“州籲這樣幹,能長久得了嗎?”

眾仲回答說:

“州籲隻知道依仗武力,到處興風作亂,老百姓是不會擁護他的;他為人非常殘忍,殺戮無辜,誰還敢去親近他呢?這樣,老百姓反對他,他的親信也會離開他,他的政權怎麼會長久呢?”

眾仲接著又說:

“兵,就像火一樣。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斂和節製,其結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敗的命運正等著他呢!”

沒到一年,衛國的老臣石確借助陳國的力量,消滅了州籲以及他的手下。

眾怒難犯

【釋義】形容眾人發怒,不能冒犯。比喻不能違背大多數人的意誌。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

尉止是春秋時鄭國的大夫,當他的意見與握有大權的子駟意見不統一時,便帶領宗族的人殺掉子駟、子國等人,還強迫鄭簡公跟隨他來到北宮。

子駟的兒子聽到尉止叛亂的消息,在家中沒有作任何布置,就率領部分親信去攻擊尉止,結果,家中的奴隸和仆人乘機逃跑,而子國的兒子子產卻臨危不亂,召集所有的家奴,要他們和自己同心協力,一起去平息叛亂,然後帶領人馬去攻打叛亂的尉止。而鄭國另一個大夫子孔聽說子產起兵平叛,立即出兵協助,終於和子產一起殺了尉止,平息了叛亂。子孔做了鄭國的執政大夫。

子孔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製定了盟書,規定所有的官員都要各守其位,聽從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將領對此不滿,他就準備大開殺戒,威逼他們順從。子產勸阻他,要他燒掉盟書,子孔不同意,說:“我這樣做是為了安定國家,他們發怒,就讓他們發怒好了!”

子產說:“眾怒難犯!專權是難於成功的。不如燒了盟書來安定大家的心。”

子孔見子產說得在情在理,而且對安定大有好處,便也不在堅持製定盟書一事,鄭國也因此繁榮穩定。

任人為賢

【釋義】表示用人隻憑德才。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於。

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是齊襄公的兩個弟弟,管仲和鮑叔牙分別是他們的師傅,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因看不慣齊襄公的行為,因而在他們師傅的帶領下前者到了魯國,後者到了莒國。

不久,齊國發生大亂,襄公被殺,另外立了國君。第二年,大臣們又殺了新君,派使者到魯國去迎回公子糾當齊國國君,魯莊公親自帶兵護送公子糾回國。

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國的公子小白因為離齊國近搶先回國奪到君位。所以經莊公同意,先帶領一支人馬去攔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隊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時,發現公子小白正在趕往齊國,便上前說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堅持要去。於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應聲倒下,管仲以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魯國去護送公子糾到齊國去。

不料,公子小白並未被射死。鮑叔牙將他救治後,趕在管仲和公子糾之前回到了齊國都城,說服大臣們迎立公子小白為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再說管仲回到魯國後,與公子糾在莊公軍隊的保護下來繼任君位。於是,齊、魯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魯軍大敗,隻得答應齊國的條件,將公子糾逼死,又把管仲抓起來。齊國的使者表示,管仲射過他們的國君,國君要報一箭之仇,非親手殺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將他押到齊國去。莊公也隻好答應。

管仲被捆綁著,從魯國押往齊國。一路上,他又饑又渴,吃了許多苦頭。來到綺烏這個地方時,他去見那裏守衛邊界的官員,請求給點飯吃。

不料,那守邊界的官員竟跪在地上,端飯給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飯,他私下問道:“如果您到齊國後,僥幸沒有被殺而得到任用,您將怎樣報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說的那樣我得到任用,我將要任用賢人,使用能人,評賞有功的人。我能拿什麼報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齊國都城後,鮑叔牙親自前去迎接。後來齊桓公不僅沒有對他報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為相國,而鮑叔牙自願當他的副手。原來,鮑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於自己,所以說服齊桓公這樣做。

傷風敗俗

【釋義】敗壞社會風氣。常用於譴責不正當的行為。傷:損傷。敗:敗壞。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人,他仕途頗不順利,多次遭到貶職。進士出身後,任過低職如連州陽小縣令,國子監博士,也任過高職位如監察禦史,刑部侍郎。有一次他惹上了殺身之禍。原來,當時佛教盛行,從官員到百姓,許多人都信佛,連憲宗也篤信佛教。有一次,憲宗把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一塊遺骨迎進宮內供奉。韓愈反對憲宗這一做法,特地寫了《論佛骨表》,呈交給憲宗進行諫阻。在《論佛骨表》中,韓愈說:

“佛教是從外國傳來的,中國古時候根本沒有。堯、舜、禹等古代聖人不知道有什麼佛教,但他們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他們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佛教是從東漢明帝時期傳人中國的,明帝在位隻有18年。宋、齊、梁、陳和北魏後的各個朝代,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來說吧,他祭祖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葷,還三次出家當和尚,結果還是被叛軍包圍,活活餓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結果卻是悲慘死去。”

現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宮裏來供奉,使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大量的財富。有的百姓愚昧無知,甚至發狂似地燒的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作笑話四處傳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來,應當把那塊佛骨扔進水裏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憲宗以為韓愈在詛咒自己,拿他跟那些短命的皇帝相比,就要殺他以解心頭之恨,但宰相裴度為他講情,韓愈才得以解脫而到潮州任刺史一職。

先斬後奏

【釋義】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將罪犯殺死以後再奏報皇帝。後泛指先采取行動,再向上報告。

【出處】元·關漢卿《竇娥冤》。

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過一部《竇娥冤》的戲,說的是有個寡婦竇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迫害,被誣告殺了人,糊塗官府斷案不明,嚴刑逼供,結果判竇娥死刑,臨刑時竇娥在刑場上指天發誓,哭天喊地地說:“死後必定血濺白練,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上了大官參知政事,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才替女兒竇娥鳴冤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