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娥冤》第四折中,講的就是竇娥父親竇天章,在京城一舉中第,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他想念女兒竇娥,尋她不著,十分傷心,眼睛哭花了,頭發愁白了,又見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煩悶。夜間燈下觀看案卷,遇上女兒竇娥托夢與他……
戲中有這樣一段話:“隻因老夫廉潔清正,剛正不阿,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貪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共為唇齒
【釋義】比喻兩個人關係像嘴唇與牙齒的關係一樣,缺一不可,互相依靠。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鄧芝傳》。
三國時,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修複與東吳的關係,共同抗魏,派鄧芝出使吳國。鄧芝到了吳國,孫權稱病不見他。鄧芝料到孫權變了心,不打算與蜀國友好,可能要依附魏國,就寫了一封信,送給孫權。信上說:“我這次來不單是為了蜀國,也是為了吳國。”孫權這才召見鄧芝。
孫權直言不諱,說蜀國弱小不足以抗衡魏的攻擊,一旦失敗自己還保不了自己,怎能為他分憂。
鄧芝說:“吳、蜀兩國四州之地,這是成就王業的基礎。諸葛亮乃當世英傑,蜀國有險要地勢,十分牢固;吳國有三江之阻,也是固若金湯。如果把我們兩國的優勢合為一股,共為唇齒,進攻可以兼並天下,退卻可以鼎足而立。這不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嗎?假如吳國屈服於魏國,那江南之地就不再是大王的了。”
孫權之所以猶豫不決的原因也在於怕魏吞並了吳,加上鄧芝的一席話,使孫權痛下決心,拒絕了魏和談的要求而答應聯合蜀國。
動輒得咎
【釋義】比喻做事往往會獲罪或遭人責難。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
韓愈是唐朝傑出的散文家,他才學甚高,24歲中進士,由於他剛正不阿,對宦官利用“宮市”而壓榨百姓的事看不過眼而上書皇帝,哪裏知道後果是貶到連陽山做縣令。
後來唐德宗死了,唐順宗繼位,韓愈才被調回京城,擔任吏部員外郎之職。但好景不長,又被貶為國子監博士。韓愈自視才高,卻屢遭貶謫,心中十分鬱悶,於是便寫了一篇《進學解》。文中有一段大意是:“國子博士來到太學,勉勵全體學員努力上進,不要荒廢學業。因為現在的執政者都是選賢任能、公正無私的人。所以隻要自己有真才實學,不怕沒人賞識提拔。”
這話還沒讀完,學員中爆發出一陣哄笑,有人站出來說:“博士先生,你這是在騙人!我們跟先生學習了這麼多年,深知先生學問淵博,文才蓋世,但先生為什麼往往動輒得咎呢?”
韓愈無奈卻不失幽默地回答道:“我雖然屢遭貶職,但最終還是一個博士而沒有落到市井,不也是很好嗎?”
興師動眾
【釋義】興:發動之意。原指發動大批兵馬,後借以形容動用很多人力來辦一件事。
【出處】佚名《吳子·勵士》。
戰國時魏國的名將吳起,曾任西河太守,把西河治理得井井有條,魏武侯非常欣賞他。有一次魏武侯向他請教說:“一個國家是否刑法嚴厲、賞罰分明就可以戰無不勝呢?”
吳起回答說:“關於這點,我從用兵作戰這方麵來談談看法。將軍在戰場上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將軍興師動眾采取作戰行動,士卒願意出征;到了戰場上與敵人交戰,士兵不怕死。這三條是君王所倚仗的,有了這三條國家就不會受人侵犯。”
魏武侯又問:“君王如何才能實現這三條呢?”
吳起說:“說起來也並不難做到,你舉拔有功勞的人然後獎賞他,對於無功勞的人你設法激勵他、鼓勵他,他們就會爭著去立功。”
魏武侯按照吳起的意見,在朝廷上擺上三排座席,請有大功的士大夫、將領坐在前排;有中等功勞的人坐在第二排;無功的人坐在後排,菜肴也分成三等。酒宴散席以後,魏武侯又把有功勞人的父母、妻子請到太廟門外,也給予獎賞。這樣一來,人們都以立功為榮耀,以無功為恥辱,紛紛尋找立功的機會。
三年以後,秦國的軍隊侵擾魏國,魏軍軍吏和士卒不等上級部署,就主動抵抗秦兵,魏武侯見到這種情景,高興地對吳起說:“士兵能有這樣的素質,國家能有這樣的形勢,多虧了你啊!”
名正言順
【釋義】名義正當,道理就講得通。也表示作事理由正當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出處】《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公元前501年,當上魯國的中都宰的孔子已經51歲了,孔子很用心地工作,在公元前502年,又做了司空,接著,工作性質發生了改變,當上了司寇,這也是孔子所希望的。
孔子56歲那年,又當上大司寇,代理相國職務。他參與國政僅僅三個月,魯國的風俗就大大變了樣。
孔子的成就使齊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80個美貌的女子,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教她們學會舞蹈,加上120匹駿馬,一起送給貪圖享樂的魯定公,以腐蝕他的意誌。這一計果然奏效,魯定公沉湎於歌舞淫樂之中,不再過問政事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見到這種情況,便對孔子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這裏了吧!”
孔子回答說:“魯國現在就要在郊外祭祖,如果能按照禮法把典禮後的烤肉分給大夫們,那我還可以留下不走。”
結果,魯定公違背常禮,沒有把烤肉分給大夫們。於是,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衛國。衛靈公問孔子,他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說是俸米六萬鬥。於是,衛靈公也給他這個數的俸米。
跟隨孔子的學生們見有了安身之處,都很高興。子路尤其高興,問孔子道:“衛國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國政,你首先幹些什麼?”
孔子略為思索了一下,說:“我以為首先要糾正名分。”
子路不客氣地說:“老師未免太迂腐了,這有什麼糾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駁說:“您真粗暴!君子對他所不知道的隻存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講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國家的禮樂教化也就興辦不起來;禮樂教化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老百姓就會不知如何是好,連手腳都不曉得往何處擺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說得出來,講出來的道理一定要行得通!”
孔子在衛國也沒有呆多長時間,隻十個月的時間,原因是衛靈公聽信讒言進而不信任孔子,孔子無奈,隻好走了。
好好先生
【釋義】不分是非,與人無爭,不得罪人。
【出處】明·馮夢龍《古今譚概》。
司馬徽是東漢末年穎川的一位名士。
劉備投奔荊州牧劉表後,深感要擴大自己的力量,必須得到有智謀的人輔佐。他聽說有個名叫司馬徽的人,在襄陽地區很有聲望,特地去拜訪他,請教他對天下大勢的看法。就在這次會見中,劉備誠懇地邀請司馬徽做自己的謀士,共圖大業,但司馬徽自謙才識學淺,不堪此重任,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兩個俊傑,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龐統。後來,這兩人都成為劉備的重要謀士。
司馬徽善於識別人才,但由於當時社會鬥爭相當複雜,他自己卻經常裝糊塗,從來不說別人的短處,不管是好是歹,他總是回答“好”。日子久了,他也就成為“好好先生”。
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問他近來身體是否安好。司馬徽回答說:“好”。
又有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前來拜訪,傷心地談起了自己的兒子死了。不料,司馬徽聽了竟說:“很好”。他的妻子等朋友走後,責備他說:“人家以為你是有德行的人,所以直言相告。哪裏有聽別人說兒子死了,反而說好的?”
司馬徽回答說:“好啊,你的話講得很好。”
妻子聽了,感到哭笑不得。
如魚得水
【釋義】就如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比喻得到了與自己情投意合的人或很適合自己的環境。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陽都人;劉備,字玄德,河北涿縣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傑紛起,群雄爭霸,劉備為實現自己統一天下的宏願,多方搜羅人才,特意拜訪隱居在隆中臥龍崗的諸葛亮,請他出山,他連去了兩次都未能見著,第三次去,才見了麵。劉備說明來意,暢談了自己的宏圖大誌,諸葛亮推心置腹,提出了奪取荊州、益州,與西南少數民族和好,東聯孫權,北伐曹操的戰略方針,預言天下今後必將成為蜀、魏、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劉備聽後大喜,於是拜孔明為軍師。
孔明千方百計、竭盡全力輔佐劉備,而劉備對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卻引起了關羽、張飛等將領的不悅。他們不時在劉備麵前,表現出不滿的神色,秉性耿直的張飛,更是滿腹牢騷。劉備耐心地給他們作了解釋,他形象地把自己比做魚,把孔明比做水,魚兒離不開水,反複說明,孔明的才識與膽略,對自己完成奪取天下大業之重要。他說。
“我劉備有了孔明,就好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希望大家不要再多說了。”
以後,劉備在孔明的輔佐下,聯合東吳的孫權,首先占領荊州,進而攻取益州,取得一個又一個戰鬥的勝利,勢力範圍不斷擴大,最後促成三國鼎立局麵的形成。
安然無恙
【釋義】平安無事,沒有受到損害或發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災禍。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公元前266年,趙國國君趙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太子丹繼位,稱作趙孝成王。由於孝成王年紀小,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負責處理。
趙威後是一個賢慧的中年婦女。她開始主持國事的時候,秦國對趙國進行了全麵的進攻。趙國危急,向齊國求救,齊國要趙威後把她的小兒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然後再出兵。趙威後舍不得小兒子離開,但是聽了大臣觸龍的意見,還是把長安君送到齊國。齊國出兵幫助趙國打退了秦軍。
有一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
“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
齊國使者聽了感到很不高興,說:
“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麵,把尊貴的放在後麵嗎?”
威後微微一笑,說:
“不是的。如果沒有收成,就沒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就沒有君主?難道問候時能舍棄根本而隻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以後,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無恙”的故事,後來慢慢演化為成語“安然無恙”。
師出無名
【釋義】原指出兵沒有理由。現泛指辦事沒有正當理由。
【出處】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
楚懷王對起義軍的將領們有約在先,誰先進入鹹陽,誰就當秦王。項羽後進鹹陽,卻自封西楚霸王,私自把先入鹹陽的劉邦封為漢王,把他趕到了巴蜀之地。項羽懷恨楚懷王,秘密派人殺死了他。
項羽的這些舉動,引起了諸侯們的強烈不滿。漢王劉邦領兵到了洛陽,董公對劉邦說:“我聽說順德的昌盛,逆德的滅亡。沒有正當理由,做大事就不能成功。項羽殺了君王,為天下人所怨。您何不借此機會領兵討伐項羽,四海之內都會仰慕你的德行。這樣,您就同從前的周武王討伐紂王一樣,興的是仁義之師。”
劉邦馬上為義帝發喪,命令三軍全都穿上白衣,自己則袒露左臂,放聲大哭,接連公祭了三天。接著,劉邦又派使者給其他諸侯送信說:“天下共立義帝,我們作為臣子尊他為君。現在項羽殺害了義帝,實在是大逆不道。我要興仁義之師,和你們一起去討伐殺害義帝的人。”楚漢之爭開始了。
捫虱而言
【釋義】捫:摸。一麵摸虱子一麵談話,形容談話隨便,不拘小節。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王猛傳》。
當過前秦宰相的王猛是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那時前秦建國不久,王猛也在華陰隱居,聽說東晉大將桓溫率軍攻打前秦,並在霸上駐守,便隻身披了一件粗麻衣去見桓溫。
王猛見了桓溫,一麵談論天下形勢,一麵用手捉著身上的虱子(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桓溫問他:“我奉朝廷之命,帶領10萬精兵北伐,為民除害。可是關中豪傑至今沒有一個人前來見我,這是什麼原因?”王猛道:“將軍不遠千裏而來,大軍深入敵境,長安已近在眼前,卻不渡過灞水去攻打長安。百姓都摸不透你的心,自然沒有人前來歡迎啦。”
原來,桓溫並沒有收複失地的誠意,不過利用北伐樹立自己的威望而已。王猛這幾句話,觸及了桓溫內心的秘密。
桓溫為王猛敏銳的洞察而震驚,心裏很是對他欽佩,並在大軍撤離之前賜給王猛車馬,許以官職,並要帶王猛回去。王猛雖然沒有在桓溫那裏施展才華但卻在秦王苻堅那裏得以發揮他的卓越才能,隻因為苻堅賞識,重用他。
權宜之計
【釋義】權:姑且。宜:適宜。指應付某種需要,暫時采取的措施。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王允》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王允被派去討閥。因在一敵俘身上發現一封常侍張讓的通敵信他立即報告給了皇帝,因而與張讓結下深仇。
然而後來張讓借故把王允關進牢獄,決定處死他。司徒楊賜派人告訴王允說:“你犯在張讓手上,看樣子活不成了,別受罪了,還是設法早點結束自己的生命吧!”一些同僚好友,捧著毒藥流著眼淚送給王允。王允把藥碗猛地摔在地上,憤然地喊道:“我是朝廷的臣子,今日獲罪,就應該伏刑以謝天下,豈有自己喝藥求死的道理!”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一塊兒去請求皇帝免他一死。王允獲赦後怕再遭厄運,便改換姓名,遷居到遠離京城的地方。
在漢獻帝統治時期,王允被重新啟用並任太仆、尚書令,在這期間與大將軍何進一起收呂布,殺董卓,在這以後,王允高枕無憂粗心大意而招來殺身之禍,死於董卓部將之手。
《後漢書·王允傳》中說:“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複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約法三章
【釋義】原意是約定三條章程,後泛指公開講定條件,嚴格遵照執行。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領導的起義軍是兩支最大的起義隊伍。最後,他們約定,誰先入鹹陽,誰就稱王。結果,劉邦率部長驅直入,向西進兵,攻下秦都鹹陽,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劉邦當時非常重視籠絡人心,軍紀也比較好。劉邦的部隊,進至霸上的時候,秦王子嬰前來投降,脖子上套著帶子,雙手捧著皇帝的印,跪在道旁。有的將領主張把秦王殺了,劉邦不同意,說:“他既已投降,就不必殺他了。”當即把他看管起來,大軍於是開進鹹陽。
劉邦當時召集各縣代表人物舉行了會議,劉邦對大家說:“各位父老們,你們已被暴秦折磨夠了,我現在宣布廢除秦朝的一切苛捐雜稅和法律製度;地方官吏照常工作,我們的部隊,已經撤回霸上,請大家不要害怕。”劉邦為安定秩序,收攏人心,還宣布了三條約法,他說:“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意思是殺了人的要償命,傷害了人要治罪,搶劫東西的要懲處。劉邦還派出人員會同秦朝原來的地方官吏,在各縣各鄉普遍宣傳。關中各地群眾,很快都安定下來,紛紛擁護新主劉邦。
網開三麵
【釋義】把捕捉鳥獸的網打開三麵,指給予生路,對罪犯從寬處理。
【出處】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異用》。
夏末暴君夏桀殘暴無道,不得人心,諸侯商湯英明聖賢,福澤四方,深得人們擁戴。他不失時機地聯合其他諸侯,準備討伐暴君夏桀。
一天,商湯出外巡遊,見一個獵人在一個樹林的四麵都張上網,準備捕捉禽獸。隻見他拱手對天禱告道:“從天上飛下來的,從地下往上爬的,從四麵八方來的,統統進入我網裏來!”
商湯聽了,對獵人說:“唉,你這樣做太殘忍,禽獸要被你捉光了!快撤掉三麵網,隻留下一麵便夠了!”
獵人不理解,問:“隻在一麵張網,怎麼能捕到禽獸呢?”
商湯回答說:“你留下一麵網後,就禱告說,禽獸啊!你們願意往左就往左,願意往右就往右,實在不想活的,就進到我網裏來!”
商湯對獵人講的話,很快就四處傳開。諸侯們聽後都感動地說:“商湯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王,他對禽獸都這麼仁慈。對人一定更仁慈了,我們應該擁護他!”
沒過多久,商湯得到了很多諸侯的幫助,他的勢力一下子趕過了夏桀,不久,商湯揮軍東進,滅掉了夏桀。
羽翼已成
【釋義】小鳥的羽毛已經長成了,也指輔助的人已經有了,可以成其大事。比喻地位已經鞏固。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做了皇帝,呂氏被封為皇後,兒子被封為太子。在漢高祖晚年,寵愛戚夫人。戚夫人的兒子如意,一出生便被封為趙王,高祖想改立趙王為太子。但因大臣們力爭,一時未能如願。後來呂後用了留侯張良計謀,請出了四位年高德重的人來輔助太子。
有一次,高祖宴請大臣,太子在旁侍候,那四位長者追隨在太子身旁。四位長者都是80多歲的人,須眉皓齒,紅光滿麵,穿戴十分齊整,高祖奇怪地問他們的名字,原來就是他幾次請求輔佐他而不得的人,四人向高祖敬酒後便不辭而別了。高祖目送他們遠去,將戚夫人叫出來,指著四人的背影向她說:“我本想換你的兒子作太子,但這四個人都已出來輔助原來的太子,太子身旁有了這幾個人,就等於羽翼已成,無法再變動,你就別在有想法了。”
負荊請罪
【釋義】形容主動向人認錯、賠禮道歉。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趙國的藺相如很有膽識和才華,他多次在外交上為趙國立功,所以被趙王拜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得知此事後,很不服氣,事事都要跟藺相如一爭長短,藺相如總是忍讓。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急忙讓車夫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車夫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藺相如語重心長地說:
“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是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隻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而互相攻擊,像兩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的手下都為藺相如的深明大義所感動,非常欽佩藺相如。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被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心裏萬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
藺相如沒有責怪廉頗,而是握手言和,成為刎頸之交。
閉關卻掃
【釋義】指不再掃門接客,形容屏跡深居,不與外界來往。
【出處】南朝·梁·蕭統《文選·江淹<恨賦>》。
趙壹是東漢時期一個品德高尚的讀書人,當時他給郡太守袁逢當幕僚,卻不知袁逢是個偽君子,他與奸臣同流合汙。
袁逢為了裝出喜交名士的樣子,經常屈尊前往趙壹家中拜訪。每次袁逢前來,趙壹都大開正門,並讓人把庭院中的通道打掃幹淨,以表示自己對袁逢的敬意。
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壹發現了袁逢和奸臣勾結,心中十分惱怒,他也不向袁逢說明理由,毅然辭去了幕僚的職務。
袁逢不知道趙壹已看清自己的真麵目,仍去拜訪趙壹,他來到趙壹家門口,隻見大門緊閉,門前通道上也一片狼藉,無人打掃。袁逢對守門的莊客說:“請你通報,說袁逢前來拜訪!”
趙壹此時根本不想見他,便叫莊客拒絕他的拜訪,並說他是個德行低下的小人,不願與之交住。
袁逢知道事情已敗露,無奈之下隻好走了。“閉關卻掃”從此而得來。
兩敗俱傷
【釋義】俱:都。爭鬥的雙方都受到損傷。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曹操於公元208年,統率二十萬大軍南下,準備消滅東吳孫權、西蜀劉備的勢力,為他統一大業畫上句號。在此種情況下,諸葛亮應劉備之命出使東吳,商議共對曹操的辦法。
東吳的大都督周瑜是位名將,但他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總想借機把他除掉。諸葛亮很了解周瑜的心思,可是為了顧全大局,隻好與周瑜一起共事。
有一次,諸葛亮接受了三天內造出十萬支箭的任務,並且立下軍令狀,到時交不出十萬支箭,就要被斬首。
周瑜暗暗高興,料定諸葛亮不能完成這個任務,到時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把他除掉。他還暗中吩咐造箭軍匠故意拖延時間,不給諸葛亮準備所需要的材料。
諸葛亮知道這些情況後,沒有作聲,他另有妙計,他偷偷地從魯肅那兒要了20隻快船,船上要求有30名士兵,並且船上紮放一千多個草靶,須用青布遮蓋。
一天、兩天都沒有動靜,周瑜認為這次諸葛亮必死無疑。不料到了第三天淩晨,諸葛亮趁江麵上籠罩著大霧,下令將草船駛近曹軍水寨。他和魯肅一麵在船中飲酒,一麵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裝作攻打曹軍的樣子。
曹軍大驚,以為敵人趁早晨大霧來進攻,由於江麵上看不清楚隻好用弓箭來迎故。
等到太陽初開、霧散之後,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駛回。這時,二十隻船的草人上已經掛滿了箭,遠遠超過十萬支。他又讓各船士兵齊聲高喊“謝丞相贈箭”。等曹操明白真相時,諸葛亮的草船已經駛了二十多裏,無法追趕。曹操懊悔不已。
魯肅把諸葛亮草船借箭的經過告訴周瑜以後,周瑜大吃一驚,感慨萬分地歎道。
“諸葛亮靈巧的心思已達到神奇的程度,我不如他。”
伯樂一顧
【釋義】比喻受到重要人物或專家的賞識與肯定。
【出處】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春秋時期,伯樂以善長相馬而聞名。有一天,有個人拉了一匹駿馬到市場上去賣,心想賣上個好價錢。沒想到那些買馬的人不但沒買,甚至連過來看的人都很少。
賣馬的人心裏納悶,不知是什麼原因,但他想,第二天總會有人來買吧!可是後來又連著兩天都還是那樣,人們都不認為那是匹好馬,要麼是問個價錢,搖搖頭走開,要麼就是看了看馬,連價錢都不問就走了。
賣馬人萬般無奈之下來找伯樂。伯樂說:“我能幫你什麼忙呢?”賣馬人說:“我也不敢勞您出大力氣,隻要您明天早上到市場上去看看我的馬,離開時再回頭看一眼,就行了。”伯樂也想看看那匹馬,就答應了。賣馬人一聽伯樂肯幫忙,心花怒放地走了。
翌日,伯樂按賣馬人的要求來到了馬市。想買馬的人都認識伯樂,就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伯樂身上。他們都知道,伯樂一見到好馬,就會眼睛發亮,就會多看幾眼,於是他們都盯著伯樂的眼神,看伯樂對哪匹馬感興趣。
伯樂在市場上轉了一圈,對其他馬都是不屑一顧的樣子,而到了那位賣馬人牽著的馬麵前時,伯樂停了下來,圍著那匹馬前後左右看了一遍,還不時地點頭,看完以後,伯樂就走開了。走了幾步,他又回過頭來看了那匹馬一眼。其實,那匹馬還真的是匹好馬。
眾人一見伯樂都這麼關注這匹馬,就都認定這匹馬一定是匹難得的駿馬,於是呼拉一下全圍了上來,爭著要買這匹烏。賣馬人趕緊大聲說:“我隻有這一匹馬,誰出的價錢高我就賣給誰!”
就這樣,賣馬之人在伯樂一顧之下,順利地把馬賣掉,而且價格不菲。
助桀為虐
【釋義】桀:古代暴君。助暴君作惡,指幫助惡人幹壞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劉邦的軍隊先攻到秦國京都鹹陽城下。秦王子嬰看到大勢已去,就派人把印交給了劉邦,然後就投降了。劉邦率領兵馬進入鹹陽後,看到秦朝宮殿十分壯麗宏偉,宮中富麗堂皇,無比壯觀,宮中又有無數的金銀珠寶,無數的妙齡美女,於是,就想留居宮中,盡情享樂一番。劉邦手下大將樊噲反對劉邦的這種打算,勸他到秦宮之外居住,劉邦想不通。於是,劉邦的謀士張良勸道:“秦朝十分殘暴無道,因此,您才能推翻秦王朝,來到這裏,您想替天下老百姓消滅殘存的惡人,就應該徹底摒棄秦朝的奢侈與淫樂,以艱苦樸素號召天下,決不能像秦王那樣驕奢淫逸。現在,您剛剛推翻秦王朝,接著又想像秦王那樣貪圖享樂,這就等於助桀為虐。應該知道,忠誠之言,聽起來雖然很不順耳,但對於端正人們的行為卻是很有好處的;良藥喝起來雖然覺得口苦,但對於治病卻是很有益的。希望您能夠聽從樊噲的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