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處世為人2(3 / 3)

劉邦聽完張良的議論,認為言之有理。於是撤出鹹陽,駐軍霸上。

含沙射影

【釋義】原指動物“蜮”的特性,比喻隱射或暗中攻擊別人。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何人斯》。

傳說在古時候,有一種動物,樣子長得像鱉,隻有三條腿,人們稱它為“蜮”。蜮平時藏在水中,見有人來,就含上一口沙子朝人身上噴去,人因此便會生瘡、得病。即使是噴到人的影子上,人也會害病。唐朝的大詩人白居易,聽了這個傳說後寫了一首詩,詩中說:含沙射人影,雖病人不知。

這種動物的神奇本領當然是沒有的。但“含沙射影”卻成了一句被後人引用的成語。

聽人穿鼻

【釋義】牛鼻穿繩任人牽引,比喻聽候別人指使擺弄。

【出處】唐·李延壽《南史·張宏策傳》。

徐孝嗣是南朝的一個貴族,他缺乏主見,遇事沒個主意,總是聽齊武帝的話。

公元493年,齊武帝去世,由皇太孫蕭昭業繼位。武帝臨終時,相信徐孝嗣的忠心,囑托他輔佐嗣主,第二年,皇族西昌侯蕭鸞企圖謀奪帝位,他得知徐孝嗣受了托孤之命,而且了解到徐孝嗣為人沒有主見,膽小怕事,便想依靠徐孝嗣的作用實現他的野心。為了試探一下徐的反應,蕭鸞便派心腹暗地裏告知徐孝嗣自己的陰謀,以討取意見,徐孝嗣得知西昌侯生性殘暴,不敢得罪,也不加反對。

但這件事被樂豫知道了,樂豫是徐孝嗣好友,他瞞怨徐孝嗣說:“你如此不忠,對不起武帝。”

徐孝嗣不言,他明知樂豫講得有理,卻又害怕蕭鸞。樂豫走後,他一個人在屋裏徘徊。

這時,正好蕭鸞駕到,徐孝嗣不敢怠慢,忙起身迎接。蕭鸞把篡奪帝位的具體步驟告知了徐孝嗣,並要他一起協助完成篡位之事,徐孝嗣思考再三,還是答應了。在他的幫助下,蕭鸞派人殺死了皇帝。

皇帝死後,國不可一日無君,蕭鸞怕自己現在篡位會引起公憤,便想借用太後名義立15歲的新安王蕭昭文為帝,自己可在暗地裏操縱新帝。徐孝嗣便取出早就擬好的太後詔令,滿足了蕭鸞的心願。

同年,蕭鸞又相繼誅殺了齊高帝、齊武帝的子孫,借皇太後的名義再次廢去蕭昭文的帝位,自己稱帝,史稱齊明帝。

四年後齊明帝去世,他的第二個兒子蕭寶卷繼承皇位。蕭寶卷比其父蕭鸞更加殘暴專橫,整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一不稱心就要殺人。朝廷大臣誰也不敢多言。徐孝嗣本性怕事,他雖已擔任尚書令,但仍不敢進諫,隻是聽任暴君胡作非為。

後人把徐孝嗣的軟弱無能的行為,稱之為“聽人穿鼻”。

吳越同舟

【釋義】吳越是春秋時兩個不友好的國家,比喻雙方在危難中,化敵為友,共同渡過難關。

【出處】戰國·孫武《孫子·九地》。

春秋時,由於吳、越兩國連年混戰,彼此經濟都遭受到極大的破壞,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一天,在吳越交界處一條河麵的一艘渡船上,乘坐著十幾個人,其中吳人和越人各一半,分坐在船的兩頭,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沉悶。

船離北岸後,一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突然滿天烏雲,暴雨傾盆而下,巨浪一個接著一個向渡船撲來。幾個吳國孩子嚇得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太跌倒在船艙裏。掌舵的老艄公一麵竭力把住船舵,一麵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杆解繩索,想把篷帆迅速解下來。但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一時解不開。這時如果不快解開繩索,降下帆來,船就有翻掉的可能,情勢非常危急。

就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同船的不管是越人,還是吳人都奔過來幫助船工解繩索,因為他們知道此時應該同舟共濟,才能平安渡河,在眾人的努力之下,船身終於穩定下來。眾人也平安地到達了目的地,這船上的吳越人也因此而摒棄前嫌彼此珍惜起來。

坐山觀虎鬥

【釋義】坐在山上觀兩虎相鬥。形容旁觀別人的爭鬥,從而坐收漁利。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

戰國時代,韓、魏交戰,交戰結果是各有勝負,持相峙階段。這時,秦惠文王想坐收漁人之利,準備派兵征討,出發之前,征求大臣的意見,可沒達成共識。秦惠文王想聽聽大夫陳軫的意見,陳軫講了這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隻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隻老虎正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隻老虎嗎?”

秦惠文王恍然大悟,說:“你的意思是說,先讓韓國和魏國打一陣子,等一個失敗,另一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一次打敗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一樣,坐山觀虎鬥,一舉兩得,是吧!”

陳軫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文王認真聽取了陳軫的意見,並按計行事,真的沒有費大氣力就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坐觀成敗

【釋義】坐在一旁冷眼觀看別人的成功或失敗,含袖手旁觀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田叔列傳》。

漢武帝晚年,迷信成仙成神一類的事情,經常亂吃藥,以求長生不老,結果身體不如以前,人也開始昏庸起來。他寵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漢武帝懷疑有人要謀害他的心理,說武帝得的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頭人暗加詛咒的結果。於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調查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機誣陷平時和自己作對的人,把他們一個個全殺了,前後竟殺了幾萬人。

當時,太子劉據和江充也是對頭。於是,江充向在甘泉宮養病的漢武帝誣告太子宮中也埋有大量的木頭人,想置太子於死地。太子忍無可忍,便立即發兵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去向漢武帝稟告,並欺騙武帝說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為真,便派丞相劉屈麾帶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軍抵抗,雙方激戰了好幾天,劉據兵敗逃走,後來在湖縣被殺。

劉據在發兵抵抗丞相的部隊時,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亂”,特來肅清奸臣的名義,他曾親自到當時負責守衛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宮寨中,授給他兵符,要他發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兵,閉寨不出。因為他搞不清楚誰是誰非。

後來,漢武帝帶病回京,他知道了這個情況後,起先認為任安隻是假裝接受了兵符,並沒有依附太子,就沒追究他。

任安軍隊裏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他以前曾受過任安的鞭打,懷恨在心,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答應太子出兵,聽從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這封告發信,說:

“任安是個資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見戰事發生,卻腳踏兩隻船,坐觀成敗,想投靠贏的一方,背棄輸的一方,如此懷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

漢武帝命人把任安斬了。

聲名狼藉

【釋義】狼藉:指狼無論是坐、睡或遊戲,總喜歡在自己身上放草,而且草既髒又亂。引申為散亂不整,亂七八糟。形容名聲很壞,許多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感到厭惡。

【出處】《史記·蒙恬列傳》。

秦始皇在世時,蒙恬、蒙毅兄弟倆很受信任。蒙恬被派往北方統帥三十萬大軍去抵禦外夷的入侵,並築起綿延萬裏的長城。蒙毅則封為上卿,參與國家軍政大事的決定。因秦始皇十分相信他倆,當時有許多文臣武將不敢和他們兄弟倆計較爭論。

秦始皇死後,中車府令趙高和宰相李斯用陰謀手段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太子,因怕事情暴露,就捏造罪名派人賜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死。因為蒙恬從前曾處罰過趙高,趙高一直懷恨在心。扶蘇自殺,蒙恬卻不相信賜死這回事,多次問派來的人,結果被派來的人看管起來。

由於趙高經常在胡亥麵前說蒙恬、蒙毅的壞話,故胡亥對蒙恬、蒙毅也沒什麼好感,後來借口蒙毅阻撓胡亥繼位而賜蒙毅死,蒙毅不服,辯駁道:“從前秦穆公殺死三位良臣(奄息、仲行和針虎)殉葬,又冤殺了百裏奚,秦昭襄王殺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伍奢,吳王夫差殺伍子胥,這四個國君,都因殺害良臣,犯了大錯,遭到天下人的指責與非議,所以他們的名聲在諸侯各國間非常壞。用正道治理國家,就該不殺無罪之人,我勸你們不要濫殺無辜!……”

胡亥派來的官吏,無論蒙毅怎樣說,都聽不進去,最後還是把蒙毅殺了。

胡亥又派人去賜蒙恬死,蒙恬也被迫自殺了。

史書在注解“以是藉於諸侯”時,用了“惡聲狼籍,布於諸侯”這句話,人們便以此引申為“聲名狼藉”這句成語了。

完璧歸趙

【釋義】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給原主。完:完整;璧:玉器。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寶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給趙王,說願意以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將璧送去,但又怕秦王借口派兵來犯。就是連可以派到秦國去答複的人,一時也物色不到。

就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趙王召見了他,聽他分析了這件事的性質,並認為還是答應秦國的要求為好。趙王很滿意他的分析,問他誰可以出使秦國。藺相如回答說:

“想必大王還未找到可以出使的人,我願意捧著璧出使秦國,並向大王保證:秦國將城池給趙國,我就把璧留給秦王;如若秦國不將城池給趙國,我就定將完整的璧送歸趙國。”

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出使秦國。他向秦王獻上和氏璧後,秦王滿心歡喜,隻顧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玉璧而無意交城。藺相如借口璧上有小白斑點要指給秦王看,取回和氏璧,隨即憤怒地指責秦王不提交城之事,顯然不是誠心交換。如強行逼迫他,他將讓玉璧與自己腦袋一起在柱上撞個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這樣做,馬上表示道歉,並當場叫人拿出地圖,劃出15座城池。但藺相如料到他這是做做樣子,不會真的交城,因此表示秦王必須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最隆重的儀式,方能獻璧,秦王被迫同意。

藺相如估計到,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給趙15座城。因此讓一個隨從人員換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著和氏璧,從小路逃回趙國,從而實現了自己完璧歸趙的諾言。

雖然秦王知道藺相如欺騙了他,他還是沒有殺藺相如,一方麵他考慮到即使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麵對於名聲也不好,不如把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趙國的信任。

拋磚引玉

【釋義】拋出磚去,引回玉來。比喻不成熟的意見或文字,引出別人的高見。

【釋義】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唐朝時,有一名高僧名叫從稔禪師,主持趙郡觀音院多年,經常在寺裏給和尚們講經說法。相傳他對僧徒參禪要求極嚴,必需人人靜坐斂心,集中專注,絕不能理會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達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動的入定境界。有一天,眾僧晚參,從稔禪師故意說:

“今夜答話,有聞法解悟者出來。”

此時眾徒個個盤腿正坐,閉目凝心,不動不搖。恰恰有個小僧沉不住氣,竟以解問者自居,走出禮拜。從稔禪師瞟了他一眼,緩聲說道:

“剛才拋磚引玉,卻引來一塊還不如磚的土坯!”

據《曆代詩話》、《談證》等書記述:唐代詩人趙暇,以佳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博得大詩人杜牧的讚賞,人們因此稱趙暇為“趙倚樓”。當時另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詩人,一向仰慕趙暇的詩才。他聽說趙暇來到吳地,料他一定會去靈岩寺遊覽,便先趕到靈岩寺,在寺前山牆上題詩兩句,希望趙暇看到後能添補兩句,續成一首。果然趙暇遊覽靈岩寺看到牆上兩句詩,不由詩興勃發,順手在後麵續了兩句,補成一首完整的絕詩。常建的詩沒有趙暇寫得好,他以較差的詩句引出趙暇的佳句,後人便把這種做法叫作“拋磚引玉”。其實,常建、趙暇並非同一朝代人,他們各自的活動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續詩之說不可信,隻是由於這段故事很出名,人們便把它當作成語“拋磚引玉”的由來。

束之高閣

【釋義】束,捆紮。把東西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比喻棄置的人或物。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庾翼傳》。

殷潔是東晉時出身於高門貴族的名士,他從小就喜愛虛無玄妙的老莊之學,讀了許許多多有關玄學的書。不到二十歲,就已經名揚四方了。

一次,有人問殷浩:“將要赴任當官的人夢見棺木,將要得到錢財的人夢見糞土,這該怎樣解釋?”

殷浩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官職和錢財,本來就是腐臭和糞土之類的東西。所以得官得錢的人都會夢見這類東西。”

殷浩的回答成為當時名士表示清高的名言。從此,人們更加看重他了。甚至朝廷的一些要員也來向他請教,他也成為有名的玄學家。當時正力圖收複北方的大將庾翼,請殷浩出任司馬。殷浩自命清高,沒有接受。庾翼再次邀請,他仍然拒絕。還有一個叫杜義的名士,與殷浩一樣,也很清高,不願當官為朝廷出力。

庾翼對杜義、殷浩兩人從內心裏瞧不起,認為他們雖名冠天下,其實是徒有虛名,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常對人說:“杜義、殷浩這類人,隻宜把他們像東西那樣捆起來,放在高高的樓閣上麵不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人民安居樂業了,他們可能才願意出來做事。”

束裝盜金

【釋義】整理服裝,偷取財物。後形容無端受懷疑。

【出處】漢·班固《漢書·直不疑傳》。

直不疑是西漢時孝文皇帝的一個郎官,平常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看門,充任車騎,有一個老郎官解甲歸田收拾行裝時,把同住一起的小夥子的銀兩誤裝進自己的行包,卻渾然不知,告辭眾人上路了。

沒過一會兒,小夥子發現銀兩不見了,翻箱倒櫃,也沒找到。小夥子號陶大哭起來,這可是他平時省吃儉用攢下來的。一家人全指望他的收入過日子呢。

小夥子悲悲戚戚的,引來不少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忽然低一陣高一陣的鼾聲傳來,眾人循著聲音一看,原來是同舍的直不疑在呼呼大睡。

同事丟了銀兩,他不聞不問,好像沒事人一樣,居然睡得挺香!大家仔細想想,同屋隻有三個人,老郎官為人忠厚,而直不疑平時行動詭秘,不是他拿了銀兩,還有誰呢?

小夥子也在懷疑直不疑,情急之下,上前猛推直不疑,將其推醒並要求直不疑道:“你拿了我的銀兩,那是我的求婚錢,你快還給我!”

直不疑不知道亂哄哄的出了什麼事,揉揉惺鬆的睡眼,連說:“哦,是的,是的,對不起,對不起。”

在眾人鄙視的目光下,直不疑用東西到集市上換了銀兩,如數還給他,大家這才散了夥。

過了幾天,老郎官回來了,他摸出一包東西,遞給小夥子,滿臉羞色,原來,他回到家打開行囊,發現多了一包銀兩,才知道自己老眼昏花,誤拿了別人的東西,又匆匆趕回來把銀兩還給他。

這下,小夥子恍然大悟,直不疑根本沒拿他的東西,是自己冤枉了他,於是十分慚愧地請求直不疑原諒。

良莠不齊

【釋義】良:好。莠:壞。好人壞人混在一起,好壞難分。

【出處】春秋·佚名《詩經·小雅·大田》。

莠是一種野草的名種,俗稱“狗尾草”,葉子與禾苗相似,常混雜在禾苗中生長,未吐穗時,很難識別它。還有一種和莠同類的野草,叫做“稂”,俗稱“狼尾草”,也是混雜在禾苗中的“亂苗”之草,《詩經·小雅·大田》有一句適:“不稂不莠”,原意是:田裏沒有稂,沒有莠,一色的禾苗長得多好,肯定豐收!可是後來,意思卻變了,人們都用“不稂不莠”來比喻沒出息、不成材的人(貶詞,一般多指落後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長出糧食,是令人懷疑的)。

明朝人田藝衡的《留青劄記》卷三十五有這樣的記載:“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是最高,‘郎’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說,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詞(貶詞),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謂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種人。

“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為成語,兩句的意思後來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的意思。

蘆中托渡

【釋義】在蘆葦中求渡。比喻靠人幫助脫離險境。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

伍子胥逃離楚國,向吳國方向逃去,楚王派人追趕,伍子胥在途中被當地官吏截住,伍子胥為了脫身騙那官吏說要去找丟失的珠寶,官吏就放了他。

伍子肯就往渡口跑去。來到江邊的時候,遠處追兵的呐喊聲和兵器的鏗鏘聲陣陣傳來,伍子胥感到情況萬分危急,趕緊跳進蘆葦叢裏藏起來。這時江麵上正好一葉孤舟逆流而上,一個漁夫坐在船頭奮力劃槳。伍子胥看見了,一邊揮手,一邊小聲叫道:“漁夫,請幫幫忙渡我過河!”

漁夫裝著沒聽見的樣子,劃著船兒慢慢靠近伍子胥,隻聽見漁夫唱道:

“日月多麼明亮,時光飛逝,夜色黑暗;先生莫要著急,君子相會,蘆葦叢裏。”

伍子胥聽明白了漁夫的意思,回頭又躲進蘆葦叢裏。船靠近岸邊,漁夫又唱道:

“夕陽西下,我心憂傷;月已馳落,何不渡江。”

唱過兩遍,伍子胥已跳上船,一會兒就渡過了寬闊的河麵。

伍子胥從渡口登岸,漁夫為他端來米飯、魚羹和一盆肉湯。二人吃完,伍子胥解下身上的寶劍送給漁夫,說:“這是我先父傳給我的,上麵鑲著七顆星,能值百兩黃金,請你收下。”

漁夫連忙謝絕,說:“我聽說楚王懸賞,誰抓住伍子胥,就賞給他5萬石穀子,加封執圭的爵位。我怎麼會貪圖你的寶劍呢?”又勸道:“時候不早了,你莫要逗留太久,夜長夢多,還是趕緊離開吧,免得被人抓住。”

伍子胥為了日後報答老漁夫,想要知道老漁夫的名字,可老漁夫沒有直接告訴他,隻說是漁夫中的老漁夫,伍子胥無奈,隻好一再道謝之後走了。

言不由衷

【釋義】比喻說的不是真心話。由:從。衷:內心。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三年》。

春秋初,周朝已經勢衰力竭。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周朝的卿士,執掌朝中大權。他憑借自己的實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當時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鄭莊公料理朝政,卻又對虢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讓他代替鄭莊公掌管朝政。

鄭莊公知道這件事後,對周平王非常不滿。周平王很害怕,趕緊向鄭莊公解釋說,他沒有讓忌父取代鄭莊公的想法。為了取得鄭莊公的信任,他和鄭莊公互換人質,讓周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而鄭公子忽則到周朝來作人質。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孫子姬林繼承君位,稱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讓忌父代替鄭莊公當卿士掌管朝政。鄭莊公知道後大怒,派大夫祭足帶領兵馬,到周朝的溫邑收割了麥子,並全部運到鄭國。到了秋天,祭足又帶領兵馬到周朝成周,把那裏的穀子全部割掉,運回鄭國。從此,周朝和鄭國之間的關係就更加惡化,彼此結下了深仇大恨。

當時的史官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說:“如果說的不是真心話,交換人質又有什麼作用呢?”

言歸於好

【釋義】歸:回到之意;好:和好之意。指重新和好。

【出處】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孫權傳》。

曹丕是曹操的兒子,在曹操死後,繼承了帝位,史稱魏文帝。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劉備在四川稱帝。

東吳孫權也想成就帝業,就投靠曹丕。曹丕封孫權為吳王,還想立孫權的兒子孫登為王太子。孫權以孫登年幼為理由辭謝。

這一年,魏文帝向吳王孫權索要雀頭香、大貝、明珠、象牙、犀角等古玩珍奇,遭到東吳群臣的一致反對。孫權卻說:“其實大家都知道,魏文帝立我兒子孫登為王太子隻是一個幌子。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把孫登接到許昌,然後囚禁起來,以便挾持我聽命於他。魏文帝要的雀頭香、大貝之類,對於他來說是寶貝,對於我來說,比起我兒子的性命來,隻不過是瓦片、石頭而已。把這些東西給他,以輕代重,何樂而不為呢!”

於是,孫權派西曹掾沈珩攜帶珍珠寶貝前往許昌見魏文帝。

魏文帝十分高興,問沈:“吳王是否不滿寡人,說寡人貪得無厭?”

“沒有。”沈珩回答,“陛下信守諾言,與東吳言歸於好,所以吳王決不會存有不滿之心。倘若陛下背棄前盟,與東吳為敵,那麼東吳說不定會存有異心。”

魏文帝點了點頭,又問:“你是否聽說寡人要冊立吳王的兒子孫登為王太子這件事情?王太子應該來朝謝,不知他生活起居安寧嗎?”

沈珩答道:“臣在東吳,早上不入朝議事,有宴會也不參加,臣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件事情。”

魏文帝見沈珩答話得體,滴水不露,而又伶牙俐齒,便與之談了許久,還辦了孫登為王太子的手續,叫沈珩帶回。由於沈珩出使有功,沒有辱沒自己國家的尊嚴,受到孫權的讚揚,封之為安鄉侯,官居少府一職。

花言巧語

【釋義】原指辭藻華麗的修飾而內容空洞的言語或文章。後多指虛假而動聽的話語。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

《西廂記》中有一段紅娘捎書的故事。

張生愛慕鶯鶯,寫了一封情書,托鶯鶯的丫環紅娘悄悄帶給鶯鶯。鶯鶯也愛慕張生,但是老夫人(鶯鶯的母親)不許他們相愛,隻準他們以兄妹之禮相待。因此,鶯鶯看了書信,不敢表露喜色,卻故意裝作發怒,說道:“我是相國的小姐,誰敢將這簡帖送來戲弄我。”還罵了紅娘幾句,當即寫了回信,讓紅娘即刻送回去,並且說:“看他下次再敢這般!”其實回信中寫的卻是密約張生夜間在月下相會。鶯鶯的這般作為,早被聰明伶俐的紅娘識破,心裏暗覺好笑。當她替鶯鶯給張生送回信時,便調皮地問鶯鶯道:“小姐的信裏寫的是什麼內容?莫不是用心撥雨撩雲?我好意為你傳書寄信,你卻騙我與他毫無關係。如今,我已經看出你們的破綻來了。小姐為什麼心跳、臉紅?”

鶯鶯笑道:“我和張生是以兄妹相稱,焉敢如此!”

紅娘道:“小姐在人前莫要巧語花言了,沒人的時候便想張生,背地裏愁眉苦臉,流眼淚。放心吧,你的回信我一定送到,你們的事,我一定替你們瞞著不說。”

紅娘的一番話,說得崔鶯鶯低著頭,滿臉漲紅而又眉開眼笑。

身輕言微

【釋義】形容地位低下的人,說話不被重視。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孟嚐列傳》。

東漢時,浙江會稽上虞縣有一個寡婦,她非常孝順,特別是對她的婆母更是照顧得非常周到,可是她的婆母不久就去世了。

這位寡婦有一個小姑,心腸歹毒,為人刁鑽,對自己母親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說她受嫂嫂虐待。老人死後,她竟然到縣衙告狀,說嫂嫂毒死了老婆婆。縣令是一個昏官,不加調查就判了寡婦死罪。當時在縣衙內擔任戶曹小官的孟嚐,知道這是一起冤案,急忙報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當回事兒,孟嚐又氣又恨,辭職不幹了,寡婦終於冤枉而死。

兩年後,換了新太守,孟嚐向他告發寡婦蒙冤受難之事。新太守懲辦了誣告賢婦的那個女人,百姓無不拍手稱快。不久,孟嚐到合浦當太守。孟嚐有個同鄉名叫楊喬,在朝廷做尚書。他很了解孟嚐,曾七次向皇帝推薦孟嚐,但漢桓帝都沒有理睬。楊喬第八次給桓帝上書,說:“臣下前後七次向陛下舉薦合浦太守孟嚐,但因為我身輕言微,始終得不到采納。孟嚐確實是一個品行高尚的人,為百姓做了許多善事。他是難得的清廉之士呀,如果選到陛下左右,一定能幫助陛下成就大業!”

漢桓帝仍然置若罔聞,對楊喬的建議他之所以沒有采納,有很多原因就是楊喬位低言輕。孟嚐一氣之下,辭官而去,不再為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