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心態決定自我
第一節最佳心態
1.感恩心態是生命的真諦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過:“生活就是一麵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他也哭。”送人玫瑰,手有餘香。無論生活還是生命,都需要感恩。你感恩聖火,聖火將賜予你燦爛陽光。你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
常懷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並銘記在心。隻要我們常懷感恩之心,相信你會有所收獲。青少年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要常懷感恩之心,才能讀懂生命的真諦。
懂得感恩,內心充實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對父母要常懷感恩之心,是他們讓我們來到了這個充滿色彩的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真善美。從早上起來的一碗熱騰騰的牛奶,到一年四季被子床單的換洗,我們應該心存感激,應該感謝上天給了自己那麼好的父母,感謝父母給了自己健康的身體和一個完整的家。
老師給了我們知識,我們對老師要常懷感恩之心。是老師幫我們開啟了知識的大門,是老師讓我們懂得了在生活中如何對於別人的幫助去說一聲“謝謝”,是老師讓我們明白了受到別人的恩惠當湧泉相報,是老師從青絲到白頭在三尺講台上教書育人,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學生個個有出息。學生能常懷感恩之心就有用不盡的學習動力。
朋友給了我們友誼,我們對朋友要常懷感恩之心。朋友能與你患難與共,在你最困難的時候,朋友能千方百計幫你,給你“打氣”給你信心,助你跨過學習上各種各樣的障礙物。讓你刻骨銘心地覺得,朋友的情誼終生難忘。
隻有知道了感恩,內心才會更充實,頭腦才會更理智,眼界才會更開闊,人生才會贏得更多的幸福。懂得感恩的人,是勤奮而有良知的人,懂得感恩的人,是聰明而有作為的人。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次,美國前總統高蘭克林·羅斯福家中被盜,偷去了不少東西,朋友們紛紛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卻說:“我得感謝上帝,因為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賊隻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誰會想到,一件不幸的事,羅斯福卻找到了三條感恩的理由。這個故事,可以說將感恩的美麗展示得淋漓盡致了。
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它是自發性的行為。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陽光人生的支點。從成長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們普遍認同這樣一個規律:心的改變,態度就跟著改變;態度的改變,習慣就跟著改變;習慣的改變,性格就跟著改變;性格的改變,人生就跟著改變,願感恩的心改變我們的態度,願誠懇的態度帶動我們的習慣,願良好的習慣升華我們的性格,願健康的性格收獲我們美麗的人生!
常懷感恩之心,讓生命更精彩
常懷感恩之心,是人類情感中至真至純的芬芳美酒;常懷感恩之心,無論你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順境還是逆境,無論你成功還是失敗;常懷感恩之心,在你閃爍著感激的淚光中,花兒般燦爛怒放的將是一個春光蕩漾的美妙世界!
當你口渴時,爸爸給你遞上一杯水,你是否感謝過他呢?當你煩惱時,向媽媽傾訴自己的苦惱,媽媽耐心地聽完並教導你,你又是否感激過她呢?常懷著感恩的心,能夠更加接收到的關懷與幫助,擺脫貧苦和痛苦,從而快樂的生活。一位作家曾說過:我們滿懷感恩之情,不僅僅是索取,而且,必須給予,用給予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是的,大自然是不斷循環和流暢的,你給予的越多,你獲得的越多,不是嗎?隻要你付出了,就會有收獲,給予收獲的規律就這麼簡單:想要獲得快樂,你就必須給予快樂;想要獲得愛,你就必須給予愛;想要獲取財富,你就必須給予財富。
不要總記著生活給你開的某個玩笑,不要總想著這個社會如何待你刻薄。如果你總覺得不滿足、虧得慌,心懷怨恨不滿,你就會愈加變得小肚雞腸、牢騷滿腹,你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還會失去健康,以致孤苦伶仃,憔悴不堪,那麼快樂和幸福隻有永遠與你行進在不同的平行線上。
隻要我們常懷感恩之心,人生沒有什麼不幸會永恒得讓人永久地淹沒在痛苦的海洋裏。世間的紛爭,生活的煩惱,永遠也不會屏蔽我們心中發出的淡泊而寧靜的妙音。
親愛的青少年朋友,常懷一顆感恩之心,讓寬容與你我同行,我們應該樂觀地對待生命,寬容地善待一切。對於你周圍的朋友、同學,說聲謝謝,會讓他們感到快樂;對你熟的人說聲謝謝,他們會有種付出得到肯定的滿足;對陌生人說聲謝謝,會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命運”,不足以阻擋你的前程,隻要你能正視困難,化困難為力量,成功後驀然回首,你就會感謝困難,感謝困苦,感謝貧窮!因為它們才是你的恩人。常懷感恩之心,能讓自己的心情更加舒暢。常懷感恩之心,能讓我們擺脫貧窮與痛苦。常懷感恩之心,你就會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2.執著心態可以滴水穿石
執著會有什麼結果呢?大概也就兩種吧:一種是得到你所想要的,欣然而歸,倍感快活。另一種是什麼也沒得到,浪費了時間,精力和情感。
這兩種沒有好壞之分,要看個人心態。如果你是個在意結果大於過程的人,那第一種最好了。如果你是個對結果看得很淡的人,那麼你也會很坦然的對待。
很多青少年都知道滴水石穿的故事,就意在告訴青少年朋友們,隻要堅持、執著,沒有完不成的事情,沒有實現不了的夢想。
一點一滴,滴水穿石
現在的青少年做什麼事情,都是漫無目的的,而且三心二意。更可怕的是,對什麼事情都是“三分鍾”熱度,沒有善始善終地把它完成過,繼而產生煩躁的心理,這樣下去將會影響你們的人生發展。
我國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揭示出這樣一個深刻的辯證法思想:“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這種辯證的思維,至今對於我們仍有啟迪。他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是從微小處萌芽,都是從頭開始的,隻有知難而進,不斷地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彼得和羅威爾一同去找工作。
有一天,當兩個人在大街上正在走的時候,同時發現地上有一枚硬幣,彼得看也不看就走了過去,羅威爾卻激動地將它撿了起來。這時,彼得對羅威爾的舉動露出鄙夷之色:連一枚硬幣也撿,真沒出息!羅威爾望著遠去的彼得心中感慨:讓錢從身邊白白地溜走,真不應該!
後來,兩個人同時進了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資也低,彼得不屑一顧地走了,而羅維爾卻高興地留了下來。兩年後,兩個人又在街上相遇,羅威爾已成了一位小老板,而彼得還在尋找工作。彼得對此無法理解:“你怎麼能如此快的發財了呢?”羅威爾說:“因為我不會像你那樣紳士般的從一枚硬幣上走過去,我會珍惜每一分錢,而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麼會發財呢?”
這個例子中,意在告訴青少年金錢的積累是從“每一枚硬幣”開始的,而大家奮鬥的目標也應從一點一滴的積累開始。如果沒有這種心態,就不能達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如果追求過高的目標,結果往往是浪費時間了,還影響自己的心情。
因此,大家要學會積累,善於積累,不要操之過急。一定要從一點一滴做起,著急不起絲毫作用。正確的做法是保持一顆“平常心”,這樣才能積極而有穩步持久地發展。
然而,積累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一項長期而又費力的工作。學會積累有利於我們交際、學習和工作。你積累的知識多了,與人談論時就有了話題;你積累的知識多了,在學習中就有了頭緒;你積累的知識多了,在工作中就可以事半功倍、得心應手。這樣,會使你越來越有自信。成功的桂冠,正等著你。可見,積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反之,如果你不去積累,做任何事隻會徒增自卑感,慢慢失去信心,萎靡不振,最後一事無成。
有了執著心態,還要專注
專注能夠創造奇跡,專注有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專注是指一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某一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與否直接關係到青少年的學業好壞和他以後的事業成功與否。
古人雲:“欲多則心散,心散而誌衰,誌衰則思不達。”是啊,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往往窮盡全力,也難以掘得真金。所以,人們要專注於一件事情,而不要求多。對於青少年來說,更尤為重要,應該成為學習、生活中的必修課,時時專注。
杜邦公司創始人伊雷爾,身材不高、相貌平平,對於學習和工作有股近於癡迷的專注勁兒。小時候在法國,家境還很寬裕的時候,他受拉瓦錫的影響,對化學著了迷,對“肥料爆炸”的事尤其感興趣。拉瓦錫喜歡這個安安靜靜的孩子,把他帶到自己主管的皇家火藥廠玩,教他配製當時世界上質量最好的火藥。若幹年後,他們全家人逃脫法國大革命的血雨腥風,漂洋過海到美國。他的父親在新大陸上嚐試過七種商業計劃——倒賣土地、貨運、走私黃金……全都失敗了。年輕的伊雷爾開始苦苦思索著振興家業的良策,他認識到,戰亂期間,世界上最需要的就是火藥,並立誌憑借以前的知識積累成為美國最好的火藥商。後來,他就靠著這股專注勁兒,克服了許多困難,把火藥廠辦了起來,成就了舉世聞名的杜邦公司。
堅持就是力量。人們都會信任一個堅忍不拔、意誌堅定的人。不管他做什麼事情,還沒有做到一半,人們就知道他一定會贏。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他一定會善始善終。人們知道他是一個把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作為自己上升階梯的人,是一個從不懼怕失敗的人,是一個從不懼怕批評的人,是一個永遠堅持目標,永不偏航,無論麵對什麼樣的狂風暴雨都鎮定自若的人。
難也專注,成也專注。在世事喧騰、紅塵滾滾中靜下心來,專注於某一個工作,不受其他欲望誘惑的擺布,這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意味著有可能放棄很多機會,意味著遭遇困難不能退縮,但是隻能這樣才能成就於某一天地。無論做任何事,如何心無旁騖地完成自己已鎖定的目標,才是當務之急。
對於那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青少年,要敲起警鍾,課堂上想著網絡遊戲、小說,不知道自己的夢想,這些現象是可怕的。在學習中,連最基本的“專注”都做不到,何談夢想、成功?
3.包容心態會讓心胸開闊
人們常說,陸地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人活著,聰明也好,愚蠢也罷;有才也好,無才也罷;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包容心”。有了包容,人生自然就會多出許多快樂。正如一位叫蘇暢斌的作家所說,一個人的成就絕不會超過他的心理寬度!因此,我們必須牢記:一個人的心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會有多大!我們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上要想獲得更多的智慧、更大的成功,有一個最基本的品質,那就是包容心。
包容是一種人生態度
包容是人類的美德,是人類最為寶貴的品質。包容是文明的標誌、文明的成果,也是文明的成因。有一顆包容世間萬物的心是美好心態的表現,也是每個人最需要加強的修養之一。樂觀、上進、包容是分不開的。眉間放一個“容”,不但自己輕鬆自在,別人也會跟著舒服自然。因此,青少年在人生的舞台上,應懷著包容的心態,茁壯成長。
美國第二任總統亞當斯與第三任總統傑弗遜從惡交到包容,就是包容的一個生動而又成功的例子。傑弗遜在就任前夕,到白宮去告訴亞當斯,說他希望針鋒相對的競選活動並沒有破壞他們之間的友情,在傑弗遜未來得及開口時,亞當斯便咆哮起來,“是你把我趕走的!”二人的友情自此破裂,中止交往達11年之久。直到後來傑弗遜的幾個鄰居探訪亞當斯時,這個堅強的老人仍在訴說那件難堪的往事,但接著衝口而說出:“我一向喜歡傑弗遜,現在仍然喜歡他。”鄰居把這話傳給了傑弗遜。傑弗遜也不計前嫌,他主動請了一位彼此皆熟的朋友傳話,讓亞當斯也知道了他的心裏話。後來亞當斯回了一封信給他,兩人從此開始了書信往來。也正是因為彼此有一顆包容的心。
包容是堅強的表現,而不是軟弱。包容是以退為進、積極地防禦。包容所體現出來的退讓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無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包容。包容的最高境界是對眾生的憐憫。
包容就是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一致時也不要勉強對方同意自己的意見。從心理學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來由的,任何的動機都有一定的誘因。了解對方想法的根源,找到對方意見提出的基礎,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夠契合對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礙和對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和體會,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體驗,積極汲取之間的精華,做好放棄。
學會包容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怨恨隻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包容,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學會包容,擁有一顆包容之心,這不僅是人生的一種態度,更能讓你自主地駕馭大腦生命中樞,在風雨人生的曆練中不斷地超越自我,變得更加強大!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大海。”宇宙之所以廣闊,是因為它能包容璀璨繁星;地球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它能包容寄居在它身上的物種;人類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有一顆包容的心。
修煉包容心,做胸襟開闊的人
人生在世,難免經曆一些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怎樣活得痛快,活得瀟灑,也是每個人必須麵臨的一個問題。其實,隻要有一顆包容的心,許多問題和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
大海因為包容了條條溪流而廣闊無邊,高山因為包容了石子泥土而雄偉博大。生活的空間,說大就大,說小也小,就看一個人包容的胸懷大小了。
大文豪魯迅先生之弟,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周作人,平時行事總是一團和氣,以德待人,他是以態度溫和著名的。相貌上周作人中等身材,穿著長袍,臉稍微圓,一副慈眉善目的樣子。他對於來訪者也是一律不拒,客氣接待,與來客對坐在椅子上,不忙不迫,細聲微笑地說話,幾乎沒有人見過他橫眉豎目,高聲嗬斥,盡管有些事情足可把普通人的鼻子都氣歪。據說有段時期,他家有個下人,負責裏外采購什麼的。此人手腳不太幹淨,常常揩油。當時用錢,要把銀元換成銅幣,時價是1銀元換460銅幣。一次周作人與同事聊天談及,堅持認為時價是200多,並說他的家人一向就這樣與他兌換的。眾人於是笑說他受了騙。他回家一調查,不僅如此,他還把整包大米也偷走了。他沒有辦法,把下人請來,委婉和氣地說:“因為家道不濟,沒有許多事做,希望你高就吧。”不知下人怎麼個想法,忽然跪倒,求饒的話還沒出口,周作人大驚,趕緊上前扶起,說:“剛才的話算沒說,不要在意。”
後來,他在政府作了高官,他過去的一個學生窮得沒辦法,找他幫忙謀個職業。一次去問他,恰逢他屋裏有客,門房便擋了駕。學生疑惑周作人在回避推托,氣不打一處來,便站在門口耍起潑來,張口大罵,聲音高得足以讓裏屋也聽得清清楚楚。誰也沒想到,過了三五天,那位學生得以上任了。有人問周作人,他這樣大罵你,你反用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說,到別人門口罵人,這是多麼難的事,可見他境況確實不好,太值得同情了。
正是因為他的包容心,胸襟開闊,為他贏得了不盡的聲譽,也為中華民族造就了無數名士。為青年人養成寬容忍讓的良好習慣樹立了榜樣。
胸襟開闊是也是包容的一個重要表現。恢宏大度,胸無芥蒂,肚大能容,吐納百川。飛短流長怎麼樣,黑雲壓城又怎麼樣,心中自有一束不滅的陽光。以風清月明的態度,從從容容地對待一切,待到廓清雲霧,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相信天空是寬廣的,走過去,前麵便是一個藍天。豁達的人,心大、心寬。我們要按生活本來的麵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願看生活。風和日麗,你要欣賞;光怪陸離,你也要品嚐,這才自然。你就不會有太多牢騷和太多的不平。隻有用這種包容的心態去對待這一切人或事,那麼你的心胸才會隨之寬廣起來,你的人也才會變得豁達起來,也會慢慢走向成功。
所以,青少年朋友們,懷著包容心態,做一個胸襟開闊的人,來享受人生,美化人生,來滋潤心靈的花園。
4.誠信心態使你立足於世
有人說:“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隻失去了小半,如果你失去了健康,那麼你就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誠信,那麼你就一貧如洗。”誠信是民族的美德;誠信是企業的資本;誠信是交際的準則;誠信是人生的通行證。青少年朋友一定要握好人生的這張通行證,擁有了它,你才能在以後的人生路途中暢通無阻。
誠實是一切美德的基石
古往今來,“誠實”便是英雄們惺惺相惜,成就大業的根本。無論儒法,還是老莊,“誠實”總是作為君子最重要的美德出現的。古書上處處寫著君王以誠治國,諸侯以誠得士的故事。信陵君正因誠實得到侯君,抗秦救趙,名揚四海,劉皇叔正因誠信打動了諸葛孔明,三分天下,成就霸業。而梁山上,那些英雄好漢,一諾千金,為誠實兩肋插刀的豪情,更被寫進了才子名著,感動著千百萬讀書人。誠實是基石,誠實是資源,誠實更是邁向成功的階梯。
誠實可以給青少年創造良好的內在心境;誠信可以使一個人心胸坦蕩,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可以使一個人精神飽滿,如沐春風。此外,大家都誠實,就能形成社會的良好環境和良好的世風,從而為茁壯成長的青少年創造條件,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
門德爾鬆是德國作曲家,1829年,他20歲時,第一次出國演奏,一時轟動了英國。英國女皇維多利亞在白金漢宮為門德爾鬆舉行了盛大的招待會。女皇特別欣賞他的《伊塔爾慈》曲,對他說,單憑這一支曲子,就可以證明你是個天才。門德爾鬆聽了以後,臉紅得像紫葡萄一樣,局促不安地連忙告訴女皇說,這支曲子不是他作的,而是他妹妹作的。本來,門德爾鬆是可以將這件事隱瞞過去的,但他在榮譽麵前並不想奪人之美。他覺得誠實是一個人應有的品質。
這樣的事例很多,但能像門德爾鬆那樣有勇氣站出來澄清的卻很少。有時,一個人的品格就反映在一句話中。
一個誠實的人首先是一個誠實待己的人,一個敢於麵對自我真實麵目的人。這樣的人能全麵客觀的審視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貶低。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自己的情況了然於心,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為隻有那些全麵把握自己優點和缺點的人,才能真正了解自我成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既不會因為他人的讚譽或阿諛奉承忘乎所以,也不會因為別人的否定或自己的一次失敗就氣餒。這樣的人往往會在別人驚奇的目光中從小成功走向大成功。這就是誠實所具有的特殊人格力量。
守信是一個人無形的“名片”
誠信,誠實又要守信。守信是人格確立的重要途徑,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得以繼續的前提。沒有人願意與不講信用的人交往,隻要欺騙別人一次,就永遠失去了別人的信任,更談不上別人對你的重用。當別人知道你不可靠時,你的機會就消失殆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守信是無形的“名片”,關乎一個人的形象和品質。
孔子的學生曾子,家有一個小兒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買東西,可是小兒子吵著也要去。他妻子就對孩子說:你好好在家等娘,娘回來叫你爹殺豬給你吃。孩子不鬧了。當她從集市回來,曾子正在磨刀,準備殺豬。她急忙對曾子說,豬不能殺,我是哄孩子玩的。曾子聽了,說道:大人怎能對孩子無信呢?母親不守信用,孩子便會失信於人,答應孩子的事是不能反悔的。曾子的妻子點頭稱是,和曾子一起殺了豬。曾子深深懂得,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失言不殺豬,那麼家中的豬保住了,但卻在一個純潔的孩子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