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想法決定做法(2 / 3)

你看,每個人的資質大部分都是相同的,少的就是內心的那份自信,那份堅定,那份執著,那份追求。青少年朋友要養成一種自信的意識,敞開心扉去表現自己。如果不能充分表現自己,對於社會、對於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將會是一個損失。有了這種意識,就一定可以使你產生偉大的力量和勇氣來。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人生苦短,作為青少年,應該抱著快樂的心態去走自己的人生,自信就會在心底慢慢升起。你認為你行,你就行。隻要有自信並奮發努力,成功就會屬於每個人。

唐拉德·希爾頓曾說過:“許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以至於縮小了自己的成就。”自信是建立良好心態的第一要素。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可以缺乏任何東西,但就是不能缺少自信。自信是一切行動的原動力,沒有了自信就沒有的行動。作為青少年,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你認為你行,你就行。

5.用心態激發潛能

1990年日本最暢銷的T恤印著:我們是第一!而美國最暢銷的T恤卻印著:未達水準,足以為傲。不幸的是,有些人還覺得這樣很好笑。我們認為這很可悲,它所顯示的無疑是一種消極心態。為什麼?因為,穿那種美國T恤的人極可能剛丟了飯碗。再者,應征工作的人若抱有此態度,就算不穿那件T恤,雇主見之也不大可能雇用他。

“不僅應征工作如此,人生也同樣如此。”這是由作家兼演說家的海利所提供的一份資料表明的。海利曾指出合法移民美國的人成為百萬富翁的幾率,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的4倍。而且不管是黑人、白人或任何種族的人,不論男女,全無例外。下麵的這個故事說明了這個道理。

1992年7月10日,星期五,下午2時48分。美國航空公司874班機上來了4位奇怪的客人,她們是一位母親和3個小女孩。這可能是她們頭一次搭飛機。那位母親走在最前麵,一手抱著嬰兒,另一手牽著一個孩子,她們迅速地朝機尾方向走去。

另一個大約4歲的孩子走在最後麵,落後了好幾步。她一登上飛機,就注意到她的正前方有個服務員在準備午餐。她在走道上停下腳步,彎著她的兩雙腿,手放在膝上,對著迅速搬進餐盒的兩名服務員,專心地望了好一會兒。然後慢慢轉過頭去,看著左側的機艙。可以看出,她對眼前所見的一幕——三個身穿製服、肩上有好幾杠的人物,極感興趣。在她麵前的是兩根控製杆、兩個機輪、無數的燈光,以及她以前從未見到的許多電子儀器。

她聚精會神地凝望了好一陣子,然後慢慢轉過頭來,兩隻藍色眼睛睜得又大又圓。在她麵前出現了一道長長的機峰,全部座位同時都空著沒人坐,她可以一眼由機頭望到機尾。當她從長長的走道望過去時,口中吐出了兩個字眼:“天啊!”

合法移民來到美國,說的也正是這句話。眼前的一切著實令他們難以置信。大部分情況下,他們所見到的是無法想象的美麗、豪華與遍地的機會。他們以“天啊”的積極心態麵對一切。他們驚訝地看著報上數不清的求才廣告,然後馬不停蹄地四處應征,找來一份工作。他們知道自己賺的是最低薪資,但美國的最低薪資和其他國家比起來,已是最高薪資。典型的移民在生活上都力求簡單便宜,若有需要,還會找到兩份工作。他們做起事來格外勤奮,開支尤為節儉,所有錢都存下來。

擺在他們麵前的,是在全球首強國度生活、工作、成長、尋求成功的機會。且毫無例外的,幾乎每個人都衷心感謝美國以及它所提供的機會。

所羅門說得好:“勤奮者必能致富。”百萬富翁與一般人的最大差異就在於有無奮發的心態。有了那種心態,便會工作得勤勉。

移民成為百萬富翁的幾率之所以是非移民的4倍,是因為他們來美之際都抱著一種希望、興奮及感恩的心態。

不幸的是,許多美國人一早起床,環顧四周,他不說“天啊!”反而不屑地吐出一句:“有什麼了不起!”一心想白吃午餐,或是一夕致富。好吧!朋友,在這裏要告訴你的是,這樣的生活態度在這個國度裏,的確是成不了什麼大事。

我們應該立刻保持那位4歲小女孩或成千上萬移民的心態,然後說出:“天啊!”不但如此,他還指出,將這個心態運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可使人生無限豐富。

積極的心態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工具,如果你認為你自己能夠發揮潛能,它能使你產生錯覺,從而使你如願以償。體壇名將就是這樣做的。

一名作為世界級冠軍的射手,舉起他的弓,眼睛鎖定30碼外的靶心。此時此刻,心無旁騖,除了紅心以外,沒有任何事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他拉緊了弦,眼睛注視目標,沉靜而迅速地掃視一遍自己的身體及心理狀態,若感覺有一點兒不對,他就放下弓,放鬆,再重新拉一次。假如一切都檢視無誤,他隻要瞄準靶心,放心地讓箭飛出去,就有信心它會正中紅心。

這種冷靜的信心、十足的狀態,是否僅為體壇的超級巨星所持有,倒也不盡然。隻是當體壇明星處於這種最佳競技心態時,他才可能贏得勝利。而當他心態不佳時,則一掃平日的威風,會輸給名不見經傳的小字輩。同樣,即使一位平時成績平平的運動員,當他處於最佳心態時,他就可能幹出驚人的成就,打敗那些狀態不佳的明星們。這種狀態即心態在事實上是人人都有的,你或許有些經曆而不自知。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都是射手,都想在生活中一射而中,假想我們鍛煉肌肉神經係統,將箭射向靶心,為什麼我們不能每次都如願呢?

這到底是怎麼啦?我們又沒改變,應該是一如既往才對,怎麼會前一會兒還眉開眼笑,後一陣子就哭喪著臉?為什麼連一流的運動員都會有得心應手之後,連著多日投不進一球、擊不出一次全壘打的情形?

差別就在於我們處於不同的心態。在積極進取狀態(即積極心態)時,有自信、自愛、堅強、快樂、興奮,讓你的能力源源湧出。在癱瘓狀態(即消極心態)時,有多疑、沮喪、恐懼、焦慮、悲傷、受挫,使你渾身無勁。就是這樣,我們每個人在好壞狀態之間進進出出。你可曾有過進了一家餐廳,女招待不耐煩地說“要什麼”的經驗?你認為她一直是這副臉色嗎?有可能是她的生活困頓,使她有這副態度;但更可能是她忙了一整天去招呼客人,再加上幾個客人未賞小費。其實她人並不壞,隻不過是處在頹喪的心情罷了。如果你能改變她的心態,就能改變她的態度。

我們的身心狀態可說是受製於神經係統中,千百萬神經活動的總和結果。這些活動乃是各種感覺器官將所測得的外界資料在腦中處理的過程。我們對於大部分身心狀態是怎麼發生的並不知道,因為當我們一接到各樣的事情,就會立即有相對的狀態產生,這個狀態可能是消極無力的,也可能是積極奮發的,隻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控製這些狀態的發生。

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曆:突然記不起一位熟悉朋友的姓名?或者一時忘了某個字的筆畫?怎麼會有這樣的現象?你明明知道那個朋友的姓名,也知道那個字該怎麼寫,可就是當時記不起來了,難道說你笨嗎?當然不是,那隻是你當時處在笨的狀態罷了。

事情做得好壞的差別不是有沒有能力,而得看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即心態)。你可以有馬華·柯林斯的勇氣和毅力,也可以有舞王佛雷·亞斯坦的典雅,更可以有諾蘭·雷恩的體力和耐力以及有愛因斯坦的聰明和才智,然而若是你一直使自己的身心處在“低落”狀態的話,就永遠別想能夠有發揮潛能的一天。若是你知道如何進入積極狀態的奧秘,那麼就必然能做出你意料之外的成績出來。

任何時刻,你的認知都受製於當時的狀態,而這時的認知便會影響你隨後的想法和做法,換句話說,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跟你的能力無關,而是跟你當時的身心所處的狀態有關。因此你若是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那麼就改變自己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這樣便可以把蘊藏的無限潛能一一發揮出來,做出驚人的成就。

6.充分挖掘自己的潛能

潛能,是人先天固有的一種稟賦條件和內在質地,人的大腦都蘊藏著巨大學習和創新潛能,而且人的潛能是可以及開發的,其所蘊含的潛在能力是人們所在地不能估量的。作為當代的青少年,正是處於學習和開發潛在意識的最佳階段,所以我們不能忽視它的重要性,如果你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潛在能力,你就會萌生出新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行動。當今社會正是科學飛速發展的時期,科學發展離開不創新意識。因此,挖掘自身的潛能也正是刻不容緩的。

激發潛能,才能不斷創新

人類的潛能意識有著超乎尋常的能力,幾乎可稱之為全然未知的超意識能力。古今中外,那些被世人銘記於心的成功人事,他們的靈感、直覺、念力、預知力都是潛在能力的具體表現。他們就是因為開發了自身的無窮無盡的潛能,才會有了今天的成就。人體內中所隱藏的潛在力量,是一種超越時間、跨越空間,與無限境界直聯結的能力,人們隻能用奇跡或超能力來解釋這種神奇的力量。如果一個人懂得如何去充分的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那麼就幾乎就沒有達不到的願望。

人的內在潛能常被人傳得神乎其神,而且有人還認為小孩的潛能是人們所不能衡量的,其實不然,據相關研究人員表明:人的潛能是以往日常遺留、沉澱、儲備下來的能量。就如,小孩生下來就要學會走路,成長時期每天都在走路,到了成年的時候,他用腳走路的潛能就是自小學走路所沉澱下來的能量。曾有人報道,有一位人為了逃命跨過了寬達4米的懸崖,所以說在某種環境下,在此某種壓力下,人們的潛能就會充分發揮出來,創造出不可預知的奇跡。

人的心智也是發揮具大潛能的重要動力。許多成功的人物之所以能夠實現他們的夢想,主要是因為他們有渴望成功的心智。佛經也說:“我們一切的表現,完全是思想的結果。”可見心智具有決定命運和結局和力量。所以作為生長中的青少年,要有求知的那種渴望心態,有渴望成功的意識,才能激發自身的潛在能力,去創造新的發明、新的見解、新的科學定論。

潛能是每個人所獨有的無價之寶

每個人所擁有的潛能到底有多大,我們又能發揮多少呢?這些問題可能很難回答上來,據科學家的研究證實,人的一生隻用去其腦力的1%,而剩下的99%的潛能有待挖掘。但是很多人都有惰性,不喜歡去動腦,所以就發揮不出自己的潛能來,讓這獨有的“無價之寶”變成了“無價費品”。

人們的潛在能力是無可限量的,但可惜的是,沒有太多的有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所以,我們青少年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應該學著逼迫自己,多動動腦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很多的潛在能力都是靠自己挖掘出來的,那些優秀的人都更懂得如何發挖掘自己的潛能。不要小瞧自己的能力,不要自己限製了自身的發展和創新,不要以自己一點小小的成就就認為自己已達到最高點,這隻會白白浪費了自己的才能,錯過無數的推前創新機會。

英國小說家毛姆曾說過:“人生實在奇妙,如果你堅持隻要最好的,往往都能如願。”做事保持一顆恒心,不屈不撓,才能夢想成真。現今,我們所使用的千百種發明不都是人所發揮的潛在意識,充分的想象才得出的成果嗎?玉不琢不成器。人的潛能也一樣,如果不去挖掘就如一潭死水,日久會生鏽。所以我們應該時刻的刷新自己,不要讓自己的能力成為陳鐵爛鏽,一無是處!

潛能是人類最大而又開發得最少的寶藏,但在我們許多常人身上,都沒有最大地發揮出來。我們隻用了蘊藏能力的1%,與之相比,我們隻不過是半醒著的。所以不要浪費了我們的巨大潛能,讓這“無價之寶”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吧!

第二節實施做法

1.做到學與實踐相結合

人類進入21世紀,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說到底是人的素質與能力的競爭。在這樣的時代裏,能力已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資源。而能力的來源就是通過自己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中積累來的。所以,青少年在學習中,要不斷地將書本知識與實際動手能力結合起來,使自己的知識能力與實際能力同時提高。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而隻有那些善於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人,才是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他的生活才會過得快樂、安全、自由。當青少年具備了學以致用的好習慣以後,就會在生活中積極地把學習和實踐結合起來,以學習促進實踐,以實踐帶動學習。從而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學以致用

學習的目的應該是學以致用,因為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至高境界。青少年的學習更是如此,理想的學習狀態應該是有反饋的學習,而不是僵化的接受。因為知識可以創造無窮的價值,但隻有學以致用才能體現知識的價值,如果我們脫離現實,隻能讓我們的知識變成烏托邦,讓我們的理想變成烏托邦,讓我們的追求變成烏托邦,最終隻會害了自己。這對於正處於接受知識教育的青少年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其實,大多數青少年是缺乏學以致用的習慣和意識的。如果青少年能夠在日常的生活當中,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靈活地運用起來,就會逐漸地培養自己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那麼,在下次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習慣性地采取行動,運用自己身上潛在的實踐能力來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學以致用是一種能力。

學到的知識不能經過自己的思維整合,不能經過歸納、總結、引申、牽延等種種方法,在頭腦中形成一個知識的有機鏈接,就不能稱之為自己的東西,所學從前門進入,徘徊一圈又從後門出去了,根本沒有知識的積累。長此以往,一部分青少年就會越學越吃力,造成惡性循環。所以,青少年應該把學以致用變成自己的一種能力。

當你能夠把學以致用變成一種學習的能力的時候,你就成功地掌握了正確的一種學習方法。學以致用不僅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的學以致用還是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如果能夠把學以致用真正的弄懂弄明白,那麼接下來的學習將會變得很輕鬆。

從學習中懂得人生,從學習中懂得實踐。然後養成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的好習慣,青少年的人生才能在不斷地學習和不斷地實踐的過程中變得更加精彩。所以,青少年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然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

實踐出真知

世界上有些事情隻有當自己親自去實踐過才會發現其中的奧妙。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不知道的事情,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伸出你的雙手走出去,到實踐中去找尋你的答案。對於青少年則更是如此。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青少年就要努力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學以致用,這樣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獲。

有這麼一則寓言,說是有一個哲學家要過河,所以他就去河邊叫一個船夫。在過河期間,他想向船夫炫耀一下自己的博學多才,就問船夫:“你懂數學嗎?”“不懂。”船夫說。“你的生命的價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學家說。“你懂哲學嗎?”“更不懂。”哲學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一半!”

過了一會兒,來一個巨浪,一下子就把船打翻,哲學家掉在河裏。船夫就問:“你會遊泳嗎?”“不會,不會!”船夫說:“那你的生命價值就失去了全部!”

故事中的哲學家雖然自己滿腹才學,但是卻連最根本的自救都不會,最後也就喪失了寶貴的生命。連一點兒社會實踐都沒有,還去高談闊論自己的才學。其實,不懂得實踐的人,就算你有再大的能力,在實踐麵前,將永遠是一個零。

青少年隻要懂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就會在實踐中不斷地提高自己,因為紙上的知識得來的終會覺得淺,要想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還是得躬行。其實不聽不如聽之,聽之不如親眼所見,眼見不如認識懂得,認識不如親手變革的行動,學習達到了會幹、會做的程度,就到頭了,會做、會幹就意味著認識了、懂得了。這段話隱喻了知與行的關係。所以我們應該懂得所有真正的道理都是在實踐中得來的。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唯有永遠的學習,才能夠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習和實踐相結合,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用知識創造生活,你的人生就會樹立起永不沉淪的風帆。

偉大領袖毛澤東也這樣說過:“你要有知識,你就參加變革現實的實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由此可見,學會把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是人們學習的一個必然要求,也是一種必備能力。否則,大腦裏的所有知識就沒有意義可言。

2.大膽地進行創新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它不斷地推動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可以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的那一刻起,創新就從未停下過它的腳步。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成功的創新者,他在25歲時敢於打破權威聖圈,大膽突進,提出了光量子理論,為物理學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隨後他又不顧一切銳意破壞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論,創立了影響世界久遠的相對論,成為創新界的典型。

著名的作家魯迅說過:“我們要感謝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的,有了創新,社會才能進步;有了創新,人類才能創造成功。進入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後,創新越發地顯示出它在新世紀中的偉大意義和作用,對於國家的棟梁之才——青少年來說,創新又是什麼?它意味著什麼?

大膽創新,就會有奇跡發生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幾乎人人口中都在呼籲創新。那麼,什麼才叫創新?創新是科技得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是知識經濟社會的靈魂。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民族,根本難以招架知識經濟的哪怕一點點挑戰。

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倘若他們不懂得創新,不敢於創新,那麼我們的國家還談何發展?談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撇開這樣一個大的範圍,縮小到每個青少年的身邊,相信每個人都十分渴望成功,但是想要取得成功又談何容易?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一個人不具備成功的最基本前提——創新,那麼他個人的成功就無法獲得,還拿什麼來報效國家呢?

可能有些青少年會認為,創新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自己天生就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是不可能創造奇跡的,這種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創新的能力並不是生來就有的。當然,這種能力和先天性確實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但並非所有的創新能力都是由先天性決定的,它必須要有一個知識積累、社會積累的過程。可以說,一個人創新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後天的鍛煉中形成的。因此,過去不成功不代表未來不成功,現在成功也並不代表以後還會成功,隻有不斷創新,才能有持久的輝煌。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先生,原本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木匠,出於對畫畫的熱愛而發奮練習,在沒有拜師的情況下,靠著堅強的毅力自學成才,最終成為國際上知名的畫家大師,還獲得世界和平獎。不過,麵對如此大的成就,齊白石老先生從來沒有滿足過,他不斷地汲取曆代名畫家的長處和亮點,並將其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從而改變自己作畫的風格。他60歲以後所作的作品風格,的確明顯地不同於60歲以前的風格,到了70歲以後他的畫風又改變了一次,80歲以後再次出人意料地改革創新。總之,齊白石先生一生都在不停地改變畫風,出其不意地進行創新,據說他的一生共五易畫風,也正是因為齊白石在成功後仍然馬不停蹄,努力進取,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才更加成熟,自成一派。

齊白石先生的所作所為告訴我們:隻有不斷創新,才能持續成功。青少年要想讓自己具備創新的精神,就得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平時多在老師的指導下或自己動手組織一些小革新、小發明活動,也適當地鍛煉一下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不要總是局限於某一行為模式,要明白隻有敢想敢闖敢幹的人,才能夠更快更好地適應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

因為創新,所以精彩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改變你的想法,才能改變你的世界。”是的,隻有跳出傳統思維模式的框框,心中的天地才能廣闊無垠,畫地為牢,隻能將自己牢牢地困在一個圈子裏,如同一個井底之蛙,明明是自己愚蠢卻還嘲笑他人的無知。

1968年,全世界矚目的奧運會在墨西哥舉行,美國一位年輕的跳高選手迪克·福斯貝利,出人意料地在比賽時采用背對跳杆的方式,令在場所有的人都驚奇不已,因為當時的跳高選手全部都是采用由來已久的俯臥式跳高。結果,當成績揭曉的時候,他技壓群雄,贏得了那一屆奧運會的跳高金牌,從此也打破了舊有的跳高模式,徹底使這項運動得到了創新。事後,記者們紛紛采訪迪克·福斯貝利,他說道,在接受訓練的時候,他就不斷地在思考一個問題:跳高難道隻有俯臥式這一種跳法嗎?我能夠想出更好的方式嗎?於是接下來,他就開始不斷地做試驗,企圖解開心中的疑惑,結果他找到了,最終也成功了。迪克·福斯貝利敢於對傳統的跳高方式進行改革創新,使他從一個嶄新的、橫向的角度贏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