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學會生存1(3 / 3)

7.困境中保持微笑

任何人的一生之中都擺脫不了苦難,雖然程度不同,但苦難依舊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如果把苦難看作是一種挫折,以一種悲觀的心態去對待,那麼,到最後隻有被它所打倒。但苦難往往也是一個人生命中的轉機,或許正如約瑟夫·艾迪遜所說:“在人生的旅途中,真正的幸事往往以苦痛、喪失和失望的麵目出現;隻要我們有耐心,就能看到柳暗花明。”

困境中,依然要笑對人生

家境貧寒的謝坤山,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和父母的辛苦。但是因為家裏沒錢供他讀書,所以他很早就輟了學。貧困的家境使得他比同齡的孩子都早熟,從十二歲起,他就到工地上打工,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支撐著這個家。然而命運卻偏不垂青這個懂事的孩子,總將災難一次次降臨到他的頭上。在他十六歲那年,他因為誤觸了高壓電,失去了雙臂和一條腿;到了二十三歲,一場意外事故又使他失去了一隻眼睛。之後,他心愛的女友也離他悄然而去了……

然而,接踵而來的打擊,並沒有讓他喪失對生活的希望,相反,他勇敢而滿懷希望地麵對這一切。為了不拖累可憐的父母,也為了不拖垮這個特困的家庭,他毅然選擇了流浪。他獨自一人帶著一身殘疾上路,從此與命運之神展開了博弈。

在流浪的日子裏,他一邊打工掙錢糊口,一邊忙於公益事業,救助社會。後來,他漸漸地迷上了繪畫,他想重新給自己灰色的人生著色。但那時候,他對繪畫一無所知。於是,他就去藝術學校旁聽,學習繪畫技巧。沒有手,他就用嘴作畫。用牙齒咬住畫筆,再用舌頭攪動,因為這樣,他的嘴角時常會滲出血來;少條腿,他就“金雞獨立”作畫,通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他酷愛在風雨中作畫,捕捉那烏雲密布、寒風吹襲的感覺……就在他人生最困頓的時候,一個的漂亮女孩竟然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毅然走進了他的生活。

這使謝坤山的生命有了一個支點。從此,他更加勤奮作畫,到處舉辦畫展,作品也不斷地在繪畫大賽中獲獎。俗話說“苦心人,天不負”。後來,他終於成了一位很有名的畫家,贏得了人生的殘局。

笑對人生中的困境,是一份超然。用這樣一份超然的心態去對待一切,謝坤山贏得了愛情,有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贏得了事業,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與尊重。他用自己傳奇的一生,告訴人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在困境中依然要保持微笑。

困境是上帝送給人類最好的禮物

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艘在時間的海洋裏航行的航船。當你的船兒即將打造完畢,沐浴著金色的陽光下海遠行時,你是否明白,人生的意義其實就在於去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駛過一片又一片險灘,最終到達勝利的彼岸。馬克思先生曾說過:“為了不在空虛的苟且偷生中生活碌碌無為,來吧,讓我們一起走向坎坷不平地的遙遠征程。”可見,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越過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走向成功。

有一次,上帝來到人間視察民情,當他看到農夫種的麥子結實累累,感到很欣慰。但是,農夫見到上帝卻說,50年來我沒有一天停止祈禱,祈禱年年不要有風雨、冰雹,不要有幹旱、蟲災。可是,無論我怎樣祈禱總不能如願。於是,農夫突然吻著上帝的腳說:“全能的主呀!您可不可以明年滿足一下我的請求,在這一年裏,不要大風雨、不要烈日幹旱、不要有蟲災?”上帝答應了他。

第二年,果然一年之內都沒有狂風暴雨、烈日與蟲災,農夫的田裏也結出了許多麥穗,甚至比往年的還多了一倍。農夫高興壞了。可等到秋天去收獲時,農夫卻發現幾乎所有的麥穗都是癟癟的,沒有一顆好籽粒。於是,農夫就含著淚問上帝: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上帝回答說:“你的麥穗沒有經曆過苦難的考驗,所以才會這樣。”

一粒麥子,倘若不經曆風霜雨雪、烈日幹旱、蟲災等的考驗,尚且如此,那麼,對於一個人來說,更是這樣。困境是你證實自己的一麵鏡子,這麵鏡子高懸在生命的險峰,它照出勇士攀登的雄姿,也照出懦夫退卻害怕的身影。戴高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困難,特別吸引堅強的人。因為他隻有在擁抱困難時,才會真正認識自己。”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隻有經受過困難,才能夠證實自己的能力。

古往今來,那些成功的人士,無不是從困境中走過來的;不論哪一部名人傳記,無不是麵對困難並戰勝困難的人生經曆。困難是永恒存在著的,逃避困難,就等於拒絕接受成功。困難可以鍛煉人,考驗人,成就人。我們應該感謝困難,因為在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時,我們也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所以,人生若不經曆磨難,可以說本身就是一種災難。如果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那麼人類就不會進步,社會也不會向前發展了。而當我們每個人認真審視自己內心的時候,也會欣然發現,那些能夠點燃自己靈魂之光的,往往正是一些當時被視為磨難和困苦的境遇。因此,一個完美的人生,是離不開苦難的。

“苦難”是上帝饋贈給人類最好的禮物。所以,當苦難來到你的麵前時,請微笑著勇敢地麵對它,那麼此時你麵前的苦難就成了你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曾經有人說,人的臉型就是一個“苦”字,人一來到世上就該受各種苦難。仔細想想,這話不無道理。人的一生,在自己的哭聲中臨世,又在親人的哭聲中辭世,中間百十年的生涯,沒有一刻鍾不在與艱難、困苦、疾病、災禍打交道。那麼,既然困難與挫折是生活常事,就讓我們微笑著來麵對這一切吧!

8.理財是生存之道

青少年對錢的認識

(1)你的零花錢何去何從?

現在的青少年衣食住用都不用自己操心,每天除了學習之外,就是和同學在一起,所以,同學之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主意識增強,需求又有所不同。他們的零花錢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娛樂。“吃喝玩樂”依然是這個年齡段的主要花銷。有的同學甚至將正餐的錢也全買了零食,而主食卻很少吃。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特別喜歡一些歌星、影星,有甚者是他們的鐵杆粉絲,影碟、歌碟自然少不了。相對於男同學來說,上網玩遊戲的吸引會更大一些。節假日,同學還會相約出遊,也免不了花銷。二、學習。買書和購買學習用具。中學學習壓力明顯增大,很多同學出於緊迫感,用壓歲錢買了學習資料、參考書、工具書等。也有一部分選擇買一些世界名著、言情小說、科幻小說和漫畫。三、生活。中學生的日常開銷有路費、夥食費、電話費等。此外,中學生有了更強的自主意識,衣服鞋襪,複讀機手機,自行車滑板,孩子們都希望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選擇。四、儲蓄。有極少數的孩子想到了把多餘的壓歲錢和零花錢存入銀行。

(2)家長缺乏價值引導。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零花錢到底去了哪兒是一筆糊塗賬,隻要孩子張口,而且是關於學習上的,家長們就會毫不遲疑地給。同時,家長們並不完全清楚孩子孩子拿到這些錢後如何使用。這在一方麵體現出了家長對孩子的愛,另一方麵也反應出了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缺少理財教育。例如說:孩子提出要買複讀機,家長一聽與學習有關,馬上掏錢,可孩子拿複讀機聽音樂的時間大多於聽英語的時間;又如,孩子說為了方便查單詞,需要買個電子辭典,家長一聽也立馬同意,不去追究孩子買電子辭典到底是為了查單詞還是為了打遊戲。這些都是家長們在孩子使用零花錢的方式上缺乏正確的引導,這樣孩子就不知道掙錢的辛苦,也不知道錢要花在什麼地方才合適。有些孩子拿到零花錢周末就去上網、打遊戲、看電影,而家長卻毫不知情。

有些青少年在使用零花錢的時候,對錢的用途認識不清,認為幾塊錢買瓶飲料理所當然,認為幾塊錢買個漢堡天經地義,但輪到買一些學習資料的時候,卻把它當成一種浪費。這些青少年已經在對事物的價值認識上出現了偏差,這與家長們的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3)青少年缺乏理性消費。青少年在使用零花錢時,缺乏正確的理財意識,從而導致了很多青少年消費不合理的情況,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零花錢會影響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孩子的心靈原本是世界上最單純的,但隨著零花錢將孩子們的“貧富差距”拉大,有的孩子利用自己零花錢多的優勢拉幫結派。平時,同學在一起玩,就請同學吃點零食。遇到某某同學過生日,便帶上一撥同學大吃大喝,一頓飯就要花去好幾百,有的甚至還會去KTV包廂。在這些青少年的眼裏,錢就成了他們與人人交往的橋梁,一旦沒有錢,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地位與威信。

(4)給要給得清楚,花要花得明白。富裕的生活對孩子並沒有害處,可怕的是生活在富裕家庭裏的孩子缺乏正確的價值觀,缺乏理財的能力。而對青少年的消費理財教育在我國基本還是空白。雖是盲點,卻是重點。給孩子零花錢還是必要的,畢竟先要手裏有錢,才會學會花錢。但家長們在給孩子零花錢時,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零花錢的數量應該根據家庭情況、孩子的成長狀況和零花錢的用途來確定。家長切不可給錢太過隨意,數量也不可過多,應加強對孩子理財意識的培養。

青少年們應當養成由預算決定消費的習慣,不要大手大腳,隨意浪費。零花錢還可以用到其他有利於自己健康發展的地方。比如參加健身活動,或者資助貧弱,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做貢獻。有多餘的零花錢和壓歲錢的時候,儲蓄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正確看待金錢,擁有人生價值觀

正確對待金錢,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頻繁,金錢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顯著。此外,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一代青少年有更多的機會與金錢打交道。因此,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可以避免他們陷入拜金主義,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賀菲在某中學讀書,家境優裕,父母對她甚是疼愛,除隔三岔五為她買名牌衣服外,每月至少還要給她五六百元零花錢。她的零花錢是這樣開銷的:打電話或發短信跟朋友聊天,參加電台短信互動節目,月支出近200元話費;買書籍、CD等,月支出200多元;周末和同學打打網球什麼的,至少花費100元;偶爾宴請同學“撮一頓”,百八十元……如此下來,不時還得到爺爺外公、叔叔舅舅那兒“透支”點。

時下高消費的孩子又何止賀菲一人。細心的你不難發現,各大中小學周邊,眾多商家都把眼光描上了學生,眼花繚亂的促銷活,誘人的折扣,讓青少年們應接不暇。一身名牌、胸前掛手機的學生們,他們擁有價格不菲的文具,新款MP4,所有的高科技與現代化相結合,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很有意思,這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這些學生當中,大部分人的成績都沒有他們的衣服與手機漂亮。校園內外,有的打著手機,有的發著短信,紛紛邀約同學小聚。隨便打聽一下手機費用情況,高的每月150多元,少的也不下五六十元。一些大學生說:“現在小學生都開始玩手機、MP4了,再不玩我們也要‘落伍’啦。”“錢花光了以後怎麼辦?”他們不以為然地說:“現在的大學生都是‘月頭的財主、月底的花子’,用完了就‘各顯神通’蹭去。”可憐天下父母心。有多少父母都是勒緊褲給孩子們提供優越的條件,讓孩子去學知識,可有多少青少年真的把知識學到手了。有多少並不富裕的家庭,父母抱著對兒女們“成龍”“成鳳”的美好心願,寧願自己在家裏啃饅頭鹹菜。親愛的青少年們,你在講虛榮、講排場,吃喝消費向廣告看齊,用品消費向名牌看齊,人情消費向朋輩看齊,美容消費向明星看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父母此時在家裏做什麼呢?沒錢就向父母伸手,從不考慮父母的艱難和賺錢的不易,自食其力意識更無從談起。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父母的希望,如果你連自己都養活不了,何談大業!

這些種種現象,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個人理財意識、技能的缺失和低下。這些狀況,不僅對青少年自身發展不利,對家庭和社會也帶來嚴重的負麵影響。當今這個時代的孩子是先學會花錢後學會掙錢,在花錢和掙錢之間有一個真空:理財。沒有經過理財教育的孩子,很多隻知道花錢,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和創造財富的能力。如果說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前奏和預演,在這個時代,理財教育不應該再是一個空白。尤其是我們致力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致力於培養適應時代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孩子理財教育就更不能缺失了。

我們來看一下其他國家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你就會知道:在中國,青少年理財,刻不容緩!

美國:有錢人家同樣鼓勵孩子自己掙錢支付保險費用或部分學習費用等。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錢讀書。孩子認為長這麼大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很不光彩,盡量做到經濟上獨立。

日本:家長雖然嚴格控製子女零花錢的數額,但是一旦給出就會讓孩子自主安排,並視之為培養孩子理財意識的途徑。父母甚至還會相互打聽各自給子女零花錢的數額,並約定大致的數額,以免讓孩子攀比而造成心態不平衡。

比利時:家長到孩子滿10歲後就開始每月給一定數額的零花錢,並隨其年齡的增長逐步增加。孩子的零花錢基本固定,很少受成績或表現好壞的影響。在接受零花錢方麵,家境不同的孩子之間差別並不明顯。

第二節學會生活

1.學會過簡單的生活

開始進入後現代主義大門的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意識到現代生活的節奏損害了人們的正常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意義已經扭曲,人們開始厭倦,絕望,麻木。於是,簡單的生活態度深入人心,人們有了新的追求——簡單。

簡單的生活,需要青少年不太在意別人的眼光,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生命是屬於自己的,生活也是自己的,不要為了負擔別人的目光而生存。人生路上,我們隻是別人眼中的一道風景。對於第一次參與,第一次失敗,完全可以一笑了之,不要過多的糾纏於失落的情緒中,你的哭泣隻能提醒人們重新注意到你的無能,你笑了,別人也就忘了。

簡單的生活,不簡單的追求

青少年們,在麵對人生無法抗拒的改變時,你能做的就是學會欣然接受。生活對一切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才會快樂。所以,學會讓一切順其自然,努力卻不必強求,人生充滿了變數,一切隨緣最好。求快樂,不是享樂主義,快樂是一種自在的狀態,做自己想做的事,它讓你的心靈平和舒展。人不可能永遠快樂,但要向快樂的方向努力,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就是一種快樂。快樂,日子會一天天地過去。不快樂呢,日子也會一天天地過去。為什麼不讓自己過得快樂一些呢?快樂,不快樂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樣,往往隻在我們一念之間。

夠簡單的生活要求我們對生活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我們要積極地去麵對生活,把生活中的一切,快樂,痛苦,挫折,失望……都看作是一種饋贈,因為無論苦與樂,都是生活中的一位調劑,我們應懂得品味,而不是怨天尤人。

每一天的太陽都是新的,因為它每天經曆黑夜的沐浴。每一個清晨的自己也是新的,因為他從黑暗的長夜中睜開眼睛。新的自己在新的一天恰逢矗立在人生之路新的轉折點上,此時的你心中是否豪情激蕩?麵對未來,你是否還會選擇沉默?也許,從現在開始,一切會因你的行動而改變,成功和快樂也會因你的不懈而靠近。

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目光

有很多時候,生活不再是我們汲取快樂的源泉,而是使我們沮喪悲觀的重擔。我們日複一日重複著枯燥的程序,我們變得萎縮。如果我們不覺醒,我們將麻木致死,完全得不到一個充實快樂的人生。也許,人類從動物式的原始攀援,到部分解放的直立行走,再到智能型的會使用語言、文字,一直到現在科技的發達,思維係統變得越來越複雜龐大。人類本身因這樣的思維,而變得沉重,像無形中的一座大山,壓在脆弱的心靈上,隨時隨地都可能瀕於崩潰。有些青少年內心有著很好的想法,卻常常因為在意別人會怎麼想而放棄。其實,生活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必把目光放到別人身上,也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你就是你。

有句話說:“20歲時,我們顧慮別人對我們的想法;40歲時,我們不會理會別人對我們的想法;60歲時,我們發現別人根本沒有想到我們。”這並非消極,而是一種人生哲學。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在意別人的看法,堅持自己的想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好自己,過得開心。

靜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一家單位上班,幾個月前找了份兼職,想有個新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提高自己社會生存能力的一次有益的實踐。後來由於工作時間的衝突,家人的激烈反對,加上單位效益也不錯,上個月還是回原單位上班了。靜一直認為在單位人際關係處的還算可以,不過對於可能會有譏諷的言語也有心理準備。果然遭到了一些老同事開玩笑似的嘲笑,沒必要和他們多做解釋,靜一笑置之。有些人總喜歡幸災樂禍,你成功,他嫉妒;你失敗,他嘲笑。別人成功與否與他又會有什麼必然聯係呢?況且靜也並不是由於無法立足才無奈的選擇回來的,無論怎樣,靜通過這次實踐,更加有信心了,她並不怕社會的競爭,有朝一日單位效益不好,她決不會為了生存而擔憂的。命運是操控在自己手中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鄙視那些膚淺的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太多的人做了別人意見的奴隸,他們是為了別人的意見而活著,他們相信別人,超過了相信自己,別人說不能,對他來說就不能,命運真的掌握在別人的口裏。別人的一句話,就可以改變他的看法,就可以澆滅他希望的火花,這些人太缺乏自我意識。他們太在意別人說什麼,似乎別人說的就是金科玉律。要知道,有些人是胡說八道,不負責任。人啊,要為自己而活著,生命是你自己的,痛苦是你自己的,快樂是你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別人說什麼。人和人本來就是不盡相同的,即使做得再好也不能讓所有的人滿意,有些時候,有些事情,不要太在意別人說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