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忍受人生的挫折
雖然我們始終愛把需要集團搞得等級分明,但其實各等級之間並不像我們所說的那麼固定和刻板。的確,我們研究的大多數人的這些基本需要似乎都是按照已經說明過的等級排列的,但是也一直可以發現許多例外。
另有一些顯然是具有創造性的人,他們的創造驅力似乎比其他任何一種反向決定因素都重要。他們的創造性的出現不是作為由於基本需要的滿足釋放出的自我實現,而是作為不顧基本需要滿足的匱乏的自我實現。
有一些人的理想目標可能永遠處於壓低或者壓抑狀態,也就是說,在層次序列中占劣勢的目標可能幹脆被丟失,並且可能永遠消失,結果,這個在一種很低的生活水平上度日(如長期失業)的人,可能在餘生中僅僅滿足於獲取足夠的食物。
永久喪失愛的另一例證是指所謂的變態人格。根據掌握的最好材料來看,這些人從生命的頭幾個月開始就缺乏愛的哺育,現在已經永遠喪失了愛的需要和給予,以及接受感情的能力(如同動物因出生後並未立即鍛煉而喪失了吸吮或者啄食的反應能力一樣)。
一個可以長期得到滿足的需要被抹殺了價值,這是導致等級顛倒的另一原因。從未體驗過長期饑餓的人很容易低估它對人的折磨,將食物看成可有可無的東西。如果他們為高級需要所控製,這個高級需要的重要性似乎壓倒一切,那麼很有可能,甚至確有其事,他們可能為了這個高級需要而使自己陷入不能滿足某種更基本的需要的困境。我們可以設想,在這種更基本的需要長期匱乏之後,會出現這兩種需要的等級顛倒。這樣,優勢需要將會在可能曾經將它輕易放棄的人的意識中占據優勢地位。例如,一個為保其自尊而寧願失去工作的人,在經曆了6個月左右的饑餓後,可能願意找回工作,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尊嚴。
我們也有可能始終是從意識或欲望的角度而不是從實際行動的需要來談層次,因而導致了表麵上的層次顛倒。觀看行為本身可能給我們帶來錯誤的印象。我們的觀點是,當一個人同時缺乏兩種需要時,他會想要其中更基本的一個,這並不意味著他一定按照自己的欲望行事。讓我們再次強調,除了需要和欲望,行為還有許多的決定因素。
比方說,有的人把自尊看得似乎比愛更重要。層次序列中的這種最普通的等級顛倒通常起因於這樣一種概念的發展:最有可能獲得愛的人是一個意誌堅定或者有權威的人,他們令人尊敬或者敬畏,充滿自信或者勇敢。因此,缺乏愛並且尋求愛的人可能竭力表現得具有進攻性和自信心。然而實質上,他們尋求高度的自尊以及自尊在行為上的表現方式與其說是為了自尊本身,不如說是將它作為達到一種目的的手段,他們的自我表現是為了愛,而不是自尊本身。
相比之下,或許涉及理想、高尚的社會準則、價值觀等的例外是更為重要的。具有這類價值觀的人會成為殉道者,他們為追求某個理想或價值可以放棄一切。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根據一個基本概念(或者假設)來理解這些人。這個概念可以稱為由於早期的滿足而增強的“挫折容忍力”。
在生活中基本需要一直得到滿足,特別是在早年得到滿足的人似乎發展了一種經受這些需要在目前或將來遭到挫折的罕有力量,這完全是由於他們具有作為基本滿足的結果的穩固健康的性格結構。他們是堅強的人,對於不同意見或者對立觀點能夠泰然處之,他們能夠抗拒公眾輿論的壓力,個人能夠為堅持真理而付出巨大代價。正是那些給予了愛並且獲得了充分的愛,與多人有著深厚友誼的人能夠在仇恨、孤立、迫害中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