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部分地被看成是自然的,部分地被看成是超自然的。盡管人部分地屬於被規定的、有限的自然領域,但他可以通過他的記憶、他的想象、他的意識、他的自知以及推理來超越這一被規定的、有限的自然。
從某一角度講,人本主義者與自然主義者具有相同的前提:價值可以由現實來證明。他們的差別在於各自對現實的定義不同。自然主義者隻接受人以外的現實,即使接受某種人的現實,也僅僅接受那些與自然現實同型的、那些有限的、被規定的、屬於必然領域的現實。人本主義則將那些不屬於有限、想象、幻想、意識、自知、推理、可以超越特定的、被規定的、有限的情境的人的能力,等等。
作為自然科學家的自然主義者們不習慣於麵對人的存在的全部“事實”。他們習慣於處理那些不帶有意識、自知和推理的現象。因此,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傾向於否認這些方麵的人的存在。
人是一個不同於非人自然實體的統一體。所有的有機體能都是一個統一整體,但人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和具有超越他的環境和超越他自身的能力的統一整體。作為一個個體的人,他同時既包含於特定環境又超越著這種環境。在一個人之中存在著兩極之間的對立統一,事實上和邏輯上不同的維度在人自身實體中獲得統一。所有企圖在事實和價值之間建立的人所共同追求的對立性的統一,在一個人的中心化的、自我意識到的自我中得以實現。在人身上,事實和價值是一回事。將價值聯係於整體的人,抑或將價值聯係於人的存在的某個方麵,二者之間存在差異。如果將價值植根於人的整體性,那麼,基於事實和價值不同維度之上的爭論就不存在。
在一個完整的人身上,即使他承受著內心的價值衝突,價值和事實也是統一的。這種衝突和這種矛盾是我們稱之為人的這一實體的一部分。榮格曾經說明人格怎樣經常用自身的一種傾向來平衡另一處傾向:一個潛意識中非常衝動的人可能會以一種極富理智、極富邏輯的哲學和行為模式來平衡自己人格中的這一方麵。
人自身就是一個可以使事實和價值這樣一些矛盾得到統一的統一體。
弗洛姆所強調的全部人類需要都意味著愛和統一。人需要與自己的夥伴之間有新的聯係,這種聯係隻能靠愛來建立。這就是說,隻能是在不損害個人自我的完整性的同時,與自我以外的事物達到統一。盡管對生命的破壞也是一種超越的形式,但創造和超越的需要隻能通過積極的創造來滿足,而不能以消極的破壞的方式來滿足。尋根的需要亦要由愛和工作來滿足,而不能靠由對生活的激起的對母親子宮的倒退性渴望來滿足。同一感方麵的需要隻能靠包含著對自身的愛和與自身統一的個性化來積極地滿足,而既不能靠對同夥、群體、階級、社會的被動認同來滿足,亦不能靠自動地服從來滿足。智力方麵的需要要通過一個客觀的、現實的參照框架來滿足,在這個框架中包含著整體的現實,包含著一個可以為自身的存在帶來意義和為自己在世界中確立位置的奮鬥目標,它意味著自我與世界複歸統一。這樣,通過對人所處環境及這種環境中產生的需要的分析,在人本主義者的價值係統中就形成了他們的終極價值:以不損害個性化為前提的愛、創造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