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終結的真理
對精密的科學方法進行充分說明於這裏的意圖是很不必要的;我們這裏隻需要對從假設到證實這種演繹活動作概括了解。讓我們重溫一下一種被精心建立起來的自然科學理論,亦稱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我們必須承認,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來看,牛頓的理論就顯示出某些失誤;後者能夠更好地用來解釋,不過它涉及一些不必要的複雜問題,盡管如此,它仍然能很好地解釋科學假設伴隨時間流逝的變異性)。
很多教科書往往缺乏根據地斷言:在直接觀察概括的水平上,物質粒子之間相互吸引遵循著反二次冪定律。人們看到蘋果下落,目睹一件投射物體或炮彈的拋物線運動,看到月球和某些行星的運動,然後就以某種方式提出某種結論(公式裏的字母都表示其通常的含義)。但是這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即便牛頓這樣的天才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它是可能的,則它必定是錯誤的,因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並不是唯一的,簡言之,解決這個問題的公式不可能從任何一組確定的觀察材料引申出來。
牛頓做的恰恰相反,他為這個問題假設(“使他自己相信”)了一個公式,爾後從中演繹出某些它所包含的唯一性定理。這些定理包括開普勒的行星運動定律,地球表麵物體的自由落體定律,以及無數別的定理。對於它們來說,共同的都是遵循著方法論上的品質,它們包含著某些可以測量和觀察的參數和變量,既然這些定理表示這些變量間的數學關係,對某些變量的測度就會導致預見另外的變量。當這種預見由進一步的觀察予以檢驗時,理論——亦即假設和定理——就能夠得到證實,而在證實之前,假設和定理既不是真的也不是錯的。對假設的信奉為定理作了定義,確實,在證實之前,往往存在許多可能的假設,正因為如此,奉獻才表現為似乎是合理的真理。假設的力量,就來自於假設所包含的與所觀察到的東西之間的某些一致性。從演繹過程挑出一些突出的因素來說:演繹總是開始於一種假設,然後應用分析的方法將假設的結果形成為種種定理(有時稱作法則,人最後在證實過程中根據直接經驗來檢驗這些定理)。
證實並不是一個理想化的、適用於描述演繹過程最後階段的字眼,因為它往往隻是暗示著最終意義上真理的贈與。科學真理是沒有終結的;後來的觀察或許會與由演繹獲得的定理相衝突,因而要求改變假設。也許,人們應當因此而更有節製地在麵對當下觀察時根據一種假設的當代力量來談論,以確證來代替證實。但是,由於我自己確信不會導致這種誤解,我將撇開這種謹慎,繼續討論證實問題。
科學中的證實決不能被視為簡單的和明顯的,相當多的科學家忽略了演繹過程階段所提出的內在的和困難的問題。忽略了這麼一件事實,在這裏加入了一種選擇的因素。舉例說,倘若一個人要求在預見和觀察之間有精確的一致,則證實永遠不會有結果。倘若我們需要在測量的可能誤差內,或者一個業已被廣泛采納的專斷測量上保持一致,證實雖然是可能的,但仍然是困難的;別的慣例可以被設想為使證實非常容易,因此也更少差別。最後,有這麼一些科學,例如精神病學,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心理學,是完全不同的,並且記在某些更為主觀的方法來證實理論。老實說,我們應當因此否定這麼一種常見的斷言,即所謂證實是一種明顯的和簡單的調查手續,應當允許選擇的幹預以及所謂已有的證實原則。
由假設到形成種種定理,以至於後者與觀察經驗的對照這一過程、可以得出價值理論上的一個嚴肅結論。這裏有必要提出一個命令(假設人嚐試接受這個命令並加以研究,或者將其結果與人的行動聯係起來)。這種程序並不新穎,盡管它因為有詭辯論之嫌而被置入冷宮,最後,這些結論必須得到檢驗(如果不是不合適的話),或者就象我在涉及價值問題將指出的那樣,必須被證實(如果不是不能證實的話)。這最後一個階段證實,又一次包含著一些往往被人忽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