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終結的真理(2 / 2)

為了明確起見,我們用一個簡單模式來說明上述評價過程,但是讀者不應當過分重視這一模式的簡單化特點。與這裏提出的見解密切相關的,是兩個與科學中的假設和證實原則相對應的初始選擇。在該模式中,我們選擇聖經十誡為一方,選擇篤信篤行這些組織信條生存為另一方,由於有了這種限製,現在得到了一個工作係統。從聖經十誡出發,我們為實踐處境引出了種字行為規則,這些規則如同科學定理一樣需要詳加解釋。最終的價值係統,亦即由於對種種道德命令作選擇而形成的倫理規範,便成為我鬥膽稱之為一種實驗室戒律的東西,不過這正是它的實質。因為我們必須遵循該模式思維,並且假設,在一個被據此建立起來的社會中,這些規則(十誡)已經為所有公民試嚐性地采納,而且與其他社會之間隻有微不足道的相互作用。我們必須花費足夠的時間來觀察該社會(我敢擔保,這意味著許多世紀的時間),看看它是否能生存下去。

這隻是眾多模式之一。該模式中最令人討厭的因素,特別是對於證實原則所作的簡單選擇,可以由組織中所有成員最大限度的幸福來取代,亦可代替以某種功利上的需求,物質財富的獲得,如此等等。而命令則可能是黃金律,可能是道家所津津樂道的靜,也可能是孔子的實踐概念。這裏的任何一對都可以與前麵的證實原則結合起來,而最終則會產生一種完善的和有效的倫理係統。

我們這裏的模式適用範圍還比較狹窄,它隻適用進行倫理評價。然而,這裏所提出的方法,以及對於證實原則和戒律的適當選擇,則可以被推廣到審美觀念上,它不需要被延伸到真理領域中,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它已經在那裏得到應用並有成功的表現。

在這裏並未推薦任何選擇,而是主要集中於價值理論必要的方法論的一些形式因素上。主要這種方法論常常引起爭議,而且這種普遍的爭議持續動搖著價值的基礎。因而在缺乏文化內紐帶的情況下,極需一種穩定性和完整性,鑒於這種狀況,方法論上的一致性,甚至在其對於方法論進行明確的陳述,對於建立這種紐帶就是至為關鍵的了。

然而,由這種見解所能帶來的哲學成果絕不是微不足道的,它給傳統的混亂和困境帶來了條理性。通過揭示兩個關鍵條件、命令和證實,通過對其加以明確的區分,它表明,為什麼建立在享樂主義、幸福論和功利學說基礎上的倫理學係統從不能真正確立?因為這都是些缺少命令的證實原則。同樣,它也解釋了為什麼恪守聖經十誡或黃金律——除了那些拋棄價值方法論全部範圍的信仰者之外——將不可能建立具有確定性的價值係統。換言之,它是規範的。由於這種見解同時考慮到了責任和利害兩方麵,因而解決了倫理學中責任和利害誰先誰後這個曆史難題;因為責任往往需借助命令才能得以實行,而利害在某種意義上也需要通過證實的原則來判別。最後,它也表明,當康德致力於通過他所謂絕對命令來提出一種倫理學時,是如何導致失誤的。這個絕對命令對於事實上隻是經過模糊表述的證實原則來說,隻不過是一種最不適宜的名稱,價值不是由單性生殖而產生的,而是根源於由一組命令所確定的證實原則的產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