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動物才呼吸,植物是不會呼吸的。這句話是錯誤的。

植物也要呼吸,和動物一樣吸收氧氣,同時也釋放出二氧化碳。在呼吸中,將糖等物質分解,同時放出能量。植物的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恰好相反。

植物的呼吸是發生在細胞的線粒體中的。線粒體是一個細長的棒狀小體,在顯微鏡下觀看時,好像一條線,所以叫線粒體。線粒體是植物呼吸所發生的場所,它好比是汽車的發動機一樣,燃燒糖類,放出能量。

植物的呼吸一般發生在夜晚,因此,知道了這一點,早晨我們就不要到樹林中去鍛煉,因為那裏植物呼出了許多二氧體碳,空氣較為渾濁。有時,人們下到較深的菜窖中,容易發生窒息,也是因為白菜等呼出二氧化碳,消耗了氧氣的緣故。

生物不但要進行同化作用,吸收能量將外界物質轉化為自己的營養物質,同時,它還要進行同化作用的相反方麵,即異化作用,也就是將自身的物質分解、排出,並放出能量。例如,人的上消化道細胞,隻能存活十幾個小時,就要被“開除”,換上新的細胞。紅血球的壽命,也隻不過5晝夜,即120小時而已。對於某些細菌的RNA來說,其壽命則更短,隻有2—4分鍾!

生物不斷地進行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這就是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生物隻有不斷去舊存新,才能充滿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進程。如果一個生物的新陳代謝速度放慢,它就進入了衰老階段;如果一個生物的新陳代謝停止,它就死亡了。一個50歲的人,其代謝的速度,隻有一名初中學生的四分之三左右。

生物有了足夠的能量,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就可以健康地成長,下一步,就要繁殖後代了。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這就是說,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父母和下一代之間在許多方麵是類似的,這就是生物的遺傳現象。這是為什麼呢?生物學家一直試圖解決這一問題。1866年,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通過豌豆種植實驗指出,生物遺傳並不神秘,而是由一種叫做“遺傳單位”的物質造成的,遺傳單位,也叫做基因,它是英文GENE的音譯。孟德爾進一步總結出了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但是,這一規律當時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一直到1900年他的學說才被人們所接受。後來,人們又從細胞學角度研究生物的遺傳。本世紀初,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提出了基因的連鎖和互換規律,經典生物遺傳學就誕生了。

但是,基因具體是什麼物質仍是一個不解之謎。直到1944年,生物化學家艾弗裏通過實驗提出,存在於細胞核內染色體中的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

DNA具有怎樣的結構呢?它是怎樣進行遺傳活動的呢?

人們開始從分子角度研究遺傳問題。核酸是另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它的發現比蛋白質約晚30年。1910年前後,一些科學家係統地研究了核酸的結構。化學家們分析了DNA的組成,得出了DNA是由五碳糖、堿基和核苷酸組成的結論。這些五碳糖、堿基和核苷酸是怎樣構成DNA分子的呢?科學家用X射線衍射法對DNA分子進行了測定。1953年,美國生物學家沃森和英國物理學家克裏克經過對測試結果的分析,提出了DNA的雙股螺旋結構模型:核苷酸和五碳糖構成兩條右旋的螺旋鏈,位於二者之間的堿基把兩條螺旋鏈連接在一起,從而構成了具有傳遞遺傳信息能力的DNA結構。這種結構能很好地解釋遺傳現象,並且具有相當數量的實驗證據。這一結構模型的提出是生物學的一大突破,它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誌。因此,沃森和克裏克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生物的遺傳機理研究,也進入了最高階段——分子水平。

生物為什麼會遺傳?它具體又是靠什麼來進行遺傳活動的呢?。這是一個相當難的研究課題。經過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人類終於發展了生物遺傳的奧秘,找到了遺傳的物質基礎。正如我們已經介紹過的,科學研究證明,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

前麵已經說過,DNA是一個很長的雙螺旋鏈,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可供遺傳的信息,即包含生物體的各種結構和機能的信息。在親代向子代遺傳的過程中,是父母一代的兩個DNA雙股螺旋結構各自拆為兩個單股,然後,以每個單股為模板,再利用外界的五碳糖、堿基等組成新的單股螺旋鏈分子。這種新的DNA分子就把父母的性狀遺傳信息遺傳到下一代中,下一代就與上一代的性狀十分類似。

蛋白質也是在DNA的控製下合成的。蛋白質是由許多氨基酸構成的。DNA的長鏈結構中含有關於氨基酸的種類和排列順序的信息,這些信息能夠決定蛋白質的組成和結構。因此,DNA就可以控製蛋白質的合成,而且它所合成的新蛋白質和母體所要求的蛋白質總是一樣的。

當然,實際合成過程是比較複雜的,稍後,我們還要詳細加以說明。

這樣,新的蛋白質與上一代(親代)的蛋白質是一樣的。因此,大老鼠的DNA雙螺旋結構中包含的豐富的性狀信息全部轉移到它們的下一代中,下一代也就必然是會打洞的小老鼠,而不是會遊泳的小魚了。

對DNA結構的研究,是生物學家在分子水平上對生命現象進行的研究。因此,DNA雙螺旋結構的研究,既是分子生物學這門嶄新學科的形成標誌,又是生物化學發展的轉折點,從對生物小分子轉移到對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從此以後,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的關係就成了生物學研究的中心內容。

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上的性狀是多種多樣、變化萬千的,但是,經過分析知道,它們主要是蛋白質直接作用的結果。

生命活動,包括生物體形態的發育形成,是一係列錯綜複雜的新陳代謝活動的結果。我們前麵講過,新陳代謝的每一種反應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實現的。沒有酶就沒有新陳代謝,就沒有生命活動。但是,酶無例外都是蛋白質。如果某種酶發生了變化或缺失,生物體就會出現病症。例如,白化病,患者不能或幾乎不能形成黑色素,所以皮膚是白色的,眼睛的顏色也由於缺少黑色素而呈粉紅色,怕光,視力也差。得這種病的原因是由於不能形成正常的酪氨酸酶的緣故。

蛋白質還有運輸功能,例如運載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血紅蛋白,運送鐵離子的運鐵蛋白等。

從上麵我們可以看出,直接控製和決定生物性狀的物質是蛋白質。但是,前麵又說過,遺傳物質又是DNA,隻有極少數的病毒不含DNA,其遺傳物質是RNA。並且由DNA(或RNA)來決定生物的性狀。那麼,在對生物遺傳的說明中,這兩種結論都有事實根據,二者應該如何統一起來呢?

20世紀40年代,一位名叫比德爾的科學家提出了“一種基因一種酶”的假說,即認為基因決定酶(蛋白質)的合成,進而控製某種性狀。50年代末,生物學家克裏克,作為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的科學家之一,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進一步提出了“中心法則”。這一問題終於得到了很好的解釋。

所謂“中心法則”,是關於遺傳信息由DNA→mRNA(信使RNA)→蛋白質的定向傳遞法則。也即,先是DNA以自身為模板進行自我複製,接著,DNA上的信息再轉錄到信使RNA上,最後,再將信息翻譯為蛋白質。在下麵的三個部分中,我們就要詳細地介紹遺傳的奧秘——基因控製蛋白質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