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辱
對可恥的行為的追悔是對生命的拯救。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隻有出自衷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英〕洛克:《教育漫話》
兒童無論受過什麼懲罰之後,若是羞於做錯了事情的心理不比懼怕痛苦的心情來得重,那是沒有麼好處的。
〔英〕洛克:《教育漫話》
害羞是畏懼或害怕恥辱的情緒,這種情緒可以阻止人不去犯某些卑鄙的行為。
〔荷〕斯賓諾莎:《倫理學》
野獸並不知羞恥,隻是到了人類階段,大自然中才出現了羞恥。
〔保加利亞〕留裏科夫,引自《情愛論》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中〕孟軻:《孟子·盡心上》
民之性,饑而求食,勞而求佚,苦則索樂,辱則求榮。
〔中〕《商君書·算地》
見其可欲也,則不慮其可惡也者,見真可利也,則不顧及可害也者。是以動則必陷,為則必辱,是偏傷之患也。
〔中〕荀況:《荀子·不苟篇》
病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中〕王通:《文中子》
至於不害羞的人或全不害羞的人,則可叫做無恥。
〔古希臘〕亞裏士多德:《倫理學》
冒失地去幹預別人的事而忽略了自己的事,是可恥的。
〔古希臘〕蘇格拉底,引自《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沒有什麼行為比顛倒黑白更無恥的了。
〔古羅馬〕西塞羅:《論公職》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中〕《論語·憲問》
恥不信,不恥不見信。
〔中〕荀況:《荀子·非十二子》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中〕荀況:《荀子·榮辱》
見侮而不鬥,辱也。
〔中〕《公孫龍子·跡府》
無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功而受其祿者辱。
〔中〕《戰國策·齊策》
獨貴獨富,君子恥之。
〔中〕《孔於家語·弟子行》
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中〕魏徵:《群書治要·韓子大體》
無道而得富貴,其為可恥。
〔中〕程顥、程頤:《二程粹言·論道》
有真德而無其位,君子安之,有其位而無其功,君子恥之。
〔中〕胡宏:《胡子知言》
人以言媚人者,但欲人之悅己,而不知人之輕己,人以言自誇者,但欲人之羨己,而不知人之笑己。輕而且笑,辱莫甚焉。
〔中〕李惺:《西漚外集·藥言》
學易而好難,行易而力難,恥易而知難。
〔中〕王夫之:《俟解》
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中〕顧炎武:《日知錄》
以忠義勸人,而以苟且自全,則魂魄猶有餘羞。
〔中〕梁啟超:《致蔡鬆坡第三書》
屈服在權威的麵前,是一種恥辱。
〔中〕張聞天:《張聞天早年文學作品選·科路倫科評傳》
羞恥心在我們最年幼的時候發揮最強烈的作用。
〔英〕塞繆爾·約翰生:《關於莎士比亞的筆記》
羞恥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印度〕泰戈爾:《戈拉》
敬畏也好,羞恥也好,都是由於和高於自己的人物發生聯係而引起的感情。
〔日〕唐木順三:《敬畏的感情》
人生的榮辱,不過像風雨中的燈盞,明滅無常。
〔中〕蘇雲學:《闖過刑場的科學家》
做了一件可恥的事的人,應該首先對自己覺得慚愧。
〔古希臘〕蘇格拉底,引自《西方哲學原著選讀》
我從不驚異於人們的邪惡,卻常常驚異於他們的無恥。
〔英〕斯威夫特:《雜感》
恥辱地活著不如光榮地死去。
〔波斯〕薩迪:《薔薇園》
一個人不論怎麼傲慢,隻要具有高尚的心靈,便會在一些小地方流露出自然的羞慚表情來。
〔日〕佐藤春夫:《更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