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傳

林子青 一

弘一大師是我國近代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中年出家後成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他雖然逝世近四十年了,但他的名聲仍為國內外人士所仰慕。

大師的前半生以李叔同這個名字馳名於藝術教育界,是我國最初出國學習西洋繪畫、音樂、話劇,並把這些藝術引進國內的先驅者之一。一八八〇年(舊曆九月二十日)生於天津一個富裕的家庭。俗姓李,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名號屢改,一般以李叔同為世所知。他原籍浙江平湖,父名世珍,字筱樓,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會試中進士,曾在吏部就職。後來在天津改營鹽業,家境頗為富有。李叔同五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家中有異母兄弟三人,長兄早年夭折,次兄名文熙,又名桐岡,字敬甫,是天津一個有名的中醫。他行第三,小字三郎。

李叔同的幼年也和當時很多文人一樣,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對於書法、金石尤為愛好。他十三四歲時,篆字已經寫得很好,十六七歲時曾師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元禮)學填詞,又師從唐靜岩(育厚)學書法。這個時期和他交遊的有孟定生、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嘯麟,同時友戚同輩有嚴範孫(修)、王仁安(守恂)、陳筱莊(寶泉)、李紹蓮等。 二

李叔同,年十八,在母親做主之下與俞氏結婚。越年戊戌政變,他就奉母遷居上海。這時袁希濂、許幻園(金榮)等在城南草堂組織一個“城南文社”,每月會課一次,課卷由張蒲友孝廉評閱,定其甲乙。這一年,李叔同十九歲,初入文社寫作俱佳。

許幻園愛其才華,便請他移居其城南草堂,並特辟一室,親題“李廬”二字贈他。李叔同的《李廬印譜》《李廬詩鍾》《二十自述詩》等就是在這裏作的。這些著作已經失傳,隻留下幾篇敘文而已。這時他與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寶山袁希濂、華亭許幻園等五人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許幻園夫人宋夢仙(貞)有《題天涯五友圖》詩五首,描寫五人不同的性格。其中有一首雲:“李也文名大似鬥,等身著作膾人口。酒酣詩思湧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就是詠他。這個時期,李叔同又與常熟烏目山僧(宗仰)、德清湯伯遲、上海任伯年、朱夢廬、高邕之等書畫名家,組織“上海書畫公會”,每星期出版書畫報紙,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行。這是上海書畫界最初出版的報紙。李叔同(署名李漱筒)曾於該報刊登鬻書和篆刻潤例。

庚子之役以後,他自上海回津,擬赴豫探視其兄,臨行填《南浦月》一闋留別海上,詞雲:

楊柳無情,絲絲化作愁千縷。惺依如許,縈起心頭緒。誰道銷魂,盡是無憑據。離亭外,一帆風雨,隻有人歸去。

時因道路阻塞,未獲晤見其兄,在天津住了半月,仍回上海。他將途中見聞,寫成《辛醜北征淚墨》出版。他回上海以後,正好南洋公學開設特班,招考能作古文的學生二十餘人,預定拔優保送經濟特科。他改名李廣平應考,被公學錄取。南洋公學特班聘請蔡元培為教授,上課時由學生自由讀書,寫日記,送教授批改,每月課文一次;蔡氏又教學生讀日本文法,令自譯日文書籍,暗中鼓吹民權思想。一九〇三年上海開明書店發行的《法學門徑書》《國際私法》,就是李廣平在南洋公學讀書時期所譯的。當時同為蔡元培所賞識的有邵聞泰(力子)、洪允祥(樵舲)、王莪孫、胡仁源、殷祖伊、謝沈(無量)、李廣平(叔同)、黃炎培、項驤、貝壽同等,都是一時之秀,後來成為各方麵的有名人物。

一九〇三年冬,南洋公學發生罷課風潮,全體學生相繼退學。李叔同退學後,感於當時風俗頹廢,民氣不振,即與許幻園、黃炎培等在租界外創設“滬學會”,開辦補習科,舉行演說會,提倡移風易俗。當時在國內流行的《祖國歌》就是他為“滬學會補習科”撰寫的。此外他又為“滬學會”編寫《文野婚姻新戲劇本》,宣傳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

一九〇五年四月,母氏王太夫人逝世,改名李哀,後又名岸。他以為幸福時期已過,決心東渡日本留學。臨行前填了一闋《金縷曲》,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詞曰:

被發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

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來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淒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讀來真是慷慨激昂,蕩氣回腸。“二十文章驚海內”,看他當時何等自負,但他感到空談畢竟是沒有用的。 三

李哀於一九〇五年秋東渡日本,首先在學校補習日文,同時獨力編輯《音樂小雜誌》,在日本印刷後,寄回國內發行,促進了祖國新音樂的發展。又編有《國學唱歌集》一冊,在國內發行,所有這些對中國新音樂史的發展都起到了啟蒙作用。這時他和日本漢詩界名人槐南(森大來)、石灘(永皈周)、鳴鶴(日下部東作)、種竹(本田幸)等名士時有往來,並且很受賞識。

一九〇六年九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從留學法國的名畫家黑田清輝學習西洋油畫。這個學校是當時日本美術的最高學府,分別用英語和日語授課。李岸初入學時,是聽英語講授的。那時候,清國人(當時日本人對中國人的稱呼)學油畫者甚少,所以,李岸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沒有多久,就受邀接受東京《國民新聞》記者的特別采訪。其訪問記題為《清國人忠於洋畫》,發表於明治三十九年(一九〇六年)十月四日的《國民新聞》,並登有他的西裝照片和速寫插圖。

據程清《丙午日本遊記》同年十月十三日訪問東京美術學校時記載,該校學科分為西洋畫、日本畫、塑像、鑄造調漆、蒔繪(即泥金)、木雕刻、牙雕刻、石雕刻、圖案等。“西洋畫科之木炭畫室,中有吾國學生二人,一名李岸,一名曾延年。所畫以人麵模型遙列幾上,諸生環繞分畫其各麵。”現存李叔同的木炭畫少女像的照片,據豐子愷的題記,是李叔同最初學西洋畫時的作品,看來也許就是那時按照這個“人麵模型”所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