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得批評,一聽反對意見就勃然大怒的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這樣的人即使身為上司也不會善待下屬,甚至會在員工中製造緊張空氣,不僅影響自己的工作質量,也擾得他人無法做事。其實身為高層管理人員,在日常管理中,對於那些“釘子”員工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種相對勃然大怒緩和一點的方法進行說服教育,要講究批評的藝術,言語要講究分寸,以免激怒他們,或者使自己失態。他們本來就很敏感,如果你再不管不顧地說上一堆,無異於雪上加霜,事態發展會越加嚴重,你們也就無法再相處了。神經兮兮、暴躁易怒其實是一種內心空虛、狂妄自大,以自我為中心的外在體現。

有一種女孩子最不好管理,也最讓上司為難。她們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一身小姐脾氣,神經有些過分緊張,有些甚至認為打工掙錢是一種恥辱之事。她們覺得生活很不公平,也就十分敏感,哪怕是別人的一句玩笑話,也會使她們難受上幾天。實際上,一個神經兮兮者所謂的傷害,對於精神健康的人來說根本算不讓什麼的。

如果在生活中總是表裏不一,覺得迷失了自我;如果好心救人一命,卻被指認為害人凶手;如果兢兢業業地工作,卻讓取得的成績毀於一旦,還有什麼能比這些更令人心痛呢?你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讓類似事件發生。你應該經常對此進行反思,確信不管何種環境下都能把握住自我。如果你不能保證這一點,你就別想出人頭地,幹出一番大事業。

立刻讓你改變暴躁的脾氣、乖僻的性格,你可能有些接受不了,認為脾氣是天生的無法改變。但是,隻要你肯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使其明朗化、具體化,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針對構成自己性格的每一個因素都認真去把握,自然就可以控製自己的情緒了。比如:嫉妒心會讓人妒火中燒,反感規勸也會令人大發脾氣,如此等等。那些性格怪異的人總是惟我獨尊,想讓別人俯首聽命,如若不能實現,就覺得自己很無能,有強烈的失落感,這就形成了脾氣暴躁的人的一個共同特點:喜歡獨斷專行、思想單一、自私自利、盲目自大和自我中心主義。

每個人都應當積極向上,不斷進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從常人中脫穎而出,體現人生價值。但是,如果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完全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能主宰自己,就做不到這一點。如果不能自控,就根本無從談起去管好別人,掌控局麵。

不管遭遇多麼尷尬的局麵,你都能夠忍耐;不管受到什麼樣的挑釁,你都能沉著冷靜;不管處於什麼樣令人生厭的環境,你都能安心平靜;不管麵對多麼狂妄和憤怒的人,你都能心平氣和,那麼,你就能增強信心,贏得他人敬重,成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

不要束縛你的手腳

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很有能力的人卻在幹著一些平常細小的工作,他們本來有能力做得更加出色,而且也有機會去做,但是他們卻被那些愚蠢的迷信思想所束縛捆綁,無法充分地展現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雄心勃勃地要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才能,那麼請徹底與迷信思想劃清界限。因為這樣一來,你就能去除束縛你手腳的鐐銬,完全依靠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工作。沒有一個人能成就偉大的事業,除非他從迷信和恐懼的囚籠中解放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因為恐懼的壓製和阻礙,許多才華橫溢的人無法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隻是幹著平凡普通的工作。我們還看到,一些人很有能力,卻因為恐懼而使自己的努力化為烏有,使自己的能力受到損害。恐懼使最為果斷的人猶豫不決,使最有能力的人膽小怕事、工作效率低下。

恐懼是強盜,它掠奪人們的力量。恐懼會麻痹人們的思維,摧毀人們的自發性、熱情和自信。它對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和所付出的努力都有著不利的影響,摧毀雄心和效率。

一家雜誌社采訪了2500人,發現他們有超過7000多種不同的恐懼,包括害怕失去職位、害怕供應不足、害怕傳染病、害怕某些隱藏的疾病或遺傳疾病的蔓延、害怕失去健康、害怕死亡、害怕提前埋葬,等等,還有其他幾千種因迷信而產生的恐懼。

還有很多人單純地害怕活著,畏懼死亡,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去。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才能驅逐內心的恐懼,恐懼伴隨著他們出生直至死亡。

每時每刻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因迫近的不幸而心生恐懼。即便是在他們最快樂的時候,恐懼還是時時存在他們心中。快樂的感覺被恐懼所衝淡,正因為如此,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享受快樂,從中發現樂趣。恐懼是宴會上的幽靈、壁櫥裏的屍骸。

有些人幾乎害怕所有的事情。他們害怕氣流,害怕感冒或著涼;害怕吃他們想吃的東西;害怕虧本而不敢去做生意;害怕公眾的輿論。他們就像格蘭迪夫人(英國戲劇家湯姆·莫頓所創作喜劇中的人物)那樣怕這怕那。他們害怕困難的來臨、害怕貧窮、害怕失敗、害怕莊稼欠收、害怕閃電和驚雷。他們的一生從來就是恐懼、恐懼和恐懼。

還有很多人害怕各種各樣的疾病。他們總是想象著那些可怕的症狀,想象會因此而失去個人的魅力,想象隨之而來的痛苦和折磨。這些種種的暗示,久而久之將會影響食欲,削弱營養,從而降低身體的抵抗能力,這恰恰使他們所擔心的那些疾病有機可乘。

眾所周知,在一次大規模的疾病流行傳染中,人們往往在和病人有真正的身體接觸之前,很有可能就會感染上這種疾病,其實這主要是因為這些人整天胡思亂想,惶惶不可終日,害怕自己也染上這種疾病。

在中世紀的曆史上曾經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囚犯們在看到斷頭台時就已經被嚇得半死,他們中的很多人在被處決之前就因為恐懼而死在監獄裏了。

在戰爭中,那些認為自己受到了致命傷的士兵都很快地死了,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並沒有被子彈或炮彈所打倒,甚至連一滴血都沒有流。極度的恐懼往往能使人一夜白頭,某些巨大的厄運和危險的恐懼將縮短一個人幾年的壽命。

一本醫學雜誌曾經報道過一個德國外科醫生的例子。一日,當這位醫生正開車通過一座橋時,突然看見一個孩子在水中掙紮。他趕緊下車,跑過去救這個孩子。當他把孩子拉上岸時,這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兒子。第二天這位醫生的朋友們幾乎認不出他了,他的頭發已經全白了。

眾所周知,當路德維格得知自己的妻子是無辜的時候,他的頭發在幾天之內變得像雪一樣白,因為正是他自己懷疑妻子的不忠而逼死了她。

大家都知道,恐懼的力量能在很短時間改變血液的循環和其他一些分泌物的產生,從而導致了頭發變白,或使神經係統癱瘓,甚至於摔死。任何讓我們覺得快樂的東西,能使我們產生一種興奮愉悅的感覺,使毛細血管鬆弛從而讓血液循環流暢;而那些讓我們覺得壓抑、苦惱、憂傷、焦慮的,實際上都是恐懼和焦慮的種種形式,它使血管緊縮,從而阻礙了血液的循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受到驚嚇的人的臉通常是雪白的。

如果恐懼能對神經係統造成如此大的影響,使他的頭發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變白,那麼長期的恐懼、焦慮和擔憂的心理又會給人的生理係統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是緩慢的死亡嗎?

長期的憂慮簡直就是慢性自殺!但是很少有人能意識到長期處於一種憂慮擔憂的狀態會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這的確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人類社會已經經曆了一段很長的曆史,但是以往的經驗教訓卻沒能使我們學會如何去擺脫恐懼、焦慮和擔憂--這些使我們人類長期受到折磨,體驗不到真正的快樂。很早之前我們似乎就能夠找出解脫的方法,但是時至今日,我們還在被同樣的“惡魔”所折磨--焦慮和擔憂;從出生到死亡,我們無時無刻不被這些精神上的敵人所困擾,成為它們的犧牲品,其實我們很容易就可以壓製和摧毀它們,隻要我們改變自己的想法。

誰能夠估計遺傳暗示所帶來的恐懼和折磨?孩子們經常可以聽到對那些可怕疾病的描述,那些疾病奪去了他們祖先的生命,因此孩子們會很自然地關注自身的狀況,是否出現相同的症狀。

想一想,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總是想著自己很有可能因家庭遺傳得癌症、肺病或是其他導致自己父母死亡的疾病,那麼或許最終的結果對他來說真的是致命的!長期對疾病的恐懼會對一個人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將會阻礙一個孩子以後的發展。

長期生活在恐懼氣氛中的孩子很難正常成長,他必將受到很大的束縛。他們的身體發育會受到阻礙,他們的血管會變小,循環變慢,心髒也會因此而變弱。

恐懼使人沮喪、壓抑,甚至於扼殺一個人的生命。如果一個人終日沉浸在恐懼之中,那麼他的生活態度必將因此而改變,一個原本積極、富有創造力的人將變得消極、無所事事,這樣的生活態度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恐懼對一個人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當恐懼已成習慣時,一個人的生命之源亦將因此而枯竭。愛能驅除恐懼,愛對一個人的身體和智力有著根本相反的影響。它能夠擴大充實一個人的本質,給人以足夠的生命細胞,增加人腦的力量。

恐懼的解毒劑

恐懼的巨大破壞作用往往是通過一個人的想象力而得以實現的,因為人們總是不停地想象各種各樣可怕的事情。信心是最好的解毒劑,當恐懼者隻看到黑暗和陰影時,一個人的信心便是不幸中的一線希望,是烏雲後的一縷陽光。悲觀者充滿恐懼,低頭俯視,事事隻往壞處看;樂觀者充滿信心,抬頭仰望,總能看到好的一麵。悲觀者總是預測失敗,樂觀者則是期待成功。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對生活充滿信心,那麼在他心中就不會有對貧窮、對失敗的恐懼。懷疑也將因此而不存在。信心將戰勝所有的不幸。

強烈的信心將使一個人的生命得到極大的延長。有信心者永遠不會焦躁不安,他總是能克服暫時的苦惱、不和和麻煩,他總能看到烏雲後的陽光。他堅信天無絕人之路,一切總會好起來,因為他能看清自己的目標,而悲觀恐懼者往往看不到這一點。

長壽的人總是有著強烈的信念,或許他們對於信念的理解與我們對於信念的宗教解釋有所不同,但是毫無疑問,他們心中的信念是一種永恒的信心,確信一切到頭來總會遂人願。

憂慮使人無謂地浪費自己的能量,削弱甚至毀滅自身的創造力。信心能使人擺脫憂慮的困擾,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

一個為恐懼所困擾的人是絕無可能發揮出自己的全部能力的。如果一個人處於困境之中,他必須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但是如果他擔憂分心,就隻會阻礙自己能力的發揮。冷靜、平衡的心態往往能給人以信心和保證。

無論你需要什麼,都要有一個堅定的信心。不要問怎麼做、為什麼和什麼時候,發揮出自己最佳的水平,保持一個堅定的信心,你將創造出奇跡。

長期的憂慮會削弱一個人的信心。一個有著堅強信念的人,相信有一種無限的力量,指引和引導宇宙間的萬物,都朝著一個圓滿的結局發展,猶如一個無所不能的計劃者所設計的那樣:萬物的紛雜、零亂最終會歸於和諧,真理必將戰勝所有的謬誤;世間萬物,看似錯綜複雜,互相矛盾,但最終總會走向一個莊重、仁慈、高尚的人類所無法解釋的圓滿--這樣的人永遠不會擔憂。當失望、損失、倒退甚至災難紛紛向他襲來時,他心中的平衡不會因此受到絲毫的影響,因為他的信念使他相信不幸是暫時的,失望中有希望的力量,失敗後有勝利的曙光。

許多人在奮鬥過程中,總是不時地停下來想象他們最終能得到什麼,猜想自己是否真的能成功。不停地想象最後的結果導致了懷疑,懷疑導致了失敗。

成功的秘訣就是集中精力。擔憂和恐懼會使人分心,無法集中精力,並扼殺人的創造力。如果韋伯斯特總是為恐懼、焦慮和擔憂所困擾,那麼他根本無法集中自己的精力。當一個人精神器官總是隨著情緒的鬥爭而搖擺不定,那麼效率也就無從談起。其實,人生中的痛苦並沒有哪麼可怕,真正使我們未老先衰,使我們的臉布滿皺紋,使我們的腳步失去活力,臉頰失去光澤,使我們不快樂的並不是那些已經發生的不幸,而是我們的憂慮。

一位以其美貌聞名於世的演員曾經說過:“任何希望自己漂亮的人絕對不能憂慮。對於美麗而言,憂慮意味著毀滅、死亡和破壞。憂慮意味著失去光澤、變成菜色、布滿皺紋,隨之而來的是無窮無盡的煩惱。無論什麼事情發生,一位女演員絕對不能焦慮擔憂。一旦她明白了這一點,她就已經明白如何去保持自己的美貌。”

如果一個習慣於憂慮擔心的人能夠看到自己變得無憂無慮後的情形,那將是一件多麼美妙的事情。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震動,隻要比較一下兩個不同的畫麵:未老先衰,臉上因為憂慮和擔心滿是深深的皺紋,看不出任何希望和活力,遠比實際年齡老得多,這就是他的實際情況;而另一麵,看起來充滿活力,樂觀向上,生機勃勃,輕快敏捷。

在幾乎所有形式的宗教信仰中,恐懼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中世紀的教士們發現這一招非常地有效:把那些愚昧無知的人吸引到教堂裏來,然後控製他們的言行思想。愚昧無知者往往易於受騙,曆史上各個時期的統治者都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

誰能計算出他們所宣揚的地獄和所謂永恒的懲罰給人們帶來的恐懼感和所造成的惡果呢?幾個世紀來,這些宗教教條給人類社會蒙上了一層陰影。

教堂創立的本意是為人們提供一種擺脫各種形式恐懼的途徑。換一句話說,就是人類努力為自己提供一個途徑來擺脫恐懼和焦慮,來避免對心靈的傷害。但是正是這些教堂在無意中在人們心中形成了另外一種恐懼感,正是這種恐懼感使人們走進教堂,聽從教堂的訓誡。

對於人類來說,這的確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自上帝造物以來,人類生活在永遠的恐懼之中,畏懼可怕的事情此時或彼時將要發生在他們身上;很多時候,人類僅僅是一個傀儡,生活在環境的控製之下;殘酷的命運窺視著人類,隨時可能以致命的疾病或災難的形式襲擊人類。

假如一個人經常恐懼死亡,畏懼死亡的突然到來,或恐懼自己的人生計劃因死亡而瞬間消逝,那麼他又怎能靜下心來去實現人生的最高理想呢?如果一個人總是懷有噩夢般的恐懼,那麼他又怎能成就一番不朽、永恒的事業?總是悲哀地去擔憂突然的死亡,是很不正常的行為,它將阻礙所有的發展和成就,使人們無法獲得快樂。

什麼是恐懼?它的根源來源於何處?為什麼它能困擾人們的思想,使那麼多人變得膽小懦弱、碌碌無為呢?其實恐懼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恐懼隻是一個單純的思想問題,是想象中的妖魔鬼怪。當我們清醒的時候,它對我們就沒有任何力量。如果我們受到過正確的培訓,視野開闊,能看到並相信外界發生的一切對我們本身都不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時,我們就不會害怕任何的東西。

恐懼麻痹一個人的主動性。它打擊自信,導致優柔寡斷;讓我們動搖退縮,害怕新的開始,使我們充滿懷疑和猜測。恐懼極大地削弱了一個人的力量。許許多多的人往往將他們寶貴的精力的一大半浪費在了無謂的焦慮和擔憂上麵。

我們能夠抵抗恐懼的力量,正如化學家通過添加堿性試劑來中和酸的腐蝕力,勇敢的想法、信心、堅定的信仰,這些都是恐懼的天然解毒劑。

如果一個人總是為恐懼所困擾,他的活力將被焦慮所侵蝕,他的精力也會因此白白地浪費,那麼他就不能高效率地工作,取得大的成就。一個充滿焦慮。憤怒和被困擾的頭腦不可能清楚而有效率地考慮問題。

憂慮是恐懼的一個階段,通常是出現在不正常的情況之下。對一個有著強健體格、精力旺盛並且過著清潔、理智的生活的人而言,憂慮是不會起任何作用的。憂慮隻會對弱者產生影響--那些死氣沉沉、筋疲力盡的人,尤其是那些品行不端的人,這些人往往被憂慮所占據。擔心生病的人往往會得病。

我們迫切需要的東西是要保持一個足夠健康的身體、健全的智力和高尚的道德,使那些疾病細菌、擔憂細菌和焦慮細菌在我們這兒沒有任何立足之地。我們應該有足夠強的抵抗力,使那些細菌沒有任何機會侵襲我們的頭腦和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