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積極的心勢
用積極的暗示鼓勵自己
用良好的情緒和心情代替不良情緒,將不良情緒徹底逐出精神家園,是克服不良情緒的辦法之一。所以,用完全相反的情感所產生的排斥力對根治憂鬱有良好的效果。盡管很不容易做到這一點,但是對於改變一個人的不良情緒卻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順應潮流,以真正的熱忱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你周圍正在發生的事情上去,會大大緩解不良情緒給你帶來的不良影響,你不要總過度憂慮,擔心自己這樣,擔心自己那樣,要多與人交流,常與人聯係,讓自己快樂起來,調動自己的興趣關注他人、關心他人,以極大的熱忱參與各種有益於你身心發展的活動,或者參與讓你周圍的人愉悅的活動計劃,這樣你才能真正地快樂起來、愉悅起來。
那些精神沮喪、多愁善感之人的顯著特征是怨天尤人。用樂觀的思想、積極的自我暗示鼓勵自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排解這種情緒。
平素裏,最容易產生憂鬱情緒的原因在於人的精神過度緊張或者工作過量導致興奮過度,再或者,因縱酒狂歡導致神經受到過度刺激。憂鬱也就是疲倦萬分的神經細胞發出的喧囂聲,要求補充營養,要求休息或輕鬆一下。許多人由於體力過度透支、不合常規的不良習慣、睡眠不足等緣故,導致苦悶憂鬱,給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影響。
不惜一切代價改變你所處的環境,能夠緩解你沮喪、苦悶的情緒,不管你做什麼,那些令你為難或使你苦惱不如意的事,你都不要去想,竭盡全力地去想那些令你高興、令你愉悅的事。你應當富有愛心,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談論那些使人感到親切、愉快的好人好事,盡力把快樂和歡笑傳給周圍的人,做到這些你就能夠迅速感到精神飽滿,那些憂鬱愁苦的陰影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的一生都會沐浴在歡樂的陽光中。
培養一種忘卻不快之人或不快之事的意圖或細節的習慣,培養一種忘掉對你的不良影響的意圖或想法的習慣,會使你受益匪淺,有意外的收獲。
我們應當把所有讓我們憂傷、痛苦、沮喪的事情從我們記憶的記事板上抹掉,杜絕那些讓人泄氣的可怕情景再次浮現於腦際,每個人都應當將忘掉所有不愉快的、不幸的事情視作一條人生戒律,埋葬那些傷心的、有害的經曆,並將它徹底遺忘,這是處理這些事情的惟一正確方法。
正如你把一個盜賊從你家裏趕出去一樣,你也要把那些不壯誌淩雲的經曆和錯誤從你的記憶中驅逐出去,如果你整天想著它們,隻會使它們的影響越來越大,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可怕。
那些各種各樣可怕的情景,以及各種各樣的邪惡情景,似乎是真實的事情一樣,實際上這些可怕的情景都是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人幻想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要被那些自己主觀臆造出來的可怕事情,弄得煩惱不堪,那樣會損害我們的身體健康。
為了擺脫憂鬱和煩惱,許多人去閱讀一些幽默、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作品,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認識一些人,他們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其中保爾·柯察金的鋼鐵般的意誌、勇敢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他們,使他們不再沮喪,不再憂傷了。這些鼓舞人心的作品對治療憂鬱症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些作品中都含有那些催人奮進的因素,能夠占據人的心靈,讓憂傷沒立足之地。
有一位對憂鬱症很有研究的醫生,建議病人在各種環境中,都盡量保持微笑,無論他們是否願意,都必須強迫自己笑。他對病人說:“微笑,保持微笑,讓微笑時刻掛在你的臉上,然後,不管你的心情怎樣,你都會明白微笑後的感覺。”如果他發現他的病人開始憂鬱時,他就會強迫他們呆在自己的辦公室裏,讓他們微笑,並要求病人至少要讓嘴角保持上翹的姿勢。
讓我們過快樂生活的本領是上帝賜予我們的,我們有權力過快樂的生活,沒有人限製我們。
像疾病一樣有違於我們本性的是痛苦、憂鬱的情緒,我走在街道上,滿眼都是一張張憂鬱、愁眉緊索、愁苦的麵孔,隨處可見一副副憤怒不平的表情,但是我們絕不能認為這些憂傷的表情就會破壞這個充滿快樂的美好世界,這與人類的本性相違背。其實,這是我們內心的一種不和諧,是它掠奪了我們的幸福,阻礙了我們前行的腳步。
學會用開闊的視野來看待人生,學會理性地對待自己,不要根據那些小小的困難猜測你的未來發展狀況,讓你的內心晴朗起來吧!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會不斷發生這樣的情形:當他開始為自己的一生奮鬥的時候,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感到孤立無援的時候,他會想到半途而廢要比持之以恒容易得多,因此他選擇了退縮。但是退縮就難得勝利,所以我們在計劃做一件事時,就應充滿自信,堅定意誌,不要給薄弱的意誌、猶豫不決或萎靡不振留退路。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堅持不懈地工作,即使情況不明朗,麵臨巨大的障礙,也要堅持下去,不要輕易放棄。最難戰勝的敵人便是我們自己。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當保持有勇氣、有信心、樂觀和滿懷憧憬的信念,不要讓有害的不良思想和不良情緒每時每刻占據我們的心靈,破壞我們的快樂生活。但是,那些令人泄氣的想法和懷疑、憂慮、沮喪情緒等等總會在我們遇到不快時、情緒低落或悻悻不滿時出現,像一頭公牛衝進瓷器店一樣,破壞我們的頭腦,破壞我們奮發努力獲得的工作成果,使它們毀於一旦。對此,我們無可奈何,隻能從頭再來。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才能懂得這些毫無用處的、極具破壞性的想法是我們的最大的敵人。
燒掉畫家嘔心瀝血創作出來的作品隻需隨意地加上一筆,燒毀一座古樸的宅院僅僅需要幾分鍾的時間。同樣,我們曆盡艱難困苦精心創作的人生藍圖也會被憂慮、嫉妒、悲傷、沮喪、憎恨等這些極具破壞力的情感瞬時間毀掉。
當你感到失望或沒有前進的動力和信心的時候,你不妨對自己說:“這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然後重新振作起來,運用這種方法,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堅信,你不會在哪一錯誤方向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人的思想觀念也常常體現在自己的生活模式中,當你認為自己一敗塗地的時候,你就可能真的成為一名失敗者。你的信念往往是你為自己樹立的標準,因此你無法擺脫自己的思想情緒,無法擺脫自己的理想信念,如果你不想付出慘重的代價,甚至一生的代價,那麼你就不要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不要從思想深處認為自己無法與他們一樣做任何有價值的事,不要認為自己運氣不佳,沒有其他人那樣的機會。
忘掉你昔日的失敗,麵向新境界時,你的視野會更開闊,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一點東西值得留戀,那麼他必定是個缺乏信心、缺乏勇氣的人。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擁有一顆鑽石般堅韌的心,擁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和一種不留退路、勇往直前的決心,即使他們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東西,失去了一生努力奮鬥得來的物質財富,他們也不是真正的失敗者,他們仍然像失去心愛的東西和物質財富以前那樣鬥誌昂揚,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可以擊倒這種人。擁有了這種寶貴的財富,貧窮將會離他們越來越遠,迎麵走來的必將是美好幸福的生活。
首先在思想上看重自己
在蘇格蘭,一個貧窮的紡織工人,每天都要非常虔誠地做禱告。在他的禱告中有一項內容非常奇怪,他祈求神讓他對自己有一個好的評價。其實,這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難道有這樣的想法不對嗎?如果我們對自己都沒有好的評價,又怎麼期望別人會對我們有好的評價呢?
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的那樣:不尊重自己的人,也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人們發現我們不自重,那麼,他們就會把我們當作騙子,拒絕與我們交往。因為我們一方麵對別人說,他們應該對我們有好感,而另一方麵自己卻對自己沒有好感。事實上,尊重是建立在同一原則基礎上的,無論是對自己的尊重,還是對他人的尊重。
“你可以在所有的時間裏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某一段時間裏欺騙所有的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裏欺騙所有的人。”這是林肯的至理名言。然而,無論何時,我們都無法欺騙自己。因此,要真正產生自尊的感覺,讓自己配得上這種對自己的尊重是惟一的辦法。
我們認為自己有多少價值,就不能期望別人把我們看得比這更重。人們有權利按照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來評價我們。我們一旦步入社會,人們就會從我們的臉上,從我們的眼神中去判斷,我們到底賦予了自己多高的價值。如果他們發現,我們對自己的評價都不高,他們又有什麼理由要給他們自己添麻煩,來煞費苦心地研究我們的自我評價到底是不是偏低呢?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踏入社會的人對自己價值的判斷是最真實、最準確的。
在沃爾夫將軍被任命為駐守加拿大的英軍統帥後,英國首相皮特剛好找到了一個機會領略了一番沃爾夫將軍的自吹自擂。這個年輕的軍官揮舞著佩劍不停地敲著桌麵,在屋子裏手舞足蹈,對自己將要建立的功勳誇誇其談。沃爾夫將軍的不自謙讓皮特產生了厭惡之情,他忍不住對坦普爾勳爵說:“上帝啊,上帝,我竟然把整個國家、整個政府的命運交到了這樣人的手上。”
但是,令這位首相感到意外的是,就是這麼一個喜歡誇耀自己的年輕人竟然會不顧重病纏身,離開病床指揮部隊在亞伯拉罕高地贏得了輝煌的勝利。其實,他的自誇是在預言自己未來所能做出的成就。
“如果一個人能夠意識到自己是什麼樣的的人,”德國哲學家謝林說,“那麼,他很快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讓他在思想上覺得自己重要,那麼不久後,他就會在現實生活中覺得自己重要。”
如果一個人能夠相信自己的能力,那麼,他很快就會擁有巨大的力量,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科蘇特是匈牙利民族解放運動的領袖,他曾經說:“謙遜是一種智慧,這種品質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我們也不應該輕視自立自信的價值,它比其他任何個性因素都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男人氣概。”
“一個人要學會依賴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這就如同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就必須先在土壤裏紮下根一樣。如果擁有了這樣的基礎,那麼知識上的成就也就勢在必得了。”英國曆史學家弗勞德說。
青年人必須與各種各樣的侮辱與不體麵絕緣,培養自己的自尊,使自己超越於一切狹隘卑賤的行為之上。
作為辯護律師,庫蘭在一次法庭辯論時說:“我研讀過我收藏的所有法學著作,從中找不到一個像今天這樣的案例--從來沒有發生過在對方律師反對的情況下,還可以預先確定某項條件的事情。”
“庫蘭先生,我懷疑你的圖書館藏書不夠。”主審法官羅賓遜打斷了他的話。這位法官是因為寫過幾本十分糟糕、粗俗不堪的小冊子才得到現在這個職位的。
“先生,我的確不富有,”年輕的律師直視著法官的眼睛鎮靜地說,“這使我購書的數量受到了限製。我的書雖然不多,但都是精心挑選的,而且是仔細閱讀過的。我並不以貧窮為恥,相反,我覺得那些因為卑躬屈膝,或是用不正當手段而獲得的財富才真正讓人感到羞愧。我閱讀了少數精品著作,而不是寫一些毫無價值的小冊子,然後才進入這一崇高的職業領域的。我或許得不到顯赫的地位,但是,我至少保持了人格上的正直誠實。倘若我放棄正直誠實,而一味地追求地位,那麼,我也許會像眼前的很多例子那樣,得到我所需要的東西,但是,在人們的眼中,我隻會變得更加渺小。”聽了這些話,羅賓遜再也不敢譏諷這位年輕的律師了。
米歇爾·雷諾茲說:“獨立個性的重要特征是依靠自己、相信自己。是它讓所有在曆史上留下聲名的偉大人物們同屬於一個家族,是它幫助那些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勇士奪得了桂冠。”
自尊與自信,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它能夠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能力。正如莎士比亞所說,那些自立者身上煥發出來的榮光,是那些懦弱無能、猶豫不決,凡事有依賴思想的人永遠體會不到的。
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往往並非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的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如“我應該如此這般”、“我應該像某人一樣”等。這種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卑。自卑是人生成功之敵。自古以來,多少人為自卑而深深苦惱,多少人為尋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尋覓。
補償心理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個體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總有一些偏差,需要得到補償。從心理學上看,這種補償,其實就是一種“移位”,即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麵的長處、優勢,趕上或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製。正是這一心理機製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許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動力,成了他們超越自我的“渦輪增壓”,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們的自卑感也愈強,尋求補償的願望也愈大,成就大業的本錢就愈多。
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進的反彈力。由於自卑,人們會清楚甚至過分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這就促使其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礪。而堅強的性格正是獲取成功心理基礎。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義威特·波庫指出,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靈性,憑借這一靈性,人們得以完成許多豐功偉業。這種靈性是潛在於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一股力量,即維持個性,對抗外來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嚴”和“人格”。人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戰勝自我。因此,令人難堪的種種因素往往可以成為發展自己的跳板。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道德取決於能否從自我設置的陷阱裏超越出來,而真正能夠解救我們的,隻有我們自己。即所謂“上帝隻幫助那些能夠自救的人”。
不管你承認與否,自卑者麵對生活缺乏勇氣,不能與強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掙紮。有誰願意成為一個自卑的人呢?大概沒有。所有在實際生活中說自己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認為自卑不是好東西。他們渴望著把“自卑”像一棵腐爛的枯草一樣從內心深處拔出來,扔得遠遠的,從此挺胸抬頭,臉上閃爍著自信的微笑。
自己瞧自己不順眼,自己總覺得自己矮人一頭,這就是自卑。當然這“不順眼”、“矮一頭”都是以別人為參照係的:“我皮膚黑”,是和別人比而顯得“黑”;“我個子矮”,矮是相對於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許多大眼睛的人,才襯托出了“小”。這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實實在在擺在那裏,讓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於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憐自己又恨自己,於是耗費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時間精力,企圖去改變那些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但卻常常成效甚微。
傑克也曾經是個自卑的人。但自從他開始從事心理谘詢這個工作以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了,這一點可以從參加會議時他坐的位置來證實--過去,他總是坐在旮旯裏,即便對某些問題有看法也不輕易發言;而現在他更經常的是坐在前麵,即使對會議主持人也敢發表不同看法。這種變化,當然是得益於心理谘詢,在為別人排解心理困擾的同時,傑克獲得了觀察、了解、認識人的許多新角度和方法,從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圍的人。
有個小女孩的事情有點好笑,但它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自卑是自找的。
有個女孩兒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個小眼兒非常自卑,於是便去找心理醫生谘詢。醫生問她眼兒有多大,別人能看出來嗎?她說,她梳著長發,把耳朵蓋上了,眼兒也隻是個小眼兒,能穿過耳環,不過不在戴耳環的位置上。
醫生又問她:“有什麼要緊嗎?”
“哦,我比別人少了塊肉呀,我為此特別苦惱和自卑!”
現實生活中像她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這種人訴說他們因為某種缺陷或短處而特別自卑。把這些缺陷或短處集中起來,幾乎無所不包:什麼胖啦、矮啦、皮膚黑啦、汗毛重啦,什麼嘴巴大、眼睛小、頭發黃、胳膊細啦,什麼臉上長了青春痘,統統都是自卑的理由。
一個自信的男人,會使女人獲得安全感;一個自信的女人,會使男人感到溫暖、安詳。
自卑的人並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為他們缺乏內心安全感。他們總是特別“善於”發現自己的缺陷、短處和生活中不利於自己的方麵,然後把它們放到放大鏡下去看,結果是嚇壞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麼能去和別人比,和別人競爭呢?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敗所打擊(僅僅是“可能”),他們躲避競爭、回避交往,結果是越來越多地失去了發展的機會。不斷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證明:瞧,你就是不行!惡性循環就是這樣形成的。
隻有打破自卑的惡性循環才能逐漸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點決心、有點勇氣,還要講究點科學--要求一個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對他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隻能增加他的焦慮。
“打破”是一個從認知到行為的過程。沒有認知上的改變,很難有行為上的突破;沒有行為上的突破,就不會產生新的體驗。
不要給自己貼滿無能標簽
很多人不是首先因為別人看不起自己而垂頭喪氣,而是因為自己總是愛貶低自己,所以變得無精打采、毫無鬥誌。這些人隻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和毛病。如果你認為自己滿身缺點和毛病;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笨拙的人,是一個總是麵臨不幸的人;如果你承認你絕不能取得其他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那麼,你隻會因為自我貶低而失敗。
如果你總是顯出一副狡黠的神色,就好像你撿了他人丟失的東西一樣,那麼,你將會被人們視作小人。的確,其他人對我們的評價與我們自身的狀況、成就有很大的關係,而我們不可能擺脫這種關係。
有這樣一位公司負責人,他身為董事長卻總是躡手躡腳地走進董事會議室,就好像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就好像他完全不勝任董事長的職位。作為董事長的他竟然還感到奇怪,自己為什麼隻是董事會中一個無足輕重的人,自己為什麼在董事會其他成員中威信這麼低,自己為什麼很少受人尊重。
他沒有意識到他應該好好反思一段時間。如果他給自己全身都貼滿無能的標簽,如果他像一個無足輕重的人那樣立身、行事、處世,如果他給人的印象是他並不了解自己、相信自己,那他怎麼能希望其他人好好地對待他呢?
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認識,如果我們對自己有更大的信心,那麼,我們將取得更豐碩的成果。隻要我們能更好地了解我們身上的潛力和高貴的一麵,那麼,我們將會對自己充滿更大的信心。我們都受製於這一古老的教義,即認為人類本質上是墮落的。但實際上,上帝創造的人類一點也不卑劣、一點也不墮落。我們身上卑劣和不好的一麵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上帝創造的人類是完美無缺的。我們麵臨的問題便是,我們許多人隻是上帝所造的人類的一種滑稽的仿製品。由於我們總是往壞的方麵、差的方麵想,因此,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渺小、無能和卑劣。如果我們想達到高貴傑出的境界,那我們應該向上看,應該多想想我們好的、崇高的一麵。
古代神學最不幸的一方麵便是認為,人類在不斷地墮落,不斷地從最初高級的地位墮落。而事實卻是人類一直在進步、一直在發展,但是,人類的進步受到這種自貶觀點的嚴重束縛。
要知道,上帝創造的人類絕對不會墮落,使人類走向墮落的僅僅是人類看待自我的低劣方式,僅僅是人類錯誤的自我貶損的思想本身。
古老的神學總是教導我們要自我貶低。在這種神學中,有一種卑躬屈膝、乞求寬恕的意味。而在《聖經》中,則絲毫也沒有要人類在他的造物主麵前像一個鬼鬼崇崇的人或一個奴隸一樣卑躬屈膝的意思。上帝創造人類並非要人卑躬屈膝,而是要他展現崇高的一麵和神聖的一麵。上帝之所以要人類直立,就是要他挺直脊梁,正視他麵前的任何事物,甚至包括造物主--上帝在內,因為人是按照上帝的模樣被創造出來。
如果人類本身就是一個貴族群體,如果他的血管裏流著貴族的血液,如果他繼承了上帝的崇高道德品質,那麼,他就應該用莊嚴和肯定的口吻勇敢地、充滿英雄氣慨地宣布他與生俱來就應該享有的權利。
我們麵臨的問題是,我們並沒有充分保持那些優秀品質,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並不是很高。如果我們反過來想的話,我們自然會有更好的表現,我們將在言行舉止中處處表現出崇高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