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場麵描寫範文閱讀三(1 / 3)

第二章 場麵描寫範文閱讀三

15.長安行——考古遊記之一

鄭振鐸

住的地方,恰好在開陝西省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碰到了不少位在各個生產戰線上的先進工作者的代表們,個個紅光滿麵,喜氣洋洋,看得出是蘊蓄著無限的信心與決心,蘊蓄著無窮的克服任何困難的力量。社會主義的工業建設是一日千裏地在進展著,眼看見的將是一個嶄新的大西安城,一個空前的宏大的工業城市。灰色的破落的西安,將一去不複返。我想,明年今天再來時,將很難認識現在的街道了。許多久住在這個古城裏的朋友們和我一同出城一趟,便說:“變得多了,已經連道路也認不出來了。前幾個月來時,哪裏有那麼多的建築物!新房子叫人連方向也辨不清了。”的確,這最年輕的工業城市,就建築在一座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城市的基礎上。

說起長安,誰不聯想到秦皇、漢武來,誰不聯想起漢唐盛世來,誰不聯想到司馬相如和司馬遷就在這裏寫出他們的不朽的大作品來,誰不聯想到李白、杜甫、王維、韓愈、白居易、杜牧來,他們的許多偉大的詩篇就是在這裏吟成的。站在少陵原上的杜公祠遠眺樊川,一水如帶,繞著以濃綠淺綠的麥苗和紅萍霞的正大放著的杏花,組成絕大的一幅錦繡的高高低低的大原野,那裏就是韋曲、杜曲的所在,也就是一個大學的新址的所在。杜甫的家宅還有痕跡可找到麼?每一寸土,每一個清池的遺跡,都可以有它們詩般的美麗的故事給人傳誦。相隔不太遠的地方,就是藍田縣,就是輞川,也就是有名的詩人兼畫家的王維所留戀久住的地方,就是有名的《路川圖》,和裴迪聯吟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地方。從少陵原再過去,就是興教寺的所在了。那是三藏法師玄奘的埋骨之地,一座高塔建築在他的墓地上,旁有二塔,較小,那是他的大弟子圓測和窺基的墓塔;關於窺基曾流傳過很美麗而淒惻的一段故事。這個地方的風景很好,遠望終南山白雲封繞,唐代的詩人們曾經產生出許多詩的想象來。

站在長安城的中心——一鍾樓的最高層上,向北看是大家累累的高原。劉邦、呂雉的墳,以及他們的子孫的墳都在那裏,曉霧初消的時候,構成了一幅像烽火台密布似的滄荒的奇景。向南向東望,是煙囪林立,撲撲突突地盡往天空上吐煙,仿佛蘊蓄著無限的熱與力;就在那兒,十分重要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相當完整地被保存著。再向東望,隱隱約約地可指出驪山的影子來,秦始皇帝就埋身其下,華清池依舊是最好的溫泉之一。七月七夕,唐明皇和楊貴妃站在那裏私誓“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長生殿也就在那裏。向南望,雙塔屹立,尖細若春筍的是小雁塔,壯崛而穩坐在那裏似的是大雁塔。終南山在依稀仿佛之間。新建築的密密層層地一幢幢的高樓大廈,密布在那裏。向西望,那就是周文王、武王的奠立帝國的根據地豐京和鎬京遺址所在地。靈台和靈囿的殘跡還可尋找呢。讀著《詩經》,讀著《孟子》,不禁神往於這些古老的地方了。就在這些最古老的地方,新的建築物和工廠,紛紛地被布置在豐水的兩岸。還可望到漢代的昆明池,大的石雕的牛郎、織女像還站在那裏,隔著水遙遙相望呢。——當地稱為石公、石婆,並各有廟。

沒有一個城市比之今天的西安,更為顯著地揉合著“古”與“今”的了。在沒有一寸土沒有曆史的古老文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新的社會主義工業和新的社會主義文化。新的長安城,毫無疑問地,將比漢唐盛世的長安城,更加擴大,更加繁華。點綴在這個新的工業大城市裏的是處處都可遇到的赫赫有名的名勝古跡和古墓葬、古文化遺址。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起,中國曆史的整整大半部,是在這個大都城裏演出的。它就是曆史的本身。就是曆史的具體例證。這些,將永遠不會埋滅。社會主義社會裏的人民都知道將怎樣保護自己的光榮的古老的文化和其遺存物。在林林總總的大工廠附近,在大的研究機構和學校的左右,有一處兩處甚至許多處的古跡名勝或古墓葬或古代文化遺址,將相得益彰,而絕對不會顯得有什麼“不調和”。他們在休假日,將成群結隊地去參觀半坡村的仰韶遺址,那是四千多年以前的原始社會人民的居住區域。他們看到那些圓形的、方形的住宅,葬小孩子的甕棺。他們看到那個時代的藝術家們,怎樣在紅色陶器的上麵,畫出活潑潑兩條魚在張開大嘴追逐著,畫出幾隻鹿在飛奔著,畫出一個圓圓的大臉,卻在雙耳之旁加畫了兩條小魚,仿佛要鑽進人的耳朵裏去。他們看到那時候人民所用的釣魚鉤、漁叉、漁網墜。他們會想象得到:在那個時候,半坡這地方是多水的、多魚的——那時候的人從事農業生產,但似以捕魚為副業。他們看到骨製的魚鉤,已經發明了“倒鉤”,會驚詫於那時的人民的智慧的高超的。他們將遠足旅行到漢武帝的茂陵去。在那裏,會看見圍繞著那個大土台,有多少赫赫的名臣、名將的墓。霍去病、衛青、霍光都埋葬在那裏,還有李夫人的墓也緊挨著。在那裏,還可以撿拾得到漢磚、漢瓦的殘片。霍去病墓的石刻,正確地明白地代表了漢武帝那個偉大時代的偉大的藝術創作。現存著十一個石刻,除了兩個魚的雕刻——似是建築的附屬物——還在墓頂上外,其他九個石刻都已經蓋了遊廊,好好地保護起來。誰看了臥牛和臥馬,特別是那一匹後腿臥地而前蹄掙紮著將起立的馬,能不為其“力”與“威”震懾住呢!那塊“熊抱子”的石頭,雖隻是線刻,而不曾透雕,但也能把子母熊的感情表達出來。那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雕刻家們的作品,是和希臘、羅馬的雕刻不同的,是別具一種民族風格、是世界上最高超的藝術品之一部分。誰能為這些石刻寫幾部大書出來呢?有機會站在那裏,帶著崇高的欣賞之心,默默地端詳著它們的人們,是幸福的!他們還將到華清池去,過個十分愉快的休沐日。他們還將到唐高宗的乾陵去,欣賞盛唐時代的石刻,一整列的石人、石馬,一對鴕鳥、一對飛馬,還有拱手而立的許多酋長,番王的石像(可惜都缺了頭),都值得看了又看,看個心滿意足。長安城的內外,是有那麼多的名勝古跡,足資流連,足以考古,足以證史的地方啊。一時是訴說不盡的。韋曲、杜曲、王曲以及曲江池、樊川等古人遊兵之地,今天隻要稍加疏浚,也就可以成為十分漂亮的人民公園。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看到那個宏偉而美麗的大公園在長安城南出現的。“古”與“今”,古老的文化和社會主義的工業建設,結合得如此的巧妙,如此的吻合無間,正足以表現我們中國是一個很古老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很年輕的國家。不僅西安市是如此,全國範圍內的許多城市也都是同樣地把“古”與“今”結合起來的,而西安市是一個特別突出的、值得特別提起的一個典型的好例子。

1957年1月

16.春風滿洛城——考古遊記之二

鄭振鐸

去年3月26日午夜,我從西安到了洛陽。這個城市也是很古老的,又是很年輕的。工廠林立在桃紅柳綠的春天的田野裏,還有更多的工廠在動土、在建築。但古老的埋藏在地下的都市也都陸續地被翻掘出來。從周代的王城、漢代的東都,直到詩人白居易、曆史學家司馬光他們的遺跡,全都值得我們的向往和注意。這個古城的東郊,是白馬寺的所在地,那是相傳為漢明帝時代,白馬馱經,從印度把佛教經典初次輸入中國時建立起來的第一個佛教寺院。今天,山門的兩座穹形門洞,其上嵌著不少塊漢代的石刻(是取當地出土的漢代石刻而加以利用的,據說明朝人所為),其四圍牆角,也多半使用漢磚、漢石砌成。可以說是世界上十分闊綽的一個寺院了。寺內古鬆蒼翠,至少已有三五百年的壽命。大殿裏的幾尊古佛、菩薩的塑像,古雅美麗,當是元代或明初之物,甚至可能是遼、金的遺製。再往東走,乃是李密城,即金村遺址所在地,在那裏曾出士了七十多塊古空心墓磚,五十年前曾經震撼了一世耳目。那撲撲地向天驚飛的鴻雁,那且嗅且搜索地、威猛而穩慎地前進捕捉什麼的獵狗,那執杖前行的老人,那手執竹簡而趨的學者,那相遇而揖的兩個行人,都將二千多年前的藝術家的現實主義的表現力,活潑潑地重現於我們的眼前。這全部墓磚,現在陳列於加拿大的博物院裏,但我們是永遠地不會忘記它們的。還有好些絕精絕美的戰國時代的金銀鑲嵌(即金銀錯)的銅器,特別是那麵人獸相搏的古銅鏡,成為世界上任何博物院的驕傲。可惜,包括那麵古鏡在內,絕大多數都不在國內。

除了帝國主義者們長久地在洛陽掠奪出土古物之外,解放後的幾年之內,才開始做著科學的考古發掘工作。這是一個“無牛眠之地”的幾千年的古墓葬、古遺址的累積地。單是1953年到1955年,就發現了六千多座墓藏,其中有一千七百三十八座已經加以發掘。古遺址也已發現了兩處。所得的古文物,從仰韶時期的彩陶、龍山時期的黑陶,到漢代的大量遺物,成為臨時博物館,周公廟裏的輝煌的陳列品吸引了許多遊人的注意與讚歎。

我走在大道上,春風吹拂著,太陽曬得很暖和,就看見工人們在使用洛陽鏟鑽探古墓。就在那大道上,發現了一個漢代的磚墓和一個較小的土墓,我都跳下去考察一番。在農民們打井挖渠的時候,也出現了不少古墓。在新開辟的金礦公路上,有一個大漢墓,中有壁畫,還保存得不壞。我也去看過。在新鮮的春天的氣息裏,嗅得到古代的泥土的香味,但隨地有古墓的事實卻引起了從事建設工作的擔心。有一個幹部宿舍,把兩個床陷落到地下的古洞去了,幸未傷人。新建的水塔,傾斜得很厲害。壓路機掉落到七米多深的大墓裏去。有此種種經驗教訓,建設部門才知道非清理好地下的古墓葬,便不能在地上進行建設,因之,也便加強了和考古部門、文化部門的合作,因此,便處處出現了洛陽鏟的鑽探隊。這是完全必要的。不清理好地下的,便不能建設好地上的。這道理已經是建設部門所“家喻戶曉”的了。但有不相信這道理,一意孤行魯莽從事的,沒有不出亂子。最深刻的教訓,就是那些地方工業係統的打包廠、磚瓦廠、紡紗廠等等。

在周公廟看到的好東西多極了,也精彩極了,往往是前所未見的。像一麵出土於唐墓的嵌螺鋼的平托鏡,那鏡背上的圖畫,精麗工致的程度,令人心動魄蕩。可以說是一幅《夜宴圖》。月在天空,樹上有鳳凰,有鸚鵡,樹下有池,池上有一對鴛鴦,相逐而行。還有兩位老者,席地而坐,一彈阮鹹,一持杯欲飲,一雙鬟侍立於後。這麵古鏡遠比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同類的唐代物為精美。

28日,到龍門去。這是值得在那裏停留十月八月,或一年兩年的時光,應該寫出幾本乃至幾十本的專書來的一個偉大的古代藝術寶庫。這裏隻能簡單地說一下。龍門的佛像多被帝國主義者們盜去,但存在於各洞裏的大小佛像,仍有二萬尊以上。西山區以潛溪洞、新洞、賓陽三洞、雙窯南北洞、萬佛洞、老龍洞、蓮花洞、破窟、奉先寺、藥方洞及古陽洞為最著。賓陽洞被剜橋下去,盜運出國的兩方著名的浮雕,即北魏時代的皇帝禮佛圖和皇後禮佛閣,斧鑿的遺痕猶在,令人見之,悲憤不已!那些保存下來的石雕刻,表現了從北魏到唐代的各時期的雕刻家們最精心雕琢出來的偉大的精美的藝術品,成為中國美術史上最輝煌的若幹篇頁。我站在若幹大佛像、小佛像的前麵,細細地欣賞著,隻感到時間太短促了。有人在搭木架,以石膏傳摹若幹代表作下來。但願有一個時候,在北京和其他地方也能看到這些最好的中國雕刻的石膏複製的代表作品。

經過一鷹橫跨於伊水上的草橋(這草橋到了水大時就被衝斷,東西山的交通也就中斷了),到了東山區。以擂鼓台、四方千佛洞為最著。十多尊的羅漢像,神情活潑極了,在國內許多泥塑木雕的羅漢像裏,這裏所有的,是最古老的,也是最莊嚴美妙的。東山區的石洞,中多空無所有,破壞最甚。有幾個石灰窯,在萬佛溝裏燒石灰。幸及早予以製止,免於全毀。

東山的高處是香山寺,現已改為某幹部療養院。徒然破壞了這個重要的名勝古跡,而絕對解決不了療養院的房屋問題。且山高招風,交通時斷,實也不適宜於做療養地。在山上走了一段路,到了詩人白居易的墓地,墓頂還有紙錢在飄揚。清明才過,白氏子孫住在山下者,剛來上過墳(聽說他們年年都上山上墳)。黃澄澄的將落的夕陽,照在黃澄澄的墓土上,站在那裏,不禁湧起了一縷淒楚的情思。

29日,去訪問東漢時代的太學遺址。這座太學,在其最盛時代,曾經有六萬多學生在那裏上學。到今天為止,恐怕世界上還沒有比它規模更宏偉的一座大學。但這遺址,知道的人卻不多。我們渡洛河,過棗園,沿途打聽,將近二小時,才到達朱圪瘩村。一路上時見地麵有煙霧似的塵氣上升,飛掃而過。有人說,這就是莊子所謂“野馬也,塵埃也”的“野馬”。一位李老者引導我們到遺址去。顯著地可看出是一大片較高的地麵,許多農民正在辛勤地打井。我問他們:“有發現石經的碎片麼?”他們說:“近半年來已打不出了。”他們人人都知道《石經》,發現有一二個字的碎塊就可以賣錢。過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農閑的時候就去挖地尋“經”。民國十八年(1929)時,存黃氏墓地上出土過晉鹹寧四年(278)的《皇帝重臨辟雍碑》。李老者領我們到這塊地上去看。他說,還有《石經》的碑座散在各村呢。我們在朱圪瘩村見到一座,在大郊村見到三座。這些碑座底寬二尺三寸四,長三尺六寸,厚一尺九分。有中縫,深三寸,寬五寸又二分之一。此當是漢三體《石經》的碑座,應予以保護保管。《辟雍碑》也在大郊村,側臥於地。我找了村長來,要他好好地保護這座碑,並建築一座草屋於碑上。

下午,到倒塌掉的磚瓦廠去查勘。在這個磚瓦廠的範圍裏,周、漢、宋墓密布,一受大批的磚瓦的巨大重量的壓力,即紛紛下陷,以致停工不用。大洞深陷的大周墓和弄塌的窯穴,互相交錯著。見之觸目驚心。這是“古”與“今”同受其禍的盲目地動土的活生生的大榜樣。

入邙山,登其峰,見處處白紙亂飛,皆是清明時節,子孫們來上墳的餘跡,墳上套墳,不知有幾許曆代的名人傑士、美女才子,埋身於此。有大塚隆起於遠處,有如一個大平台,乃是一座漢帝的陵墓。邙山西起潼關,東到鄭州,南北闊達四十裏,直到黃河邊上。山上均是大大小小的古今墓葬。北邙山在洛陽之北,乃是百年來有名的出土陶俑和其他古器物的所在地,大部分精美的古代藝術品都已出國。發掘之慘,曠古未聞。解放後,此風才泯絕。

洛陽市的建設規劃,即如何在這個古老的城市裏進行新的大規模的建設,不破壞或少破壞古墓葬和古代遺址,並如何好好地保護它們,使在嶄新的林立的工廠當中,保存著特出的非保存不可的古墓葬和古代遺址的問題,正在研究討論中。正像西安市一樣,“新”和“老”、“古”和“今”,在洛陽市也一定會結合得十分好的。

龍門石窟,必須堅決地大力地加以保護。有三個大問題,必須盡快地予以解決。1.龍門煤廠,在西山區石窟附近開采,必須立即製止。絕對地要防護龍門石窟的安全和完整。這事,市委會已經注意到,並籌劃到了。2.龍門石窟的洞前大車路,要予以改道。否則,各洞裏常會有人在內住憩,很難防止其破壞或汙損。這條改道的大車路,也已在計劃中。河水常常要漫漲到這條大車路和下層的石洞裏去,為害甚大,應該乘此修路的時機,於河邊加築石壩。3.各洞窟之間,應該開鑿道路互相通連。山上並要建築石牆,以堵住山洪、雨水的流下;奉先寺尤需急速修整,以防大佛像的繼續風裂。這些,都需要有關部門共同加緊進行的。東西山區僅靠草橋交通,也是很不方便的。已毀了的橋梁,應該早日修複。

1957年2月

17.從清華園到宣化

鄭振鐸

別後,坐載重汽車向清華園車站出發。沿途道路太壞,顛簸得心跳身痛。因為坐得高,綠榆樹枝,時時撲麵打來,一不小心,不低頭,便會被打得痛極。8時12分,上平綏車,向西走,“漸人佳境”。左邊是平原,麥田花畦,色彩方整若圖案。右邊,大山峙立,峰尖巉巉若齒,色極青翠。白雲環繞半山,益增幻趣。絕似大幅工筆的青綠山水圖。天陰,欲雨未雨。道旁大石巨崖棋布羅立,而小樹散綴於岩間,益顯其細弱可憐。沿途馬纓花樹最多,樹尖即在車窗之下,綠衣紅飾,楚楚有致。9時半,到南口。車停得很久。下去買了一筐桃子,總有一百多個,價僅二角。味極甜美。果販們搶著叫賣,以脫手賣出為幸,據說獲利極少。過南口,車即上山。溪水清冽,錚淙有聲。過了幾個山洞,山勢險峻甚。在青龍橋站停了一會。又過山洞,經八達嶺下,即入大平原。儼然換一天地。山勢平衍若土阜,綠得可愛。長城如在車下。回顧八達嶺一帶,則山皆壁立,崚削不可攀援。長城婉蜒臥於山頂,雉堞相望。山下則堡壘形的烽火台連綿不斷。昔日的國防,是這樣的設備得周密,今已一無所用了。長城一線已不能阻限敵人們鐵騎的蹂躪了!

11時45分到康莊。這是一個很大的車站,待運的貨物堆積得極多。有許多山羊,裝在牲畜車上,當是從西邊運來的。12時25分,過懷來,山勢又險峻起來。山色黃綠相間,斑斕若虎皮紋,白雲若斷若連的懶散地擁抱於山腰。太陽光從雲隙中射下,一縷一縷的,映照山上,益顯得彩色的幻變不居。

下午1時餘,到土木堡。此地即明英宗被也先所俘處,侍臣及兵士們死難者極多。聞有大墓一,今已不知所在。有顯忠祠一,祀死難諸臣的,今尚在堡內。我們下車,預備在此處停留數小時。堡離車站數裏;在田壟間走著。進沛津門,即入堡。房屋構造,道路情形,已和“關內”不同。大街極窄小,滿是泥濘,不堪下足,除小毛驢外,似無其他代步物。街下有“歲進士”和“選元”的匾額,初不知所指,後讀題字,始知前者為“歲貢生”,後者為“選拔貢生”。商店很少,有所謂“孟嚐君子之店”者,即為旅館。門上又懸“好大豆腐”的招記,後又數見此招記。似居民食物主要品即為豆腐。到顯忠祠,房屋破敗不堪,明碑也鮮存者。此祠立於景泰間,至萬曆時焚於火,清初又毀於兵。康熙五十六年(1717)雷有乾等重建之。嘉慶間又加重修。祠後,辟屋銅文昌帝君,壁上畫天聾、地啞像,喬模作態,幽默可喜。3時半,回到車站,4時又上車西去。6時20分到下花園車站。這個地方,遼代的遺跡頗多,惜未及下車。雞鳴山遠峙於左,洋河濁浪滔滔,車即沿河而走。右有一峰孤聳,若廢壘,四無依傍,拔地數十丈,色若焦煤,是一奇景。一路上都是稻田,大有江南的風光。6時55分到辛莊子,溯河而上,洋河之水,勢極湍急,奔流而下,潺潺之聲滿耳。堤岸皆方石所築,極齊整,間亦有已被衝刷壞了的。對山一帶,自山腰以下,皆是黃色,風力吹積之痕跡,宛然可見。漠外的沙磧,第一次睹得一斑。山色本來是綠的;為了黃沙的烘托,覺得幽暗,更顯出暗綠。柳樹極多,極目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