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克服依賴心理的策略

依賴心理是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擁有依賴心理的人生活中處處依賴他人,經常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指導,不夠自立、自信、自主。人在天地間行走應該是獨立的,作為一名中學生,跨進青春之門,進入青春期,頭腦中應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這種獨立意識外在的表現首先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克服對他人的依賴。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你們自幼就是在6:1的重重關懷之下成長的。也許你就是其中之一。在家裏,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你為寶貝,自己生活的一切均由父母包攬,生活中從沒有為自己的事情考慮過,全部聽從父母的安排,這樣就養成了你的依賴心理。抑或者,從小你就比較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如知識貧乏、能力不強、笨嘴拙舌等等;於是,你遇事往往猶豫不決,缺乏自信,總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指導,很難單獨進行自己的計劃或做自己的事。久而久之,也容易養成依賴心理。

依賴心理——人生第二斷乳期的普遍心理

其實,依賴心理在中學生當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之一。曾有報道說,一個孩子麵對沒有剝殼的雞蛋竟不知如何下口,因為平時都是父母剝好殼送到嘴邊的。這樣的說法也許有點誇張,但也從某些方麵反應了當代社會中一些人尤其是未成年人依賴性比較強這個事實。

對於你們來講,跨入青春之門,就意味著進入了心理斷乳期。在這一時期,隨著身心的發展,你一方麵比以前擁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另一方麵卻擔負起比以前更多的責任。然而,由於從小受到父母的過度溺愛和嬌縱慣養,使得自己不懂生活的艱難。所以麵對這些責任,你感到膽怯,因為你已經養成了做事靠父母的依賴心理,缺乏獨立生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或者你由於自卑,在日常交往中,不自覺地就總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願地受他人的支配,這也是嚴重的依賴心理。總之,這些特征概括來講就是在心理成長上不夠自立、自信、自主。

李麗芳是重慶某中學的一名學生,中考過後,她對自己的估分感覺還不錯,估計上市裏她心目中的那所重點高中是沒有問題的。然而在興奮之後,她又泛起了淡淡的焦慮。她家離市區比較遠,如果到那裏上學的話,肯定就要住校了。那麼她發愁的問題就是,要離開家人,離開媽媽了,自己的生活該怎麼辦呢?因為從小到大,她除了在學校認真學習,學業成績很好外,什麼都不會做。不會洗衣服,不會照顧自己,從來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甚至連要穿什麼衣服她也經常向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喊:“媽媽,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媽媽,穿哪條褲子?”“穿哪雙鞋?”。馬上就要單飛了,李麗芳隱隱感到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的擔憂和恐懼。

像李麗芳的這種情況,青少年朋友們的生活中肯定也不少遇到。這一方麵是由於教育體製的原因。許多莘莘學子,在寒窗苦讀十來年中,都沉浸在學習分數的拚殺上,往往忽略了自立自理能力的培養。所以,麵對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李麗芳出現的恐懼依賴心理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心理專家分析,中學生的依賴心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凡事沒有主見,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難以獨立,處事優柔寡斷,遇事總希望父母或師長為自己作個決定,想個辦法;

第二,總喜歡和那些獨立性強的同學交朋友。因為自己希望能在他們那裏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在學習上,喜歡讓老師給予細心指導,時時給自己提出些要求;否則,自己就會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家裏,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安排,甚至連自己的穿戴也沒有自己的主張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