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克服自私心理的辦法
自私是社會中普遍的病狀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的意思;“私”是指自身的利益;“自私”就是隻顧自身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和社會的利益,這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一般有自私心理的人主要表現在不講理,把自己的東西看得最重要,不管別人的利益是否受到損害。
一般情況,自私的青少年朋友嫉妒心很強,心中隻有自己根本容納不下別人。黑格爾曾說“嫉妒是平庸的情調,是對卓越才能產生的反感”。如果誰的能力比你強並取得了好成績,甚至容貌、身材等超過你,你就會感到不舒服,就會想辦法誣陷或為難比他強的人。這種不良的心理現象害人又害己,嚴重地影響了你的身心健康。當周圍人的本事比自己強時,或取得了好成績時,你都會感到難受而老想方設法詆毀、誣陷、為難比你強的。
自私心理,損人利己
自私的人會斤斤計較個人的勝敗得失,整天處於小算計之中。如此一來,就難以把目光投向遠大的人生目標,自然也就難成大氣。也就是說自私會消磨意誌,使其不會有大的作為。
自私會損害同學之間的人際關係。一個過於自私的你是不會樂於幫助別人的,因此你也往往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得不到關心和愛護,相反,很多同學和朋友可能因為你過於自私而疏遠你、蔑視你、敵視你。這樣,自己就會覺得孤立無援,就會喪失對學習、對生活的樂趣。自私的你即使對父母也是自私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成家後,仍然缺乏對父母的孝心,仍然算計父母的為數不算少。
韓女士感冒發燒好幾天了,全身一點力氣也沒有,女兒不僅沒關心問候她,每天還像往常一樣等著她做飯、泡咖啡、衝牛奶,而且不管費事不費事,仍點著要做她平時愛吃的飯菜。她想責怪女兒不懂事,但一想到女兒每天學習那麼緊張,嘴邊的話就沒說出來。但讓她沒想到的是,星期天女兒突然來了興致,要去郊遊,還生拉硬扯著要母親陪她一塊去。韓女士此時頭暈無力,對女兒說:“娟子,媽實在去不了,媽媽下地走幾圈都沒力氣,要不你自個去吧。”誰知女兒一跺腳,任性地說:“媽!你平時不總說是為我活著嘛!我就要你去!叫我一個人去遊東湖,想照張相還得求別人,一點兒意思也沒有!”
韓女士說:“娟子,媽真的去不了。”
“去不了也得去!”女兒蠻橫地說。
母親拗不過女兒,隻得陪女兒一起去十幾公裏外的東湖,結果回來就住進了醫院。
自私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應。青少年朋友大多數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傾向。有人說自私是人的本性,與心理不健康沒有關係,多是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觀念的影響。其實,有自私心理的青少年朋友主要是因為當周圍人的能力比自己強時或是取得了好成績,你內心會感到很難受,就會想方設法誣陷、詆毀、為難比他強的人。這些多是因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得當和社會的消極所影響,導致有些青少年朋友一直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統一結合起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在你的行為表現上都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的表現。
你們自私心理的原因:
1嫉妒別人。一般自私的你嫉妒心很強,對別人的不滿心理很是發咋,想著別人這樣了,為什麼我就不能這樣。這就嚴重影響了你的心理健康了。
2家庭環境的影響。現在的獨生子女幾乎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自私的問題。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子女,於是集母愛於一身,甚至壟斷了父母的整個身心。家裏有什麼好吃的東西都先盡你一個人享用,有什麼要求家長就盡量滿足,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使他養成了自私的毛病。加之沒有兄弟姐妹,缺乏合作、分享、謙讓、奉獻等集體生活的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