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5)(1 / 3)

探子當然不會看花眼,齊景公也沒有那麼勇敢。這一切,全是齊國人安排好的,就是為了娛樂一下衛靈公,讓他見識一下齊景公那種“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氣概。根據所掌握的情報,他們知道,晉軍不但三月到不了河內,而且很有可能永遠趕不上這場戰爭。

因為晉國內部出亂子了。

《左傳》記載,趙鞅聽說齊衛聯軍入侵,大為震怒,將趙午召到晉陽囚禁起來,並且派人對他的家臣說:“這是我與趙午的私人恩怨,不會遷怒於邯鄲,你們自己作主,另立新主吧!”然後將趙午處死。趙午的兒子趙稷、家臣涉賓在邯鄲舉起反旗,宣布脫離趙鞅的領導。在這種情況下,晉國哪裏還顧得上應付齊、衛二國對河內的襲擾?

同年六月,趙鞅派上軍司馬籍秦圍攻邯鄲。趙午是趙氏小宗,趙鞅殺趙午,圍邯鄲,乃是家族內部事務,本來與外人無關。但問題是,趙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又與士鞅素來相好。士鞅死後,士吉射成為範氏宗主,荀寅還與士吉射結成了親家,他們對趙鞅這種做法很不滿意,暗中商量要對付趙鞅。

趙鞅的家臣董安於獲知消息,建議趙鞅早作準備,先發製人。趙鞅不同意,說:“晉國的法律,先為亂者死罪,被迫還擊者可免。”董安於說:“您這樣優柔寡斷,隻會害了自己的百姓,那還不如讓我一個人擔任統帥。到時追究起責任來,就說是我的主意,讓我頂罪吧!”趙鞅還是不同意。

同年七月,士吉射和荀寅果然發難,圍攻趙鞅在新田的府邸。趙鞅倉皇出逃晉陽,閉城自守。士吉射和荀寅以晉定公的名義討伐趙鞅,宣布其為叛賊。

當時晉國的情況很複雜,堪稱亂成一鍋粥——

範氏家族:士吉射成為族長之後,冷落了弟弟士皋夷,士皋夷心懷不滿,“欲為亂於範氏”。

智氏家族:荀躒現在是晉國的中軍元帥,特別寵信大夫梁嬰父,兩人基情四射。荀躒甚至想讓梁嬰父成為卿,而卿的數量是有限的,隻有六位,而且長期為六家把持。這就意味著荀躒必須除去其中一位,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韓氏家族:韓不信與荀寅曆來尿不到一壺。

魏氏家族:現在的族長是魏舒的孫子魏曼多,與士吉射勢同水火。

中行氏家族:荀寅與士吉射狼狽為奸,不滿荀躒的領導。

趙鞅出逃後,荀躒召集韓不信、魏曼多、士皋夷、梁嬰父商量,密謀準備驅逐荀寅,以梁嬰父取之;驅逐士吉射,以士皋夷取代。簡而言之,三大家族要對範氏和中行氏動手了。

動手得有理由。荀躒對晉定公說:“先君有命,大臣為亂者死罪。現在範氏、中行氏和趙氏作亂,而隻討伐趙氏,這是不公平的,請您下令驅逐士吉射和荀寅。”晉定公打了個哈欠,懶洋洋地說了個“好”字,心裏想:你們愛鬥就去鬥吧,關寡人何事?

同年十一月,荀躒、韓不信、魏曼多以晉定公的名義討伐荀寅和士吉射。後者奮起反抗,將矛頭直接對準晉定公。

當年齊國欒、高之亂,高強逃奔魯國,後來又逃到晉國,投靠於範氏門下,已有三十餘年。高強對士吉射說:“古話說,三次摔斷骨頭的人,可以為良醫。當年我就是因為將矛頭對準齊侯,結果被趕出了齊國,因此深有體會,知道天下之事,唯討伐國君絕對不能做,因為那樣特別容易激起公憤。智、韓、魏三家表麵上團結,實際上各懷鬼胎,隻要您和中行氏齊心協力,不難打敗他們。等到打敗了他們,國君還不是聽您的?”

士吉射不聽,在他看來,先將晉定公抓在自己手裏才是王道,於是與荀寅集中力量進攻新田。還沒等智、韓、魏三家出手,各地的百姓紛紛起來討伐他們,士吉射和荀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三家乘機發動總攻,二人被打得丟盔棄甲,隻好逃到朝歌去避難。

荀躒還想趁機消滅掉趙氏,韓不信和魏曼多堅決反對。一則韓、趙兩家世代友好;二則這次討伐中行、範氏,荀躒獲利最大,韓、魏二人都擔心荀躒一家獨大,不希望看到趙家就此滅亡。於是他們向晉定公求情,晉定公當然沒什麼意見,同意了他們的請求。同年十二月,趙鞅又回到了新田,與晉定公在公宮舉行了盟誓。但是荀躒還是不想輕易放過趙鞅,梁嬰父也對荀躒建議:“趙鞅手下的董安於是個人才,隻要他在趙鞅手下,趙鞅必定強大,遲早有一天會稱霸晉國。您何不先剪除其羽翼,將這次動亂的責任推到董安於身上,問他個死罪?”

荀躒派人對趙鞅說:“據我所掌握的情況,這次國內動亂,中行氏、範氏雖然主動發難,董安於也有重大責任,是他故意挑逗他們,才會這樣的!先君有命,為亂者死。現在那兩個人已經逃出晉國,怎麼處置董安於,您看著辦吧。”

趙鞅對此十分苦惱。這一次趙氏家族可謂岌岌可危,如若不是老韓家和老魏家出手相助,隻怕難以幸免。事情剛剛平靜,荀躒又來這麼一手。早知如此,當初不如聽從董安於的建議,說不定早就大局已定,吞並了中行氏和範氏,不用受荀躒的鳥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