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儒家思想的形成(5)(2 / 3)

董安於已經七十多歲了。這位自幼追隨趙氏的老臣看出了趙鞅的煩心事,主動提出來:“如果我的死可以讓晉國安定,讓趙氏安全,那我願意。自古人生誰不死,我活到這把年紀,夠了!”自縊身亡。

趙鞅聞訊大哭。哭完便做了他該做的事,將董安於的屍體拉到大街上示眾,派人告知荀躒:“主人(他尊稱荀躒為主人)命令處罰罪人董安於,現在他已經伏罪了,請示下。”

荀躒這才表示滿意。不久之後,智氏與趙氏也舉行了盟誓。因為董安於的犧牲、趙鞅的隱忍,趙氏得以保全。

對於齊景公來說,晉國的內亂無疑是個極好的題材。公元前496年夏天,晉軍圍攻朝歌。齊景公隔岸觀火,拉上魯定公、衛靈公在著名的風景區梁上開會,商討營救中行氏、範氏。荀寅、士吉射的黨羽士鮒、小王桃甲(複姓小王)則引狼入室,帶領狄人偷襲新田,被新田軍民打敗。士鮒逃入雒邑,小王桃甲逃回朝歌。

同年秋天,齊景公又與宋景公在曹國的洮地會麵,主題還是討論救援中行氏、範氏。這就意味著宋國也被拉入齊景公的同盟,晉國完全失去了對東方各國的控製。

同年冬天,鄭國在齊景公的授意下,派兵幫助中行氏、範氏進攻新田。晉軍在潞城(今山西省境內)大敗中行氏、範氏,接著又在百泉(今河南省境內)打敗鄭國幹涉軍。

公元前494年,晉軍圍攻趙稷盤踞的邯鄲,齊衛聯軍則包圍了晉國的五鹿,以救援邯鄲。不久之後,魯國加入,三國聯軍攻下了棘蒲(今河北省境內)。

此時,齊國的同盟內部也發生了一些變故。

其一是魯定公病死,魯哀公即位。孔丘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關於這件事,以後還將講到,在此不多說。

其二是衛國大子蒯聵出逃。《左傳》記載,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是個極其風騷的女人。南子原本是宋國公主,還在宋國的時候,與大夫公子朝打得火熱。公子朝是當時有名的美男子,對付女人很有一套。南子在衛國久了,思念公子朝的好處。衛靈公這老家夥也是與眾不同,非但不吃醋,還專門派人請公子朝到衛國來與南子相會。這事被大子蒯聵知道了,蒯聵感到十分恥辱,命令手下戲陽速刺殺南子。戲陽速答應得好好的,到了關鍵時刻卻不行動,導致蒯聵事泄,不得不逃到宋國,後來又逃到晉國,投入趙鞅門下。

公元前493年夏天,衛靈公去世,留下遺言命庶子公子郢即位。南子也想立公子郢,但是公子郢拒不答應,而且說:“蒯聵雖然在外,可他的兒子還在衛國啊!”南子沒辦法,和群臣商議後,立蒯聵的兒子公孫輒為君,也就是衛出公。

同年秋天,齊景公派人向朝歌運送糧食,鄭國的罕達、駟弘帶兵護送,士吉射出城相迎。晉國派趙鞅襲擊運糧部隊,雙方在戚地相遇。

陽虎對趙鞅說:“我們的戰車少,請引誘鄭軍深入,我再正麵攔截。罕、駟二人看到我的樣子,必然害怕,那時候再全軍合戰,可大敗鄭軍。”趙鞅采納了這一建議。

陽虎為何對自己的相貌有這樣的自信,史上無人能解。但是有人推測,陽虎在魯國當政時期,確實是威風八麵,以至於齊國人和鄭國人看到他,都有些害怕。本書對此不予深究,姑妄聽之。

戰前,趙鞅命人以龜甲占卜,龜甲焦裂,乃不祥之兆。趙鞅給大夥鼓氣,說:“範氏和中行氏違背天命,殘害百姓,想要殺死國君而統治晉國。現在鄭國無道,幫助叛賊而拋棄國君。我們這些人順從天命,受命於君,推行大義,洗除恥辱,在此一役。凡克敵製勝者,上大夫賞縣,下大夫賞郡(春秋時期縣大於郡),士則賞田,農、工、商等晉升為士,奴隸給予自由。我趙鞅如果有幸帶領諸位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一定向國君要求上述賞賜,決不食言!如果不幸失敗,我也無臉回去了,請用絞刑將我誅戮,死後用三寸厚的桐木棺,不要襯板和外槨,用沒有裝飾的馬車裝運,不許葬入趙氏家族的墓地。”對於那時候的人來說,最害怕的事情莫過於死無葬身之地了。將士們聽到統帥發這樣的毒誓,都十分激動,紛紛表示要與鄭國人決一死戰,絕不讓統帥遭受這樣的恥辱。

開戰那天,大夫郵無恤為趙鞅駕車,蒯聵充當車右護衛,驅車登上鐵丘(當地丘名)。隻見鄭國人密密麻麻,排著整齊的作戰陣形,像森林一般壓過來。蒯聵幾時見過這樣的大場麵,嚇得當場就跳到車下。郵無恤解下腰帶,一頭遞給蒯聵,輕聲喝道:“上車!”蒯聵扯住腰帶上來,腳仍在發抖。郵無恤又好氣又好笑,罵道:“你怎麼像個女人?”將他弄了個大紅臉。

趙鞅巡視部隊,發表戰前演講:“先大夫畢萬是個普通人,七次參加戰鬥都俘獲敵人,後來獲賞車百乘,得以善終。諸君請努力殺敵,未必就死在敵人手裏!”畢萬是晉獻公時期的武將,即魏氏家族的先祖,他的故事在晉國人盡皆知,是以趙鞅有此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