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姚文倉詩集》
去年夏,我在京讀到了姚文倉同誌的詩集《行吟集》,現在又看到了《姚文倉詩集》的樣本。我感到這是一部激情澎湃,詩味濃鬱,充滿時代氣息又極具審美價值的詩歌力作。《姚文倉詩集》收錄了作者四十八年的詩作200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底蘊深厚,格調高亢,是作者多年詩思的總彙和心血的結晶,是真情的傾訴和抒發,是一曲飽含深情,弘揚時代主旋律的響亮頌歌。文倉同誌是位領導幹部,在長期繁忙的政務工作中,勤學慎思,筆耕不輟,在為官、做人、治學上都有建樹,作為“詩詞餘事”的詩歌創作亦取得豐碩成果,確實可喜可賀。
一
一位偉大詩人說:詩不是三段論,而是活的激情。詩要有感而發,詩應有詩的語言、詩的意境,然而,作為以“情誌”為本的詩,最不可缺少的,是詩的激情。這種激情,可以是“大江東去”,波濤洶湧;又可以是“潤物無聲”,涓涓細流。激情是詩的靈魂。沒有激情,就不會有真正的詩的美感、詩的魅力和動人心魄的力量。讀文倉同誌的詩歌,我以為最寶貴的是詩中充滿著這種激情。從“七歲誌問萬物源,欲宰宇宙易等閑”,到“五洲風雲變,四季日月新。驥老誌猶在,何慮白發生”!展卷數百首,可謂詩情滾滾,無一不是深情的吟詠,激情的迸發。
文倉同誌是甘肅隴東人,從小生長在陝甘寧邊區根據地,革命老區的乳汁把他養大,黨的陽光雨露把他培養成人,使他走上了求學報國,服務人民的人生之路。詩言誌,歌詠言。詩人的激情,正如他對隴原大地、對祖國、對人民、對我們這個時代真摯而深沉的愛,來源於他對黨的改革開放路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衷心擁戴,來源於他曆經磨煉而形成的堅定誌向、人生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火一樣的熱情。所以,詩人的靈感,總是一觸即發,一發而不可收,且情深意篤,催人向上。《詠寧州》、《詠慶陽三首》等篇中,“馬蓮河,九龍川,董誌塬上望青天”,“董誌塬上生紫雲,南梁革命義旗紅”,“鳳城藏龍臥虎地,周秦發軔自慶陽”,“良田沃土百業興,脫貧致富喜迎門。白發老翁閑話時,至今尤說陝甘寧”,就集中表達了詩人對老根據地的無限熱愛,而“麥黃風吹千重浪,葉紅雲飛萬裏霜”,“而今四化展宏圖,隴東自古多才郎”,則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由衷讚美和自豪,真是血濃於水啊!文倉同誌的詩歌中對千裏隴原、對祖國山河、對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活、新變化的讚頌和讚美,更是多姿多彩。
《河西即景》之一:“河西二月歌連天,男耕女播在田間。祁連難阻春風訊,一夜綠透玉門關”,一掃“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給人們送來了祁連山下“男耕女播”的春的融融暖意,展現了河西走廊新的勃勃生機。《河西即景》之二:“春宵一刻值千金,播種分秒亦必爭。下田何必待雞鳴,夜半即聞吆牛聲”,用自然質樸的語言歌頌了河西人民的勤勞和他們在農村改革中煥發出的積極性。短詩《抗旱春播》:“天旱無雨人心慌,幹打硬種塵土揚。問君可知農家苦,千滴汗水一粒糧”,又真實地表達了詩人對隴原農民的人文關懷。《詠武山蔬菜冬暖棚》是一首別開生麵、頗富新意的作品:“武山大棚蓋天地,渭河兩岸落白雲。室外冰雪三冬寒,室內蔬菜四季氳。番茄遍地鮮嫩紅,黃瓜滿架葉兒青。進棚疑入神仙府,借問此地何來春?”我幾年前亦親臨武山參觀過當地蔬菜大棚,並因工作原因對此給予過關切和支持,去冬乘車途經武山時又親眼目睹了大棚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對此詩情有獨鍾,讀來倍覺親切。你看,武山的黃土地上,暖棚鋪天蓋地,渭水之濱,白浪如雲,這是何等動人的畫卷!“借問此地何來春?”是農業科技把這裏嚴寒的冬季變成了溫暖的春天,使農民走上了科技致富的小康之路!對於祖祖輩輩受盡“隴中苦甲天下”的甘肅農民來說,這是何等深刻的曆史性變化!不難看出,詩人對此傾注了怎樣的關切和深情。《詠市場》一詩,形象地描寫了“市場變化如浮雲”的特征,讚揚下海者是敢於稱雄的“弄潮兒郎”,使我們聽到了時代的足音。
四言長詩《引大入秦工程頌》是一首熱情謳歌“引大入秦”這一“千秋偉業,舉世聞名”偉大工程的史詩性作品。全詩一百二十句,以鏗鏘的韻律,金石般的語言,對這項甘肅中部曆時十八年才建成的“功在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艱巨工程作了真實的記述,過去“赤日炎炎,焦土裂唇”的秦王川大地,如今“水注九天,太空飛龍”,“鳥唱枝頭,魚遊水中”,老翁孺子“手捧清泉,笑臉盈盈”。詩人熱情稱讚工程“江堰鄭渠,美比列同”,“今有英雄,超古絕倫”,讚揚“黨和政府,為國富民”的好政策和西部建設的新成就。文倉同誌的詩歌中還有許多詩篇濃墨重彩地描繪了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抒發了愛國之情,不再一一列舉。《詠井岡山》、《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瞻馬克思特裏爾故居》、《詠武都油橄欖懷周總理》、《登廬山懷彭總》等詩,觸景生情,睹物思人,深情緬懷了革命領袖的豐功偉績和高尚人格,表達了對他們的無比崇敬和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