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易林》reference_book_ids\":[732043709249067727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回望中國大陸曆史研究,最近四十年是足以與新史學在中國蓬勃發展並產生巨大影響的20世紀初相提並論的歲月。我們親曆的這個時代曆史學的基本特征是,在理論和方法論上,打破了不符合學術生存和發展規律的觀念枷鎖,讓富有創新精神的理論和方法引導著研究工作持續進展;在研究領域上,長期被冷落的社會史和文化史全麵複興,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如環境史、災害史、疾病史、性別史、兒童史等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在研究資料上,大量的新出資料為研究工作尤其是資料相對匱乏的中國古代較早階段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由此,我們的學術道路得到了全麵的拓展。

從廣義上說,兒童或未成年人史是社會史的組成部分,也是曆史學家所關注的課題。人物傳記是中國傳統史學典籍的重要內容,它蘊含著人的活動、人的創造力和人的美學意義,從而呈現出曆史過程中的複雜和多樣的關聯。在許多人物傳記中,童年生活和經曆是傳主生平的組成部分。從傳記對傳主童年和成年敘述安排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曆史上許多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時間聯係,也看到了不同時代人們童年的生存狀態。對童年經曆的這種書寫,展現了中國傳統史學對人的成長過程的邏輯聯係以及對社會影響的認知模式。

作為社會史組成部分的兒童或未成年人史有著怎樣的學術特征?它獨有的學術意義何在?致力於這個領域的研究要達成怎樣的目標?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的粗淺的認識是,首先,兒童或未成年人是人生成長的早期階段,由於曆史上和今天幾乎所有民族或族群都將兒童或未成年人視為未來希望,因此,對他們的獨特關照,使得他們的生存狀況能夠直接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經濟、文化和技術水準。其次,兒童或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位置,與長輩和同齡人之間的關係和相處方式,不僅是家庭或家族結構和秩序摹本,也映射出一個時代的社會結構,觀察其間的變化,也就抓住了觀察家庭和社會結構變化的重要線索。最後,對兒童或未成年人的養育和教育方式是成年人,也是一個時代主流價值觀念自我複製的過程,這是一個社會形態得以保證其連續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反亦然。以往我們研究社會結構改變時,多側重於經濟因素的解釋,實際上兒童或未成年人的養育和教育方式同樣參與了這個過程,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研究路徑。

在社會史研究的近四十年曆程中,對兒童或未成年人的研究雖為學界所關注,卻沒有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王子今教授《秦漢兒童的世界》的出版,標誌著這個領域有了係統的開掘,標誌著這個領域的學術境界得到了全麵提升,標誌著至少在秦漢史中,兒童或未成年人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對象。

《秦漢兒童的世界》的學術特征十分鮮明,相信這部著作的每一個讀者都會有自己的感悟。這裏我想從兩個方麵略談我的讀後感。

一部學術著作是否有意義,首先在於它的研究設計,在於有意義的題目的製定和有價值的研究方向的明晰。《秦漢兒童的世界》設14章,實際上是20多篇專題論文。除去研究未成年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些內容外,更多的切入點則相當新穎,例如“巫風鬼道文化生態中的求子技術”“孤兒的社會救助形式”“秦漢文獻中的‘易子而食’記憶”“勞動兒童與兒童勞動”“未成年人的參政機會”“‘少年’與‘惡少年’”“秦漢‘小兒’稱謂”“‘童男女’的神異地位”,等等。這些題目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諸多方麵,它們所延伸出的學術觸角已然超出了這部著作的選題本身。王子今教授很善於抓題目,也很善於將這些題目放置在秦漢曆史的大背景中予以考察。少年吏和惡少年是漢代文獻中常見的內容,但以往的研究對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關心。王子今教授對這兩個習見卻未被重視的曆史現象進行了重點研究。關於少年吏,王子今教授詳論了中樞機關和皇家近衛機構的少年從政者、地方官府中的少年吏員、少年軍吏、少年吏入仕年齡、少年求仕路徑、少年吏的從政能力、少年吏的行事風格,指出“少年為吏,是漢代政治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現象。通過對這一現象的分析,可以由漢代少年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所發揮的社會作用,察知當時人的精神風貌,認識當時社會的時代精神,同時,也可以深化對當時吏治之基礎的理解,而中國傳統政治形式的有關特征,也可以得到更為真切、更為生動的說明”(第622頁)。關於惡少年,王子今教授考察了惡少年概念、惡少年與漢代任俠風氣、國家對惡少年的政策以及惡少年的文化形象和曆史影響,展現出漢代社會風貌中引人注目的曆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