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東6歲時,爸爸遭遇車禍去世。此後,他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但在他14歲之前,媽媽一直想找一個丈夫,但沒找到滿意的。其間,她經常晚上去談戀愛,整晚不回來,讓嶽東一個人過夜。而且有時一出去就是幾天,將嶽東托付給鄰居照顧。嶽東16歲的時候,媽媽也遭遇車禍死去。

恨媽媽,所以恨所有女性

嶽東常對朋友們說,他能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實在是個奇跡,隻是這個成長過程實在太痛苦,如果讓他重新選擇,他寧願去死也不想再重複一遍。

誰導致了這些痛苦,嶽東認為,是媽媽。他恨媽媽,認為媽媽經常“背叛”他。對於媽媽的死,他甚至沒有一點同情,他認為如果媽媽不是去會男友,就不會出車禍。

並且,嶽東將對媽媽的恨慢慢地蔓延到了所有女性身上。他之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戀愛中,折磨並背叛對方,隻不過是他潛意識中對媽媽的報複而已。

但是恨源自愛。當碰見芭芭拉後,因為芭芭拉像極了他媽媽,他一下子愛上了芭芭拉。和他媽媽一樣,芭芭拉極其情緒化,容易發怒,但高興起來又非常有感染力,盡管芭芭拉習慣說英文,但她和嶽東的媽媽一樣,說起話來像機關槍一樣,語速極快。

為什麼嶽東會挑剔所有女性,卻唯獨一開始“百分百滿意”芭芭拉呢?這是因為,嶽東的愛埋在心底,一般的女性難以喚起。隻有碰見像媽媽的女性,他這種埋在心底的愛才會被喚起。隻是,他的愛是孩子對媽媽的期望,是要求遠多於給予的愛,媽媽沒有給他的,他希望從芭芭拉的身上獲得。更可怕的是,他心底裏同時埋藏著對媽媽強烈的恨,結婚是一個儀式,讓他百分百地將芭芭拉認同為媽媽,此後,他將對媽媽的恨宣泄到了芭芭拉的身上。

恨爸爸,所以恨所有男人

芭芭拉也一樣,她和爸爸的關係也是一場災難。她爸爸的童年和嶽東有些類似,他對女性也有著強烈的恨。他恨媽媽,恨妻子,等芭芭拉出生後,他將這種恨也轉移到她身上。媽媽或妻子的力量和他基本勢均力敵,但幼小的芭芭拉不一樣,他可以對她為所欲為,而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她恨爸爸,但為什麼會對嶽東一見鍾情呢?因為幼小的她其實渴望贏得爸爸的愛,她相信爸爸不愛她是一個錯誤。長大後,這種渴望成為一個潛意識,促使她愛上和爸爸相似的人,並努力去贏得他的愛,以此證明,她能夠糾正童年的“這個錯誤”。

同樣,嶽東也是如此,他在潛意識中也希望找到這樣一個機會,去糾正童年的錯誤。

但同時,他們也渴望找到這樣一個人,去恨他(她),去折磨他(她),這就等於是報複“壞爸爸”或“壞媽媽”。童年的時候,幼小的他們是沒有力量去報複的,但現在他們有了這個力量。

此外,在缺少愛的環境下長大,嶽東和芭芭拉都沒有學會愛的能力,單靠他們自己是沒有能力去糾正童年的錯誤的。

阿蓮和“好爸爸”離了婚

所謂的緣分,在心理學看來,可以歸納為一個等式:緣分=戀上“爸爸”或愛上“媽媽”。阿蓮和嶽東的故事驗證了這一點。

嶽東和芭芭拉的愛情是一場災難,阿蓮和劉凱又如何呢?也是一場災難。

結婚前,阿蓮對劉凱一樣“沒有任何挑剔”。但結婚以後,她對劉凱越來越失望。婚前,劉凱對她百依百順,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但婚後,劉凱“鬆懈了下來”,不再像以前那麼用心地關心她。以前,她從不在乎劉凱的社會經濟地位,但婚後,她開始挑剔,兩口子一吵架的時候,她會忍不住挖苦他,說她隨便嫁給哪個追求者都比嫁給他強。更要命的是,她的一些追求者,好像並不在乎她已經結婚的事實,仍然鍥而不舍地大獻殷勤,像對待一個公主一樣照顧她。

阿蓮的心理逐漸失衡了,結婚後不到半年,她開始了一場婚外情。內心非常傳統的阿蓮產生了強烈的負罪感,於是,她想用一種新的努力來保護她和劉凱的愛情,那就是——生一個孩子。

然而,和想象的完全相反,女兒的出生不僅沒有保護愛情,反而成了他們愛情的“掘墓人”。女兒出生後,阿蓮發現,她根本沒有做好當媽媽的準備,很少有做媽媽的喜悅,隻覺得有不盡的負擔。相反,劉凱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兒身上。阿蓮發現,劉凱對待女兒的模式就像是以前對待她一樣,女兒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劉凱的心,他從不會對女兒生氣,無條件地愛女兒。對此,阿蓮一開始有些感動,但她慢慢地發現,女兒和丈夫之間似乎建立了一個聯盟,如果她生丈夫的氣,女兒一歲多時就會生她的氣。她覺得自己被孤立了,成了一個局外人。最後,她接受了一個追求者,做了他的情人。

他們在春天結的婚,第二年秋天生了女兒,但卻在結婚第三年的春天離婚了。阿蓮主動放棄了對女兒的撫養權。

劉凱做不了一輩子的“好爸爸”

阿蓮和劉凱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這場一開始非常美滿的愛情觸了礁?

很簡單,因為,阿蓮將劉凱當作了爸爸,但劉凱不是爸爸。

在戀愛期間,劉凱不明白阿蓮為什麼會愛上自己,他覺得自己不配阿蓮。為了贏得她的愛,他對她百依百順,無條件地付出,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所以,他不僅形象、氣質和性格上像阿蓮的爸爸,實質上也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所以才喚起了阿蓮對他強烈的依戀。

但這種關係不平衡。阿蓮舒舒服服地做起了小女孩,但戀愛中的劉凱其實也有一顆想做小男孩的心。他們的戀愛期隻有不到半年時間,兢兢業業地做半年的爸爸還是可以的,但劉凱不可能會心甘情願地做阿蓮一輩子的爸爸。一旦他放棄“好爸爸”的角色,阿蓮對他的依戀也就結束了,她會發現,自己找到了一個“假爸爸”。這個基礎消失後,她就會拿他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較,於是發現,他根本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好。

這是一種時間上的錯位。戀愛中,阿蓮變回了小女孩,所以愛上了劉凱這個“好爸爸”。但實際上,她已長大,和童年相比,她的世界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可以短暫地回到童年,享受做小女孩的感覺,但她畢竟活在成年世界裏,她勢必會拿劉凱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較。

這是很多一見鍾情觸礁的原因。戀愛中,我們似乎回到了童年。但其實,我們是活在一個新世界裏。

一見鍾情的兩種形式

經常是,我們從父母身上發展出戀人的原型,這個原型就像一個模子,我們拿著這個模子去套,套中了,就一見鍾情了。

在戀愛中,假設女人心目中的戀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戀人原型是B1。但實際上,這個男人是A2,而這個女人是B2。由此,一見鍾情就會有以下幾種形式:

完美的一見鍾情

女人以為,她找到了A1,並且A2等於A1。男人也以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於B1。這樣,一方對另一方的期待和對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見鍾情就會產生。如果他們的童年比較幸福,這種一見鍾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們的童年比較不幸,這種完美的一見鍾情就會成為一場災難。

嶽東和芭芭拉其實就是完美的一見鍾情,嶽東在尋找一個“壞媽媽”,而芭芭拉就是“壞媽媽”;芭芭拉在尋找“壞爸爸”,而嶽東恰恰是“壞爸爸”。於是,他們強烈地相互吸引,產生了深深的迷戀和依戀。隻是,他們都是對方壞的迷戀和依戀對象。

虛幻的一見鍾情

更常見的一見鍾情是,女人按照一個模子套中了一個男人,而且以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戀人,但實際上這是一種似是而非,即男友隻是像她的戀人原型,但骨子裏卻不是。男人也按照一個模子套中了一個女人,也以為找到了理想戀人,但女友骨子裏其實是另外一種人。

王剛對Lily一見鍾情。Lily性格外向開朗,朋友們以為他喜歡的是Lily的這種性格。但王剛卻說,第一次看到Lily時,從她的臉上看到了一絲“聖潔的憂鬱”,所以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她。但Lily覺得自己一點都不憂鬱,她喜歡王剛,但一直討厭王剛對她的這個形容。

其實,是他媽媽的氣質非常憂鬱。媽媽很愛他,但告訴他,以後別找像她這麼憂鬱的,一定要找一個活潑開朗的。王剛也是這樣找的,所以找到了Lily。但Lily第一次真正打動他的,不是Lily的開朗,而是像他媽媽一樣的“聖潔的憂鬱”。

過去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很多時候,我們刻意去尋找與父母不同的人。但實際上,戀人真正打動我們的地方,卻常常是他(她)與父母相似的地方。最常見的一見鍾情是,你將對方當作A1,於是不可救藥地愛上對方。但對方沒有將你當作B2,所以沒有愛上你。這樣一來,單相思就會發生。

找“好戀人”,做“好戀人”

一見鍾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見鍾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說不可靠,是因為我們容易執著於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我們拿著這個模子到處去套,套中了一名異性,就一見鍾情了。但對方和你的過去經常大不一樣,你以為他是你的戀人原型,但這不過是你自己潛意識中對父母的執著而已。

之所以說可靠,是因為我們的確難以擺脫過去,源自父母的戀人原型在我們潛意識中深深紮下了根,這一點很難擺脫。

但比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個“好的戀人”,也要去找一個“好的戀人”。

幼兒心中,隻有“我”是唯一的主體,而將媽媽和爸爸視為客體。如果爸爸媽媽愛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體”,他就會最終懂得,爸爸媽媽和他一樣,都是主體。於是,他不僅學會了愛自己,也學會了愛父母,並最終學會了愛其他人。從此,他對於別人,也是一個“好的客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