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戀愛中,如果你找到一個“好的客體”,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體”,那麼雙方就會進一步成長,真正從孩子變成成人,從對父母原型的執著化為對情侶的愛。
阿蓮其實找到了一個“好的客體”,但她自己沒有去做“好的客體”。
嶽東也有過一次機會,從對“壞媽媽”的執著中擺脫出來。前麵提到過的他的初戀女友阿靜,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長大,愛他,對他也無微不至。他們相戀了五年,嶽東也感覺到,自己對女性的敵意正一點點被阿靜化解。
但嶽東不是“好的客體”。他像幼兒依戀媽媽一樣,依戀阿靜。同時,他也不斷將對媽媽的敵意轉移到阿靜的身上,從言語上攻擊她。阿靜懂得嶽東攻擊的理由,她一開始努力讓自己包容他,但最終,她告訴嶽東,她不想做他的媽媽,然後逃離了他。
不妨說,對“壞媽媽”的執著是嶽東的一個魔咒,這個魔咒解不開,他就會一直對女性充滿敵意。遇見一個“好媽媽”可以部分化解他這個魔咒,但他自己也必須學會做一個“好的客體”。
別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
每個人的生命體驗最後構成了一個現象場,它就像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的坐標體係。
親人間的理解之所以很難,關鍵原因在於,我們習慣從自己的坐標體係出發,去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完全忘了,對方也有一個現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標體係。
同一件事情,因為坐標體係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認識。家裏主要處理的是感覺,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對方,就必須學會放下你的坐標體係,嚐試著進入對方的坐標體係,這是抵達理解的唯一途徑。
“很多人抱怨‘我無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我在做婚姻谘詢中最常碰到的問題,”廣州的黃家良谘詢師對我說,“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麵,是因為當事人總是無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對方。”
“什麼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對方怎麼感受的,這才是事實,我們要按照對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黃家良說,“但是,很多人習慣上認為,重要的是發生了什麼事實。但是,他卻不知道,這隻是他眼中的事實,而不是對方的事實。”
黃家良說,每個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為幾個常見的錯誤,我們常常很難讓配偶感覺被理解。
一、揣測。我們以為,作為最親密的伴侶,我們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說:“他一張嘴我就知道他想說什麼。”這是真的,但是,我們常常隻知道配偶會“說什麼”,但卻根本不理解配偶說這些話時的感受。很多時候,配偶的情緒再明確不過了,但我們仍執著於自己的坐標體係,用這個體係去揣測他的意思。
二、評價。在坐標體係中,我們位於中心,是唯一的主體,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標體係上,是我們的分析對象。其他人都是“外來物”,要保持這個體係的平衡和穩定,我們必須去評價一個人,否則就覺得不安全。誇獎和批評都是我們的工具,目的是為了控製對方。對於親密關係來講,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三、出主意。對方一說到“問題”,我們就急著去出主意、提建議,忙著為對方“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對方多數時候隻是為了借“問題”宣泄情緒,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建議。並且,我們是從自己的坐標體係出發為對方出主意的,這會嚴重地妨礙理解的達成。
揣測:“我的丈夫有外遇”
“聽說成功男人40歲離婚已是定律,我的丈夫是不是也這個樣子?”徐太太給我寫信問道。徐先生現在是一家外資公司的副總經理,徐太太是公務員。
徐太太已結婚15年。前十年,他們兩地分居,她在江西,丈夫在廣州。分居雖然痛苦,但她和丈夫相互支持,相互鼓勵,關係一直不錯,很少爭執,也很少吵架。五年前,她調到廣州,但沒想到相聚不如不聚。這五年,兩口子不斷發生爭執,激烈爭吵已經不下20次了。徐先生不止一次提到“我們早晚要離婚的”。
“他是不是想找碴鬧離婚?”徐太太問,“我自問自己沒有任何問題,每次都是他挑頭吵架。”
“你們常為什麼吵架?”我問她。
“每次都一樣,”徐太太說,“都是因為我要見男同學或男同事。”
徐太太舉了最近一個例子:兩個月前,她一個男同學來廣州出差。在調動工作時,這個同學幫了不少忙,徐太太決定款待他。和往常一樣,徐先生極力反對,但徐太太執意要去,兩個人因此吵得天翻地覆。“他為什麼這麼不近情理?”徐太太問,“人家幫過我們大忙。”
“他為什麼這樣做?”為了解開心中的疑惑,徐太太請教了很多同性朋友,“成功男人40歲換太太”這種說法就是從她們那裏聽來的。她們紛紛建議她留意一下,看看徐先生是不是在外麵有了女人。雖然沒找到任何跡象證明丈夫有外遇,但徐太太認為“這是唯一能解釋他整天找碴的原因”。
“他不讓你和男同事、男同學交往,那他自己呢?”我問。
“他對自己的要求也一樣,倒沒有推行兩條標準。”徐太太說,除了必需的公事來往,丈夫從來不去單獨見女同學或女同事,他常以此為標準要求她也這樣做。
“但我問心無愧,我絕對不會做背叛家庭的事。”徐太太激動地說,“為什麼要聽他的?他的要求太沒有道理。”
“你覺得委屈,覺得他不理解你?”
“是的,他根本不理解我,我這麼傳統的女人,這麼愛家又愛他的女人,怎麼可能紅杏出牆?”
“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你理解他嗎?”我問,“你有沒有嚐試去理解,你的丈夫為什麼會提這麼不合常理的要求?”
我提醒說:“任何看似荒誕的事情背後,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覺得它荒誕,那很可能是因為你不理解它。”
這一句話給了她很大觸動,在電話那頭,她沉默了好久。她回憶說,大概一年前,因為她要見男同事而發生一次爭吵後,丈夫對她說:“或許,對你來說,這樣的事情沒什麼。但你知不知道,對我來說,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這句話當時讓徐太太深為震驚,她根本沒有想到,丈夫會有這樣的感受。隻不過,這種震驚過後,她還是覺得丈夫“不可理喻”。
“你不相信這是丈夫生氣的真正原因?”我問她,“所以你還是去尋找‘可以理喻’的原因?譬如成功男人40歲換太太這個社會定律?”
“是這樣,”她若有所思地說,“我錯了嗎?但事實是,我問心無愧啊,他也說他知道我忠誠。”
“什麼是事實呢?”我說,“你所談到的事實隻是你眼中的事實。而對他來講,事實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徐太太在電話那頭再一次沉默。“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我繼續說下去,“感受遠比所謂的事實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並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要相信對方的感受
最後,我建議徐太太不要再從外麵尋找答案,而應該從內在尋找答案。或許,“成功男人40歲換太太”是一個常識,但並一定會發生。相對於這個所謂的常識,“拿刀子割我的心”這種感受遠為重要、遠為真實,這才是她真正要找的答案。
我建議她最好嚐試著去溝通,去理解丈夫的這種感受,如果理解了,她可能會發現,丈夫也會回報以理解,不再向她提出不能見男同學或男同事這種要求。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最好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徐太太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見到。他們每次吵架都是同一個原因,這是導致他們關係問題的最真實的原因。但徐太太不去看,卻去外麵尋找原因,而答案其實已擺在她麵前,丈夫已向她表達了最真切的感受。這種發自肺腑的聲音都不能讓徐太太重視起來,之所以如此,是她太執著於自己的坐標體係,認為事實比感受更真實。如果找不到事實,她就去揣測出一個事實。
記住,要相信對方的感受,與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測“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來聆聽對方的感受。
評價:“你能被提拔就怪了”
評價包括誇獎和抨擊,目的都是為了控製對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標體係去評估對方。自己是唯一的主體,對方是客體。在親密關係中,沒有人喜歡這種評價。
張太太32歲,丈夫34歲,兩人結婚五年,有一個四歲的兒子。現在,兩口子陷入了冷戰,丈夫沒有和她說話的興趣,妻子則拒絕和丈夫做愛,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一年多了。張先生說,他每次一講話,妻子就會打斷他,對他妄加評論,這讓他很難受。
譬如,約半年前,公司準備提拔幾名中層經理,他也在列。當天一回到家,他就告訴妻子這件事情。但妻子還沒聽完就打斷他說:“得了吧,你人緣那麼差,那麼不會處人際關係,你能被提拔才怪了。”
“你神經病啊!”張先生憤怒地回擊太太說,“你怎麼知道我人緣不好?”說完這句話,張先生扭頭回到自己房間裏,重重地關上了門。
張太太意猶未盡,“他罵我,我決不能饒他。”她想跟進去吵,但丈夫把門反鎖上了,於是,她在門外麵罵了好久。
在谘詢室裏,張先生說:“每次談話都這樣,我還沒說兩句,她就插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