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寫,關於讀,關於所謂素描人物的練習,都有一個法子,有講究。
先說讀。讀沈先生的作品切莫一眼掃過,要讀,一個字一個字去讀,才可以讀到味道。為什麼不可以一目十行,而要用我們常用的精讀?因為沈先生們經常有一些句子看似突兀,不一個字一個字的讀,有時還真不好理解。
《初八那日》結尾:“這一天將近天黑時,風還不止息,饃饃巷東口坪壩內,一個人不見,隻有一匹大公狗,在那木術旁邊低著頭,舔嗅那從老七口若懸河中擠出的血和豆腐汁,初八這日算完了事。”
沒有形容詞,沒有作者愁緒寄情,甚至沒有評論。敘事時,也就一支筆畫了給你看,不著一點作家個人色彩。這種敘事本事是人情風俗畫——素描功夫,是描寫手段的上品。講天大的事也不動聲色,平靜慢語。畫了給你看,以期讀者更多的思考餘地。
這裏有一招需記牢:平靜慢語、畫了給你看。
縱觀沈先生全集,他的敘事向來不慌不忙,講話從穩,我多多體會到他在作品中展示的,別人在這裏可能說了十句,他還隻說一或二句的徐慢之妙。
《占領》:“正在包豆腐幹的生意人,在聽到號音以前就把手上的工作擱下來,在那裏研究新來的軍隊了。豆腐作坊的一隻狗,嚇得躲藏在主人胯下去窺視。”
本段介紹軍人進城占領時,(人民)做豆腐生意人觀看軍隊進城。在一般情況下,作者可能隻寫到,“在那裏研究新來的軍隊了。”便結束。沈先生則除了第一副畫麵外又寫了第二個畫麵,並用第二個來襯映第一個。他寫了一隻狗“嚇得躲藏在主人胯下,”和“包豆腐幹的生意人……研究新來的軍隊”完全感受不一樣。狗見生人到來會吠聲不斷,這隻狗卻不敢,可見恐懼太大、殺氣太重。
敘事在介紹場景、渲染氛圍時,講究多層次、多角度,我定義為雙線重複式。通過別的物體來看眼前所發生的事情,是一個讓讀者加深印象的好辦法。切忌隻用一雙眼睛觀察物體,沒有氛圍的場景敘述永遠是失敗的敘述。請看沈先生緊接著的敘事:
“弟兄們在一些半掩上門了的住戶人家門腰邊,用眼睛去搜索得一個兩個隱藏在腰門格子裏的粉白臉孔後,同伴中就低低(口昔)起來,互相照應著,放肆的說笑話。”
這裏寫隊伍行走時,士兵看街坊。手法也是雙線重複式。而不是簡單的將以上場景處理成“行進中有士兵也在看街坊,或看隱藏在腰門格子裏的粉白麵孔。”如果說簡單到這樣的單線描圖,就乏味了。沈先生在寫以上兩小段之前,有一段文字,寫了“我”看的情況,那麼“我”又是怎樣表現的呢?
“我見到一個手上端起兩塊冰豆腐的小孩,睜起兩隻大眼睛望從他身邊過去的一類灰土臉的麵孔,隊伍中有一雙圓眼,也在小孩發愣了的小臉上刷了一道。”又是雙線。先是“小孩,睜起兩隻大眼睛望從他身邊過去的一類灰土臉的麵孔”,後是不指明寫“我”,“隊伍中有一雙圓眼,也在小孩發愣了的小臉上刷了一道。”這類描寫,在沈先生小說中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