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篇:沈從文的敘事方式(2 / 2)

沈從文無疑是敘事大師,他的小說,無論是長篇 ,還是短篇 ,敘事時總是不慌不忙,不緊不慢。

今天有的朋友作品,文字寫來一句趕一句,讀得讓人不舒緩,為什麼會這樣呢?朋友可能隻用了直線敘事方式,不慌不忙的沈先生則講究章法,他用複線,甚至用重複線給我們講故事、敘事。

記住:請用複線,甚至用重複線敘事。而不要用單線方式講故事。

由於沈先生用的是複式、重複式語言(眼光)敘事,由於他是全景式的介紹,所以每當他的故事講完,我們便一眼看清楚了畫麵,二,也聽清楚故事了。

那麼,有朋友問,是不是我們寫作的語言速度快了呢?我看不是的。朋友即便用極慢的語調來講故事,隻要是一條線寫下去,定會快如疾風,且單薄無味。快,是一種感覺。敘事用單線,不會慢下來,象水瀉千裏,有分支,有開闊,才有徐緩之可能。

舊書上常有:話分兩頭,各表一枝之說,大多數用在故事安排上;一些小場景,一個小動作上用的則不多。故唐宋舊小說不耐看,刻畫人物粗糙。原因也多在線條單一。

今天的作家厲害,個個會娓娓而談,款款道來。實際上講話人,是一條一條談過去,複又一針一線縫回來,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

小說敘事好差,以形象顯現為標準。比如我們說:公路上有一輛現代箭一般射了過去。

不如說:公路上一輛黑色現代飛速從穿花裙子的少女身邊駛過,風兒掀動她的裙裾,少女急忙按住,微笑著嗔怪:“又過去一個瘋子。”

文章語速見慢,主要是前後左右的事要講完來,要說得清楚。不要去聽一些所謂的作家,“文字要少,要精”,的鬼話。倘若寫一件事,都不能說清楚,叫人怎樣去精呢?

原則:敘事要用複線,即便你一個人麵對清風明月,所寫,也應該是多角度,多視覺的。

原則:氛圍、環境描述,要盡量用多個物體來反映一個意思。

最近看到一位叫夏天的朋友寫“玉門關的長風”,從多個角度寫對風的感受,寫得好。

我一直認為學習寫作者,是要練習素描的。好比畫一柳條,如果竟素描成平麵單線的,當然就索味。雖說不必增畫山川水色,至少畫中的襯托不可少,便是加進一條暗影,那柳條也會生動不少。

我們讀前輩、今人的作品,不一定可以讀到一個懂的境界,特別在技巧方麵。我們一般會被作者的一些意向,引到他的故事裏,而不能完全抓住他的敘事方式不放。這個又當如何是好呢?

在下以為,有一個好法子。用看小人書的方式,把作品的頁碼一張一張記下來,細看大作家是怎樣畫來。今後自己也學著一頁一頁地畫,進步不就快了起來嗎?

沈從文的敘事方式,平靜慢語、畫了給你看。朋友願意進步,且去他的著作裏走走,收獲定然不少。

沈從文的敘事方式,就是畫的方式。

隻有畫,作品才會物象、人事痕跡深刻,凸顯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