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肛裂
肛裂雖不是月子媽媽獨有的病症,但產後肛裂的發病率卻很高。
產後肛裂的原因是:有的媽媽較長時間不吃或很少吃蔬菜、水果,產後臥床休息,活動量減少,胃腸蠕動減慢,高、精、細的食物經消化吸收後在腸腔內的容量減少,以致大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而變得過於幹燥、出現硬結,排便出現困難。另外一個常見原因是,產後由於腹肌鬆弛,盆腔壓力突然降低,直腸蠕動遲緩可促使大便貯留,從而發生便秘。一旦出現便秘後又未能及時糾正,時間一長大便變硬,更難排解,若強行排解,極容易造成肛裂,解便時肛門疼痛甚至出血。
預防方法:關鍵在於預防便秘。因此應做到產後早起床活動,比如抬腿等,這對增強腹肌能力,鍛煉骨盆肌肉,幫助排便,恢複健康很有益。月子媽媽的食譜中除保障營養豐富的葷食外,應適當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等,以增加大便容量。少吃或不吃熱性、辛辣食物,多吃魚湯、豬蹄湯,幫助潤滑腸道和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利排解大便,防止便秘。若發生了便秘,可用黑芝麻、核桃仁、蜂蜜各60克,將黑芝麻、核桃仁搗碎磨成糊,煮熟後衝入蜂蜜,分2次1日服完,能潤滑腸道,通利大便。總之,防止產後便秘是預防產後肛裂的關鍵所在。因此,一旦發生便秘,應及時應對,必要時求醫治療。
子宮脫垂
月子媽媽若發生子宮脫垂,會感到小腹、外陰及陰道有下墜感,並伴有腰背酸脹之感,若久站、活動量大時,這種感受更明顯,如病情繼續加重,則將影響活動及健康,嚴重時子宮從陰道脫出。
預防方法:適時活動,如無特殊情況,產後24小時即可開始做輕微活動,以後逐漸增加活動量;積極治療易使腹壓增加的慢性疾病,如便秘、咳嗽等;避免不必要的損傷;月子裏不要做重活和蹲位勞動,如挑重擔、肩背、手提重物以及長時間下蹲等;產後2~3周開始做產後保健操;積極做好產後健康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產後幾種疼痛的應對方略
有的媽媽孕期無驚無險,順利度過。然而,產後卻麵對來自身體上的諸多疼痛的折磨。為防患於未然,特將產後可能發生的疼痛及應對措施做一個大盤點,針對產後最可能會出現的10種疼痛,介紹一些相應的方略,讓媽媽們擺脫疼痛煩惱。
疼痛1:腹痛
產後2~4天子宮反射性收縮,引起下腹部一陣陣疼痛,特別是在喂母乳時疼痛更明顯。子宮收縮的目的是防止子宮出血過多,並促進惡露排出,疼痛一般在產後3~4天自然消失。
應對方略:
(1)如果痛感輕微,不必理會,還是順其自然好了。
(2)痛感明顯者可輕輕按摩小腹,或用熱水袋熱敷。
(3)痛感較重甚至影響休息或睡眠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適量止痛藥或鎮靜藥。
(4)在中醫指導下服用益母草膏或生化湯,有助於減輕疼痛。
疼痛2:會陰痛
產後從陰道一直到直腸部位都可能有痛感,通常有2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這些部位是胎兒娩出時的必經之地,導致這些部位的肌肉因擴張而出現輕微腫脹;另一個原因在於分娩時進行了側切縫合,如果使用了真空吸引術和產鉗,則肌肉肯定會受到更多傷害,痛感也會更重些。
應對方略:
(1)產後立即冷敷,對會陰處的恢複很有幫助。
(2)溫水淋浴。
(3)疼痛重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酌情使用止痛藥。
疼痛3:陰道痛
多見於胎寶寶較大者,當其從狹窄的陰道娩出時,迫使陰道組織過度擴張與伸展,造成淤血和損傷,從而留下產後陰道痛,發笑或大聲說話時痛感更明顯,往往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減輕。
應對方略:
(1)溫水淋浴。
(2)用紗布包裹碎冰對疼痛部位進行冷敷。
(3)疼痛劇烈時,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痛藥物。
(4)避免對疼痛部位產生壓力的姿勢,睡眠宜取側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