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做議郎,曹操做了兩件很有名、很牛氣的事情,第一件事就是上書皇帝要為陳蕃、竇武平反。陳蕃和竇武在曹操14歲的時候被宦官殺害,他們本來想殺宦官,解除黨禁,沒想到因為做事猶豫,最後反被宦官殺死,從而引起了更大的黨禁和流血事件。天下的名士和儒生被殺了100多人,而且還頒布了一個殺人令,這個命令一直持續了15年。
曹操想為陳蕃、竇武平反,就是要從根本上否定黨禁和屠殺,否定宦官的行為,肯定清議派,這是一個相當有正義感的行動,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做出來的。曹操之所以會這樣去做,是因為陳蕃和竇武反對宦官的行動是得到天下名士和黨人的肯定和讚賞的,上書為他們平反就可以得到名士和黨人的支持和肯定,再者在曹操的內心之中也是十分讚賞陳蕃和竇武的,他心裏十分地厭惡宦官。他這樣做和他長久以來堅持的政治路線也是一致的。
可惜的是這個建議並沒有被皇帝采納。因為他將矛頭直接指向了宦官集團,還隱隱地指責了漢靈帝,處處針砭時弊,所以在當時是根本不會被采納的。一直到了公元189年,董卓入朝掌權的時候,陳蕃和竇武才被恢複了名譽。
這次上書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卻為曹操贏得了很高的聲望,天下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正直的人。所以,這次上書為他贏得了豐厚的政治資本,為他即將點燃的第二把火做了一次演習。
曹操第二次做議郎的時候,還曾經向皇帝上書指責政府高官舉薦和任用的官員都不勝任,而且還貪贓枉法,還指責這些政府高官糊弄皇帝,顛倒黑白。因為當時有很多地方的行政長官在地方上禍害百姓,胡作非為,老百姓實在拿他們沒什麼辦法,隻好把他們的惡行編成歌謠傳唱,以此來諷刺他們。人民的力量是偉大的,這些歌謠慢慢就傳入了漢靈帝耳中,迫於民眾的壓力,漢靈帝隻得下詔書讓大家檢舉那些在地方上沒有政績,胡作非為的官員,以平息民怨。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卻生生地讓一些政府高官給辦成了一件壞事。
原來東漢政府的太尉許戫(yù)、司空張濟等人一方麵投靠得勢的宦官,另一方麵大肆接受那些不法官員送來的美女、金銀珠寶等。迫於整個東漢腐敗官僚集團的壓力,他們對那些激起了很大民憤的宦官子弟、親戚、朋友、賓客根本不予起訴,他們也真的不敢管,而是把那些真正為人民謀幸福的好官、沒有什麼實力的官員,總共26個人揪出來做可憐的替罪羊,這些被誣陷的清官們當然不幹了,紛紛上書鳴冤。
東漢政府的另一位高官——司徒陳耽先生實在是看不慣許戫、張濟等人的所作所為,毅然上書漢靈帝,揭發他們的不法行為,但是昏庸的漢靈帝是非不分,對陳耽的上書根本就是不屑一顧。結果不僅許戫、張濟等人依然逍遙自在,而且由於宦官的忌恨和誣陷,陳耽反在這一年的三月被罷官,兩年之後失去官位的他又被誣陷而冤死在監獄裏。
就在陳耽上書的上半年(公元182年),自然災害在全國各地頻頻發生:二月份的時候瘟疫到處橫行,四月份全國多個地方大旱,五月份太後居住的永樂宮發生大火。十分迷信的漢靈帝覺得這是天怒人怨的結果,認為這是上天在懲罰自己。於是就下詔求直言,就是向天下臣民廣泛地征詢對政府工作得失的意見,曹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書言事的。因為曹操對許戫、張濟等人的行為早就看不慣了,借著這個機會不顧自己人微言輕,毅然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