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天空中已經落起了雨。踏著泥濘的小路,我一路呼喊著女兒的名字,一路找。圍著小區找,踏著女兒上學的路找,也在屋簷下打女兒同學的電話,撥打親戚家的電話,結果都沒有音訊。天已經很黑了,在我跌跌撞撞的想放棄時,在一個小亭子下,我看到了一個蜷縮著,小小的身影,我奔過去,一下子跌倒了。原來是女兒。我們抱在一起,相互說著對不起,失聲痛哭。
回到家後,我與女兒進行了長談,我檢討了自己,告訴女兒,自己以後一定改,改掉嘮叨的壞習慣。女兒也說了一些從來沒有對我說過的知心話,她不好意思的坦誠,自己自律能力差,不懂事,以後會做一個媽媽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做個好孩子。
之後,我買來了很多書籍,學習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方法,也通過網絡學習有關的搞好親子關係的秘訣。通過學習,我才明白,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特別強,總希望能擺脫父母的”束縛”,不再聽父母的嘮叨。而我恰恰用自己的嘮叨給女兒上了緊箍咒,她能不煩,不逆反嗎?而我也意識到父母的嘮叨釀成的苦果:嘮叨不僅使家長失去傾聽的機會,還會使孩子失去對家的眷戀,產生不自信與被控製的感覺,在內心帶來巨大心理壓力。是啊,嘮叨就是一種變相的比較和貼標簽,讓孩子總感覺到不如別人,輕者會傷害親子關係,重者則可能使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後來,對女兒,我開始放手,因為我知道成長是慢的過程。有些事情,是需要她自己去拿主意,去親自體驗的。或許這樣她會走彎路,但我相信她經曆過風雨,會收獲更多寶貴的經驗,定會更成熟。我總是多鼓勵女兒,既少批評她,即使批評也是委婉的。是的,我平時的“嘮叨語”都被我扔進了爪窪島去了,而女兒也越來越體貼,越來越懂事了。
我也終於明白,愛應該是寬容、寬鬆和寬厚的,而不是對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指手畫腳。尊重孩子,少“說”多“聽”,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雖然嘮叨裏麵藏著愛,但我決定以後再也不嘮叨女兒了。正如女兒所說,她會用自己越來越優秀的表現,為我的“嘮叨”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