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3章女兒嫌我太嘮叨(1 / 2)

嘮叨估計是全世界媽媽的代名詞,近日一份針對兒童的心理問卷分析顯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認為母親太嘮叨。記得,自己剛剛大學畢業時,對朋友曾感慨道:“我是被媽媽嘮叨大的,大到人生理想、擇偶標準,小至洗手洗臉、增減衣服,媽媽都嘮叨個沒完。我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逃離,遠離媽媽的嘮叨。”卻不承想幾年後,當自己升級做了媽媽後,也成了嘮叨型媽媽。嘮叨仿佛是我不由自主的行為,想不對孩子嘮叨孩子都難。

生活中,我感覺上中學的女兒特別逆反,很不聽話。於是,常對她發出“不要邊吃飯邊吃看書”,“放學了要快點回家”“關心式的嘮叨”。女兒往往氣咻咻的丟給我一句:“我又不是長不大的小不點,煩死了。”有時候,女兒會啟動“選擇性失聰”,用無言來表示自己對我的不滿。

我也常對女兒發出“該做作業啦”!“該休息啦”的“命令式的嘮叨”。結果,由於我對女兒催促過多過量,女兒總是跟我翻白眼,擰著身子,鼻子出著反抗的“哼哼”聲,說我是個事兒媽,怎麼什麼都管著。久而久之,與我也慢慢疏遠了起來,親子關係一度陷入僵局。

但我一直沒有想到改變,直到那次暑假,我帶女兒一起去朋友家串門。此時已經是上午九點,我們剛進門,就聽到朋友對女兒“發威”,“你天天賴床,以後能有什麼出息!”“就愛看電視,晚上不睡,早晨不醒,還是人嗎?”這些話,我聽起來也感覺很不舒服。看來,朋友的這嘮叨還真略勝我一籌,要分類的話,應該是“習慣性嘮叨”吧。看朋友女兒一副顏麵掃地,自尊心受挫的樣子,我拉了拉朋友的衣角,示意她嘴下積德。女兒衝我撇撇嘴,那意思不言而喻:“哼,平時你不就是這樣對我的嗎?”

記憶最深的一次,由於工作上的壓力,當看到那個周末,女兒背著書包想到同學家裏做作業時,我立即如同失控的獅子怒吼道:“你是不是想找借口出去找同學玩?你今天哪兒都不能去,就在家寫作業!”這次,女兒沒有做小羔羊,一改過去逆來順受,戰戰兢兢,不知所措的樣子,胸口一起一伏,嘟著小嘴,昂起腦袋,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我就出去,我受夠了!”“好!有種!出去了就不要再回來。”我話一出口,就立即後悔了,可是我那作怪的自尊,不容我放下做母親的可憐的架子。女兒摔門而出,門後同時傳來一句:“不回來就不會來!”

女兒走後,我頹然的跌坐在沙發上,掩麵而泣,以往與女兒發生衝突的種種都浮現在眼前:我常拿女兒與妹妹家的兒子比。他的作文比女兒的要出色很多,那次,我半靠在沙發上,女兒坐在我旁邊,我一邊苦口婆心的要女兒多向弟弟學習,但看到女兒一副不大入耳的樣子,我用腳踢了幾下她的屁股,女兒一閉眼,竟然說了句:“你腳賤啊!”噎的我半天說不出話來。那次我帶女兒一起乘坐弟弟家的車回家,途中說起女兒的叛逆,弟妹也幫著我勸。說到生氣處,我說女兒是我白疼了,她以後愛咋樣咋樣,我是不管了。小時候我那麼疼她,真沒想到她現在這樣對我。女兒歪著頭,看著窗外,雖然沒有頂嘴,但是我看到她眼裏已經流出了淚花。就這樣,在我的嘮叨下,女兒成了出氣筒,似乎也被“傳染”,也養成了反複無常的性格。如此種種,我越想越不對勁,不行,我得去找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