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夏文明的源起(1 / 3)

通常來說,華夏文明的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而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

在中國漢語解釋中,“華夏”一詞中的“華”,本義有服章之美;而“夏”則為禮儀之大之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中:“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由此可見,古人大多都以服飾的華美為“華”;以疆界的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華夏”兩個字的字麵意思來說,“華”字有美麗、華美的意思,而“夏”字有廣大、盛大的意思,因此,“華夏”的本義便是文明的含義。

·華夏文明的最先發端地

傳統的曆史觀點認為,中華民族應該是從黃河的中下遊最先發端的,然後才逐漸擴散到各個邊疆,並產生了諸多邊裔民族。與這一區域相對應的,則是炎帝和黃帝兩個較大的部落集團,從這裏也可以追溯到氐羌與華夏的起源。史學專家認為,炎、黃兩個集團起源的方位都比較接近,不管從文化還是從地理因素來分析,這兩個較大的集團都是屬於有著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特點的親緣集團。

研究認為,在黃帝集團的出現及發展過程中,陝北是最為重要的地區之一。相傳,黃帝死後就葬在橋山,他的陵園所在也表明了陝北在黃帝集團發展中的重要左右。黃帝集團另一個最重要活動地區,便是燕山地區。這一集團一般認為從陝北向燕山地區遷徙的證據如今也已得到了考古學的印證。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通常認為從渭水下遊越過黃河後,又沿著沿汾河和桑乾河北上,並與燕山以北的紅山文化在桑乾河及汾河發源的河北張家口等地區彙合在一起。這兩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便促進了華夏文明曙光的出現。

說完了黃帝,我們再來說說炎帝。炎帝也被稱作赤帝,是炎帝部落集團共同奉祀的天帝,也是這一集團的大酋長襲用的稱號。史學研究人員認為,炎帝集團起源的地點應該位於陝西境內的渭水上遊以及秦嶺以南的漢水上源等地,而後又不斷遷移,分散全國各地。

現在研究人員認為,炎帝的後裔通常包括薑姓諸夏及薑姓之戎,另外還包括氐羌,後來發展為共工、四嶽和氐羌三大支係。

共工又分為共工和鯀。共工是在今豫東及冀南等地區發展起來的,而鯀則發展於崇山(今嵩山)地區,並在豫晉接壤等地區發達。因此,鯀被後人認為是黃帝集團的一支係。

四嶽的後裔主要包括申、呂、齊、許等國。申位於今河南省的南陽;呂原則在陝西地區,後來又遷到了南陽;齊是在山東地區;許則屬於今河南省許昌市。

氐羌就屬於比較複雜的一隻支係了,一直都處於西北農牧等交錯地帶。

·長江中下遊的兩個文化區

一般來說,長江中遊是以江漢平原為中心,向南包括洞庭湖,向西包括三峽、川東(今渝東地區),向北則到達豫南與黃河中遊等地,屬於一個自成體係的考古學文化區。

傳說中,這個區域有三苗文化遺存。在屈家嶺文化最繁盛的時期,向北影響著丹江和漢水中遊,並直抵伏牛山麓,從而讓那裏的原始文化從以原始因素為主,逐漸轉化成為以屈家嶺因素為主。

在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個湖泊之間地帶,以及江西修水一帶的南部類型,由於自身的序列不夠清楚,因此也無法得知他們發跡於何時。不過直到屈家嶺階段,長江中遊的原始文化基本已經到達了那裏,並與嶺南的石峽文化相互結合。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這個文化體係逐漸發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文化麵貌也出現了急劇的變化,並可能進入到了銅石並用的階段,與黃河中下遊的龍山文化階段等文明出現了更多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