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夏文明的源起(2 / 3)

從對長江中遊史前文明的分析來看,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帶有明確的北方文明因素。因此學者們也將它們稱為“北方係統的考古學文化”。

上述內容為長江中遊的文化特點,長江下遊則是以太湖平原為中心,南到杭州灣等地,北部則以寧鎮地區為核心,包括蘇、皖等接壤地區,屬於自有淵源、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完整的文化區係。

這個地區可以分為三個比較明顯的中心,分別為杭州灣寧紹地區、太湖周圍及蘇杭地區,以及以南京為核心的蘇皖接壤區。這一片地區的文化也有自己特點,比如稻作農業、幹闌式建築等。尤其是在良渚文化中出現的成套禮玉、高壇建築和規劃嚴整的聚落等,都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的這些,都表明此時已開始進入一個充滿等級的禮製社會。

良渚文化明顯影響到了南北各地。在魯南、蘇北一帶的大汶口及龍山文化當中,都包含有許多良渚文化的因素。相反,良渚文化也受大汶口、龍山文化的諸多影響。這些年來,有關良渚玉器符號以及大汶口文化符號的探討,都已表明了這兩種文化之間的密切關係。

·北方草原文化區

在我國的東北北部、阿拉善平原、蒙古高原以及塔裏木盆地東緣等部分地區,都普遍分布著以細石器為代表的考古遺跡。從這些遺跡中發現,陶器和磨製石器在這裏始終沒有得到發展。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農業已相當發達時,這裏仍是以采集、狩獵為主的經濟形態。

事實上,至少在幾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華北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典型的細石器。在中石器時代的遺址,如山東沂源的鳳凰嶺、河南許昌的靈井,以及陝西的沙苑、內蒙古的紮賚諾爾等地,細石器的發展都比較迅速。此後,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黃河流域附近的細石器逐漸消失了,隻在紅山文化及長城沿線等地區有所保留。在北方和西部草原等地區,細石器逐漸延續到金屬使用的後期,這說明細石器在遊牧地區和漁獵地區盛行的時間比較長,而且與華北地區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在蒙古草原和新疆等地,由於細石器的遺存多暴露在沙丘之下,因此斷代極其困難。

·華夏文化的逐漸統一

通過分析可知,華夏文明的發展呈現東西兩大部和南北三帶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總特點。這個統一的過程,也是統一多民族中國形成的過程。

所謂的東西兩大部,是指麵向海洋的濕潤東南部農業區,以及背靠歐亞大陸的幹旱牧區。在牧區中,還有小塊河穀與綠洲農業區。

而所謂的三帶,則是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水田農業帶。這一界限以北到秦長城以南,是旱地農業帶;而秦長城以北,則屬於遊牧地帶。這三個經濟帶,也是中華文化與民族起源與發展地域空間。

公元前3000~前2000年間,是中華文明由多元化向一體化融合的最關鍵時期。這一時期被統稱為“前王朝古國文化時期”。

從考古發現來看,這一時期屬於經濟文化發展比較迅速的時期,同時,也是社會結構出現變革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內,貧富分化、社會分層逐漸加劇;戰爭的蔓延與土地的兼並一方麵成就了最早的國家管理者,另一方麵也造就了國家機器本身;原有各部落與部落集團之間,也逐漸打了破部落與地域的界限,因此這一時期文化上呈現出強烈的統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