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華夏文明的源起(3 / 3)

具體來說,起源於以泰山為中心的海岱文化,後來逐漸統一了黃河流域、長江中下遊和燕山南北等地,並形成了山東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後期)和紅山文化(後期)。因此,這一時期也稱為龍山文化的形成期,史稱“龍山時代”。

在一些有關黃帝的傳說中,稱黃帝戰勝了炎帝、兩昊蚩尤,堯、舜、禹戰勝了三苗等驚天動地的戰爭,都反映了當時部落集團之間的兼並事實。在中華大地上,由多區域文化並行發展的新石器文化,在這一時期被反複碰撞、融會與吸收、涵化,加速了以中原為中心的夏王朝的最後形成。因此,中華文明是多元起源的,而且是在中原地區最早出現的。

考古學認為,在青銅器起源與文明剛剛出現之時,燕山的南北、黃河上遊、長江中下遊等地,其文明發展都是與中原齊頭並進的,有的甚至發展在中原文明之前。也正是這些多方麵的文明彙聚於中原,以及在各部落集團互相融合的基礎上,才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夏人、商人、周人,並先後建立了夏、商、周三個王朝。此後,又經過春秋、戰國的民族遷徙與融合,才形成了穩定發展的華夏民族。華夏民族在中華民族中是最先形成的,也是以炎黃部落集團融合為核心,後來又融合了兩昊、三苗及其他各部落集團的一部分,並吸收了各地先進文化的結果。

從華夏文明的各部分起源來看,華夏文明與四方各民族的發展都有著共同的淵源聯係。各個部落與部落集團也都有一部分分化出來,進入華夏文明形成的過程。當然,在華夏文明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各部落與部落集團的文明,從發展成為邊疆各個少數民族。與此同時,華夏文明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也有一部分文化分化出來,遷徙到邊疆地區,並融入到當地的民族當中,成為當地民族組成的一部分。

相關鏈接——火是怎麼來的

火是人類生存、文明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火的發明和利用,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裏程碑。

燧人氏是舊石器時期中期氏族的一個首領,據稱也是伏羲和女媧的“父”族,因此他的世代子孫都被稱為“燧人氏”。關於鑽木取火的發明人,根據史料記載,一致公認是中國古代的“三皇之首”燧人氏。

在《韓非子·五蠹》中有這樣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民食果?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

《太平禦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中也記載:“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後世聖人變腥臊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

此外,《三墳》中也有載:“燧人氏教人炮食,鑽木取火,有傳教之台,有結繩之政。”

《古史考》載:“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鑽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曰燧人。”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燧人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史料記載的人工取火的祖先。燧人氏鑽木取火,也是中國的火文化、中華文明的源頭。因此,燧人氏也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火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