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的書法起源於何時(1 / 2)

多數人認為,書法是中國的獨有藝術,其實在東鄰日本,書法也是人們喜愛的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一門藝術。

·日本書法的源頭

日本的書法被稱為書道,顯然這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書法藝術自古盛行於中國,後來普及到朝鮮、越南和日本等地。那麼,中國的書法藝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傳入日本的呢?

一種說法認為,日本書法藝術是通過朝鮮由中國傳過去的。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10卷和《千字文》1卷,帶去了係統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後來,王仁的子孫被同化為日本人,住在大和、河內等地,擔任祭掃、出納等職位。而到了推古天皇的朝代,日本便與我國的隋朝建立邦交關係,並派留學生和留學僧到中國學習。這些人歸國後,便帶去了中國書法。

另一種說法是,日本的書法藝術起源於奈良時代,祖師應該是王羲之。公元754年,中國僧人鑒真東渡,帶去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真跡,使“二王”書法在日本逐漸流傳。當時的上層人物對書法都很有興趣,人人都爭相模仿,其中聖德太子更是親筆抄寫了《法華義疏》,成為日本最早的書法作品。

可以說,日本在當時是全麵吸收中國唐朝文化的,書道自然也不例外,他們甚至在大學寮裏設有書法博士,教學生學習中國書法,並出現了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勢等一些著名的書法家。當時,身居“正倉院”的光明皇後書法造詣很高,也喜歡臨寫王羲之的書體。而她所臨摹的《樂毅論》,一直被後人視為書法的精品,這對於日本書法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日本書法界人士崇拜王羲之簡直到了頂禮膜拜的程度,甚至後期的假名書法也深受王羲之書法藝術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書法藝術是日本高僧空海從中國帶過去的。空海(774~835年)生於日本寶龜五年(774年)6月15日,自幼就有神童的美譽。15歲時,空海隨舅父阿刀大足學習漢文文章、史傳和儒家經典,18歲時進入京都大學遼明經科研修儒學,從而打下了漢學修養的堅實基礎。由於喜好佛教,空海中途退學,到深山密林中苦修“懺悔”之法。

為了解明深奧的佛教教義,空海還入唐求學。抵達長安後,他以極大的熱情遍訪各地高僧,汲取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公元805年,空海投拜在長安青龍寺真言宗七祖惠果(746~805年)的門下。惠果對這位才華橫溢且來自東瀛的出家人非常寵愛,為他授胎藏界、金剛界灌頂,接受密教的洗禮,並贈他以“第八祖遍照金剛”的法號,從而使空海獲得了密教正宗嫡傳的最高榮譽。

空海歸國後,將從中國帶回的大量物品獻給嵯峨天皇,其中除了佛教經典外,還有《歐陽洵真跡》、《大王諸舍帖》、《不空三藏碑》及其他詩文集等。由於興味相投,天皇經常召請他入宮,互相切磋書藝。空海雜糅王羲之的風骨、顏真卿的筆法,再加上自己的創造,形成了獨特的書法筆式,被稱為日本書法第一人,其代表作有《風信帖》、《灌頂記》等。而和空海誌同道合的嵯峨天皇也是博學多才,喜好歐陽洵的書法,從而成為日本歐體書法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其代表作是《光定戒牒》。

公元804年,嵯峨天皇與空海一起赴唐學習橘逸勢書法,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詣。但可惜其真跡未能流傳至今,現存的《伊都內親王原文》,也是後人的摹品。

·關於日本書法起源的其他推測

關於日本書法的起源,有學者認為,日本書法起源的時間應該還可以追溯得更早,日本現存最早記載有文字的實物是從“熊本江田船山古墳”中出土的大刀。據考證,這把上麵刻有銘文的大刀是大約1500年前的東西。另外,像“偶田八幡人物畫像銘”和“法隆寺金堂師像光背銘”,以及“宇治橋斷碑”和“那須國造碑”等銘文碑文,也都是日本最早的文字。這些銘文碑文的書體,都與中國六朝時期的書體(即魏碑體)很接近。其後,一位名叫曇征的朝鮮和尚,將製墨和造紙的技術傳進了日本,再加上當時外來的移民傳入了製筆的技術,從事書法藝術所需的各種條件逐漸具備了,墨跡書法也隨之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