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971年,那顆衛星上的儀器告訴人們:來自天鵝座V的X射線強度變化的方式是不規則的。這說明天鵝座不是一顆中子星,天文學家們開始懷疑它會不會是一個黑洞。

他們研究了天空中發來這些X射線的地方,發現那兒也發出無線電波。利用這些X射線和無線電波,天文學家們非常精確地定出了這個地點在天空中的位置。結果查明,它非常接近一顆可以看見的恒星,那顆恒星在星表中列出的名稱是HD-226868。

HD-226868非常幽暗,因為它非常遙遠。它離我們可能遠達10000—,比天狼星要遠1100倍左右。距離如此遙遠,這說明那顆恒星是很大的,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30倍,還有這顆巨大的恒星根本不是一顆單星,它還在繞另一顆恒星轉動,每5天又14小時轉一周。兩顆星的繞轉要那麼迅速,它們就必須靠得很近。

那些X射線並非來自HD-226868,而是采自非常靠近它的某一點。事實上,X射線來自HD-226868的伴星,也就是來自HD-226868繞之轉動的那顆恒星。根據HD-226868繞轉的速率,天文學家們就能計算出那顆伴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5~8倍。

可是,當天文學家們查看這顆伴星應在的地方時,卻什麼也沒有看見。如果它是一顆質量為太陽質量的5到8倍的普通恒星,那麼它就應該很亮,即使它離我們遠達10000千米,人們也還是應該能在望遠鏡裏看到它。而正因為我們看不見它,所以它一定是一顆坍縮恒星。在那麼遙遠的距離上,白矮星或中子星可能就看不見了,但是無論是白矮星還是中子星,都不可能有那麼大的質量而不繼續坍縮下去。

鑒於以上這些理由,許多天文學家認為:天鵝座確實是一個黑洞一一人們發現的第一個黑洞,也許黑洞還多著呢。

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恒星坍縮時可以形成黑洞。這種黑洞的質量和恒星的質量相等,並且由於掉進去的物質越來越多而不斷增大。另一方麵,即使是較小的物體,如果被壓得非常結實,那麼它也能變成黑洞。

1971年,英國科學家霍金提出,當宇宙在一次“大爆炸”開始時就發生過這種情況。當初,構成今天這個宇宙的全部物質爆炸時,有些物質可能緊緊地擠到了一起,它們形成了許多小黑洞。在這些黑洞中,有些可能隻有小行星那麼大的質量,或者甚至比這更小,它們稱為微黑洞。!霍金還證明了,黑洞歸根到底還是能夠失去質量的。它們的一部分引力能轉化成為處於史瓦西半徑以外的粒子,這些粒子可以遠走高飛。這些逃逸的粒子帶走了黑洞的一部分質量,黑洞就以這種方式“蒸發”了。具有恒星質量的大黑洞蒸發的速率極慢,這樣一個黑,洞蒸發殆盡,需要千百萬億年的時間。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它獲得的質量要比喪失的質量多得多,所以實際上它永遠也不會蒸發掉。

黑洞越小,蒸發得就越快,它獲得質量的機會也就越少。一個真正的小黑洞失去質量要比獲得質量來得更快,因此它就變小了,於是又會蒸發得更快,變得更小,最後,當它變得非常非常小的時候,就會以某種爆發的形式一下子蒸發殆盡。這種爆發會發出能量比X射線還高的輻射,它也就是射線。

在150億年前的大爆炸時代形成的微黑洞,現在可能正在消失。霍金算出了它們在開始時應該有多大,它們爆發的時候應該產生哪一種射線。

如果天文學家們能夠探測到霍金預言的那些射線,那麼它就是微黑洞形成並且存在的有力佐證,然而迄今為止,人們並沒有探測到上麵所說的那類射線。

但是,它們隨時都可能被人們發現,就像天鵝座被發現一樣。

不久以後,天文學家對黑洞可能就會有更多的了解,也許會發現一些與黑洞有關而令人驚訝不已的事情,它們將會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宇宙比過去了解得更深人更透徹。

黑洞與白洞

在天文學家還在等待這一方麵或那一方麵的確鑿證據的同時,卻有一件事可以使他們感到欣慰。物理學定律的一個奇怪特點是,它們是可逆的。按照宏觀尺度來看,還不能―些定律是不能“倒回去的”,這就出現了有趣的哲學和宇宙學的後果,而且更多是宇宙學的後果,但是在引力坍縮情況下,它意味著將方程式顛倒過來,我們就可以用數學描述一類新的現象。我們不是得出坍縮的現象,而是得出物質從一點突然向外爆發的現象。相對論者已經十分合乎邏輯地—種假定的與黑洞相反的現象稱為。“白洞”。

但它果然是那麼假定的嗎?在宇宙中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能量正在從極高能源釋放出來,仿佛是向外爆發到空間裏呢?是的,的確有。類星體和某些星係的活動中心正是以這種方式在活動,雖不能自找麻煩,說類星體就是白洞,但是我們相信這個理論的程度,等於我們相信天鵝座窩藏著一個黑洞的理論一樣,而且好就好在任何人想要證明這一理論的不正確都是極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