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錯了話,辦錯了事,不能不認賬,不能一笑了之,不能一句“等於交了學費”、“下不為例”了事。如果不深刻認錯,不公開反省,身上不出一點熱汗,靈魂得不到疼痛的刺激,那麼,自己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失敗的價值
失敗的味道太苦,失敗所包含的道理卻是甜的。失敗和成功都有價值,失敗的價值可能更大一些。成功了,一般人疏於思索;失敗了,無路可走了,硬逼著你思索,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
從1901年開始,國際上每年在12月10日都要頒發諾貝爾獎金,因為這一天是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去世的日子。諾貝爾生前講過:“不必為死者的名譽鋪張,他們既失去感覺,對石建的紀念物,也無從留意,還是救濟困乏的活人要緊。”現在諾貝爾獎金已成為當今科學界、文學界的一種最崇高榮譽的象征。
由於蒸汽機車日益普及,各國煤和鐵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就需要強有力的工具去開發礦山;另外,軍事上也要求製造強有力的武器,這就吸引了許多化學家研究炸藥。意大利化學家蘇雷羅在用硝酸與硫酸處理甘油時,得到一種黃色的油狀透明液體,即硝化甘油。有一次,蘇雷羅將一滴硝化甘油放在試管裏加熱,發生了強烈爆炸,玻璃屑劃進他的手和臉,也使其他人受傷。一項重大發現在爆炸中誕生了,可惜,他尚未認清它的意義,因經常發生爆炸而難以測定其化學成分而苦惱。後來,他中斷了這項實驗,與炸藥的發明失之交臂。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軍事工業專家,諾貝爾受父親的影響,耳濡目染,從小就造就了堅忍不拔的性格。一位教授拿硝化甘油給諾貝爾父子看,並放在鐵砧上錘擊,受錘擊的部分立即發生爆炸,這引起了諾貝爾極大的興趣。教授說,如能想出切實的辦法,使它爆炸,在軍事上會大有用處。從這以後,年輕的諾貝爾就對此念念不忘,力求完成這一發明。
諾貝爾認識到要想使硝化甘油爆炸。必須把它加熱到爆炸點,或以重力衝擊。他想,如果把硝化甘油和中國發明的黑色火藥混在一起,有可能會引起強烈的爆炸。於是,他先把硝化甘油封裝在玻璃管裏,再把玻璃管放進裝滿火藥的錫管裏,然後裝入導火管。裝好以後,諾貝爾兄弟三人一起來到水溝旁,將導火管點燃,丟入水中,結果,水花四濺,地麵震動,爆炸力大於一般火藥,表明硝化甘油與火藥已爆炸了。這是一次用較多的火藥引爆較少的硝化甘油的實驗,它的意義不在於實用,而在於第一次發現了引爆硝化甘油的原理。以後諾貝爾又研究出用少量的火藥導致硝化甘油的猛烈爆炸,發明了“引爆物”。
用火藥引爆硝化甘油仍不太理想,諾貝爾想尋求代替黑火藥的強大引爆物。他發現雷酸汞這種褐色晶狀粉末,對震動感受非常靈敏,受到撞擊或摩擦即可引起爆炸。他開始用雷酸汞做引爆劑,但失敗了幾百次。1864年,諾貝爾在做實驗時,硝化甘油意外爆炸,死傷5人,連他的小弟弟也被炸死,可是諾貝爾置生死於不顧,依舊探索炸藥之謎。
成功的一天終於到了,“轟”的一聲巨響,諾貝爾的實驗室被送上天,他自己也被炸得鮮血淋漓,諾貝爾卻高興地狂跳:“我成功了!我成功了!”諾貝爾夜以繼日,經過上百次實驗,終於成功地製造出理想的引爆裝置——雷管。雷管的發明與炸藥的發明具有同等意義。
1865年,諾貝爾正式建立了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廠。訂貨單像雪片似的從四麵八方飛來。但是硝化甘油炸藥很不穩定,一震動就容易爆炸。在運輸炸藥的途中,不斷發生輪船、火車爆炸事故。各國政府紛紛下令禁止運輸諾貝爾炸藥。
諾貝爾沒有被難倒,他決心製造出穩定、安全的炸藥來。經過數不清的挫折和失敗,他終於先後發明了黃色炸藥、膠質炸藥、無煙炸藥,一種比一種先進。諾貝爾一生共獲得250多項專利,其中129項與炸藥有關,贏得了“炸藥大王”的稱號。他發明的新型炸藥,威力比,爆炸力比黑色炸藥高幾百倍甚至幾萬倍,成為人類征服自然的重要武器。
諾貝爾的成功來之不易。失敗,總結教訓,改進,再失敗,再反省,再改進,每一次失敗,認識就更接近真理,最後才是成功。
失敗和成功都有價值。大發明家愛迪生曾侃侃而談:“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那麼,失敗和成功比較起來,哪一個價值更大呢?是失敗。一般人在成功之後,喜歡保持成功並擴大成功,於是沿原路繼續做下去,他們常常認為沒有時間思考成功中的奧妙,因為事業本來就很順利。由於疏於思索,許多深層次的經驗挖掘不出來,許多表麵化的經驗左右著認識,使思維浮淺。失敗就不然了,失敗麵臨著無路可走,硬逼著你反省、思索,失敗會調動你的全部潛智能,使思維迸出創造的火花,使浮淺的認識升華。失敗使一個人走向成熟、完美,失敗使一個人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失敗的價值不是更大一些嗎?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什麼是思索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美國學者查寧說:“失敗是前進所不可缺的訓練課程。”
美國詩人惠特曼說:“你是否聽說,贏得勝利才值得歡樂?然而我說,失利時也要像勝利那樣高興。”
英國作家邁爾斯更是一言中的:“我們從失敗中學到的東西要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東西多得多。我們往往是通過發現哪些不該做而懂得哪些應該做的;從來不犯錯誤的人也許永遠不會有過發現。”
失敗的財富有兩種,一種是別人的失敗,另一種是自己的失敗。總結別人的失敗教訓與總結自己的失敗教訓,都能使人生智慧、增見識、長本事。
在某一方麵的失敗,完全可以轉換成另一方麵的成功。國外一造紙廠因弄清配方,造成一批紙張報廢。有心人發現這種廢品吸濕性強,於是拚命回憶配方,最後生產出吸水紙,這種新產品立即暢銷市場。任何事物有一弊,必有一利。
英國巨輪“泰坦尼克號”遇除沉沒,人們通過反思,失敗的教訓竟引發了兩項世界級的發明,一項是超聲波聲納,另一項是低溫脆性切削法。失敗必須有一個過程才有可能變成財富,這個過程就是反思。如果對失敗恐懼,那麼失敗就是退堂鼓、腐蝕劑;如果對失敗無動於衷,那麼失敗毫無價值,如果對失敗進行反思,與失敗搏擊,那麼失敗就是財富,是進軍號和磨礪石。
凡事皆有度
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度,並非多多益善。超過一定的限度,事物就會轉化向其反麵。
一根彈簧,在其彈性限度以內,怎麼拉都行,一旦超過了這個限度,彈簧就無法複原了。凡事皆有度,“度”的這一邊可能是一片燦爛,而“度”的那一邊卻可能是烏雲密布。
例如對美的理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美就是恰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寫了東鄰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可見,恰到好處才是美,而過分或不及則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質和量的辯證統一,都存在一個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性質就會轉化。美的事物就會轉化為醜。
在化學史上,也有過“度”的典型事件。
用硝酸與甘油作用製成很稀的硝化甘油(硝酸甘油酯),它具有擴張心血管的作用,用它的1%的酒精溶液製成片劑,可以作為治療心髒病的藥物。後來有人在蒸發、濃縮硝化甘油時,竟發生了猛烈的爆炸,原來濃的硝化甘油是一種烈性炸藥。諾貝爾深入研究了這個問題,終於用50%的硝化甘油,49%的硝化纖維素和1%的二苯胺,配製成了無煙炸藥。
例如酒精殺菌。濃度為75%的酒精殺菌效果最佳,醫療上常用於皮膚和器械消毒,那麼,讓酒精再濃一些豈不更能殺菌?不然!再濃的酒精殺菌效果反而不好。濃度太大的酒精,能使細菌表麵的蛋白質迅速脫水凝固,形成一層硬膜,妨礙了酒精分子向細菌體內滲入,反而使消毒作用減弱。
稀硫酸能溶解鐵,而濃硫酸則保護鐵,原來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使鐵表麵形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保護了鐵不再受到侵蝕。
又如氧氣。氧氣是我們維持生命必不可少的氣體,是不是吸的越多就越好呢?正常人隻能通過呼吸空氣得到適量的氧氣。按體積計算,空氣裏大約含有21%的氧氣;按質量計算,空氣裏大約含有23%的氧氣。人類在長期生活中已經適應了這種環境,也隻有在這種環境裏,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如果吸入的空氣含氧量太高,反而適得其反。前蘇聯醫生曾把老鼠放在含75%氧氣的空氣中,七天後老鼠便患肺炎死去。如果人長期呼吸氧氣含量超過70%的空氣,也會導致肺炎、肺氣腫等嚴重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例子更多。糖精放少些是甜的,多了則會發苦;做湯時加點味精挺鮮,加多了反而麻舌頭。謙虛是大家公認的美德,過度謙虛則變成了虛偽。勤奮是美德,但是人做事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弦繃得太緊就易斷。每天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應當有度,否則適得其反。幽默的言談令人快活,一過度就變成了庸俗或是尖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