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2 / 3)

曹操很讚同龐統之連環計,立即鎖住大小船隻,經過操練,果然渡江如履平地。謀士程昱進言:“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回避,不可不防。”謀士荀攸也認為程昱的話很對。曹操大笑,胸有成竹,對眾人說;“凡用火功,必借風力。方今隆冬之際,但有西風北風,安有東風南風耶?吾居於西北之上,彼兵皆在南岸,彼若用火,是燒自己之兵也,吾何懼哉?若是十月小春之時,吾早已提備矣。”

曹操不是草包,他有豐富的經驗,按常規情況分析,他的話很有道理。但是,曹操可以經驗為參考,不應以經驗為依據去決策。曹操吃虧在於太相信“顯而易見”,太相信經驗。經驗、常識雖在較大情況下正確,但並非萬能。果然,諸葛亮測得將有東風,於是周瑜借著東風之力火燒了曹操戰船,使曹軍大敗。

人們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早已知道,金屬是良導體,絕緣體不導電。由此在超導體問題上,有人作出了“顯而易見”的設想:金屬氧化物是絕緣體,它不導電,當然就更難成為超導體了;金屬是良導體,因而有可能在低溫下成為超導體。由此,作出“合理”的推論:尋找超導材料應當著眼於金屬,而不應著眼於金屬氧化物。正是這種思想的束縛,科學家們在長達75年的漫長歲月裏,把尋找超導體的研究一直限製在金屬和合金之中,而很少有人想到要用其他類型的材料,特別是很少有人想到要用金屬氧化物。

曹操和許多超導研究人員的失誤,從邏輯方法來說,是演繹推理的大前提本身是錯誤的,所以推理形式不錯,但是結論卻不一定正確。以日常生活的經驗,以“顯而易見”的設想做為推理的大前提,有可能正確,也有可能不正確,所以不可靠。不可靠的大前提,既便推理的形式合乎邏輯規則,其推出的結論也是不可靠的。

許多超導研究人員作出“絕緣體難成超導體”的設想時,在思維方法上,又把導體、超導體和絕緣體的對立絕對化,否認了任何對立麵都是可以轉化的客觀規律。世界萬物,既便是對立的兩極,它們之間也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機物與無機物是對立的兩極,著名哲學家康德曾認為“無機化合物和有機化合物有絕對的區別,它們之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這種看法,幾乎持續了200年。後來,德國化學家維勒用無機物合成了公認的有機化合物——尿素,填補了無機物與有機物之間的鴻溝。

若由絕緣體變為超導體,中間要跳過半導體、導體,所以人們覺得難以想象;而由導體變為超導體,人們覺得順理成章,容易理解。其實,在一定條件下,事物的變化方式可以是漸進性變化,也可以是跳躍性的變化。例如,固態不就有“升華”與“凝華”到氣態這種跳躍性變化現象嗎?同理,在一定條件下,絕緣體(如金屬氧化物)直接變成超導體也是合理的。現代,人們已發現了許多金屬氧化物超導體,如La-Ba-Cu-O(鑭鋇銅氧化物),Y-Ba-Cu-O(釔鋇銅氧化物),La-Sr-Cu-O(鑭鍶銅氧化物),T1-Ba-Cu-O(鉈鋇鈣銅氧化物),等等。

所以,科學家、方法學家貝弗裏奇指出:“最危險的是那種似乎‘顯而易見’的設想,往往未經質疑就被接受下來。”

虛榮堵塞思維

戴維打開了電化學的大門。戴維的成就使他得到了巨大的榮譽,甚至連正在與英國作戰的法國皇帝拿破侖都發布了一道命令:“鑒於英國科學家漢弗萊·戴維在電化學研究方麵的卓越功績,特頒發勳章一枚,以示嘉獎。”

縱觀戴維的一生,30歲以前創立了電化學,用電解法先後捕捉到鉀、鈉、鎂、鈣、鍶、鋇、硼、矽等8種元素,成為發現元素的冠軍。戴維正式提出了氯是一種元素的見解。更重要的是他自己認為,他一生中最大的發現是發現了法拉第。

30歲以後的戴維,經驗增長了,學識增長了,本應當思維更加活躍,成就更加輝煌,但是他僅在42歲那年發明了安全礦燈。一個極富才華的人僅僅貢獻了他的前半生,實在令人遺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原來是隨著名聲的增大,榮譽的增多,戴維的虛榮心和名利欲開始膨脹,他不願再提當木刻匠的父親,不願談及當學徒的經曆,到處用“男爵”的頭銜招搖過市。戴維開始忙於社交,把原本花在實驗室的時間都消磨在舞廳、宴會和演講場所。戴維51歲時在瑞士病逝,一位才華橫溢的人毀於虛榮。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任何一個人都願意在世上留下自己好的名聲。人而愛名,無可厚非;進取功名,無可非議。但是,愛名不可愛虛名,鬥大虛名又能值幾何?

正確對待榮譽能給人帶來繼續前進的力量,沉緬於榮譽則會成為阻礙前進的絆腳石。好虛名、喜虛榮者,頭腦必定發脹而不清醒,遇到機會看不見,碰到發現抓不著;頭腦必定不再專注於事業,由於疏於思維而不善思維,由於不善思維,成功離他遠去。

秦始皇時代,有個名叫邵平的人被封為東陵侯,這是掌管錢糧的大臣,堪稱權重位高,夠有名望的了。秦朝滅亡後,這東陵侯的名即成過眼雲煙。官是當不成了,邵平便隱居京都郊野潛心種瓜,慘淡經營。功夫不負有心人,邵平竟培育出一種優質瓜,取名邵平瓜,聞名遐邇。以後許多朝代,人們隻對邵平瓜讚不絕口,卻誰也不知東陵侯為何許人也。

戴維和邵平的故事告訴我們:丈夫貴在肝膽,科學家貴在務實,力量貴在思維,鬥大虛名值幾錢?

光有創造等於零

任何一項發明創造,不能僅局限於實驗室的成功,不能發明後就束之高閣,必須讓它進入市場,為大眾所接受,這才能造福於社會。在我國,相當數量可造福人類的專利最終轉化為商品的不足三成,大多數專利技術還隻是作為“三品”(樣品、展品、禮品)而居於市場之外。光有創造等於零,有了創造還需把創造發明、知識理論引進市場,創造財富。

人們常說“知識就是金錢”,但是知識並不是一下子變成金錢的,這裏有一個轉化公式:

知識技術新產品設計實驗室試製專利申請中間實驗大批量投產進入市場,一環也不能少。

科學意指自然科學的知識體係,屬於知識形態,是精神生產的範疇;技術是科學的延續和應用,是科學物化的手段,是從精神生產向物質生產的過渡。科學要變為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必須以技術為中介,靠技術去創造新設備、新工藝、新方法、新產品。技術到產品之間要經過實驗。在實驗室獲得成功的設計方案,還不一定能打入市場。所以,在正式投產前,許多新產品還要采取中間實驗,以檢驗方案在技術上是否合理,處理上是否適宜,材料選用上是否經濟,以便暴露缺點進行修正,然後才能正式施工或大批量投產。

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解決了“可能性的問題”,但並未解決“可行性的問題”。要使“可能”變成“可行”,中間實驗就是“可能”與“可行”之間的橋梁。中間的實驗的橋梁作用體現在以下三點:

其一,中間實驗將實驗室的工藝放大,建立半工業性的生產流程。由於工藝規模擴大了幾十倍甚至上千倍,設備容積增大,原材料的規格發生了變化,新係統的傳熱、傳能、傳質等,同實驗室大不一樣。中間實驗的目的也與原始實驗室大不一樣。中間實驗的目的在於如何使放大的工藝流程穩定運轉,如何使目的產品達到高收率、低消耗,如何行之有效的處理“三廢”。中間實驗實際上是戰役之前的實戰演習。

其二,在中間實驗階段,對許多關鍵性的材料、設備和特殊技術等,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和製造。例如,要批量生產光導纖維,就要解決超細粉末的加工工藝;要進行一步製堿的實驗,就要攻克大麵積、無氣泡、無微孔的高分子成膜技術,等等。在中間實驗中隻有解決了這些關鍵問題,實驗室的成果才可能過渡到工業生產。

其三,不少研究成果,特別是催化劑、醫用藥物、新農藥、新化肥、新材料等,要先提供一定數量的樣品,以進行實際試驗考察,直到滿足使用要求時,方能進行工業生產。這些樣品,實驗室無法提供,隻有通過中間實驗才能解決。

許多人有知識,大學講台上滔滔不絕地向學子們傳經授道,能說善講的教授們的知識不淵博嗎?能說學術討論會上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的專家們的學問不高嗎?高談闊論也好,在實驗室裏獲科技獎也好,但如果一拿到市場上無人買賬,這樣的知識變不成金錢。有的專家在實驗室做出來的東西,既獲了發明獎,又獲了科技進步獎。但這種在實驗室做出來的,用在實踐上,性能可能不穩定,形態可能不便安裝,工藝可能不宜批量生產。所以,知識若想變成金錢,必須讓知識走出書齋,走出論文,走出實驗室,克服書齋和實驗室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