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猛獸或食肉獸,係指哺乳綱食肉目這一大類動物的總稱,如豺、狼、虎、豹、熊、鼬、貂等這些大、中型獸類。實際上這類動物隻能稱作陸棲食肉獸。食肉目動物在全世界約有250種(不包括哺乳綱鰭足目動物),其中分布在我國的有55種。

食肉目動物下設犬科、熊科、浣熊科、鼬科、靈貓科、貓科、鬣狗科等科。除鬣狗科外,我國都有分布。

食肉目動物體型粗壯或小巧,肌肉發達,四肢的趾端具銳爪,大腦和嗅覺、視覺、聽覺均較發達。

食肉目動物身體矯健,動作靈敏,反應迅速,它們四肢的腳爪是捕捉獵物的有力武器。

多數食肉獸以肉食為主,但豺、狼、貂,大、小靈貓等,除肉食外,還吃一些植物性食物,近於雜食;熊類和小熊貓植物性食物的比重增加,而大熊貓以箭竹、竹筍為主食,在食肉目動物裏幾乎成為素食者。

食肉獸在人民的經濟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一直對它們進行狩獵、利用和飼養,如用貂皮、狐皮、水獺皮、貉皮、黃狼皮製成大衣,用熊膽、虎骨、麝香、獾油製成中草藥,用靈貓香、黃鼬(黃鼠狼)尾毛作工業原料等,在裘皮業、中藥界以及工業界中早已馳名國內外,對這部分資源今後應加強保護,恢複種群數量,並在此前提下進行合理的利用,在有條件的地區可對某些種類進行人工飼養。

獅子屬於食肉目貓科動物,獅子曾廣泛分布於歐洲和中亞,北美洲也曾有這種動物出沒。現在世界上的獅子分為非洲獅和亞洲獅兩種,隻產於東非、西非、南非、西南非、印度和伊朗等地。

獅子的體型、大小都與虎相似。雄獅體長約1.7~2.5米,體重130~230千克,雌獅較小。獅子四肢粗短,頭部較大,一對又圓又小的耳朵直立在頭上,眼睛較小,但很有神,露著凶光,觸須、胡子為白色。體毛短密、柔軟,呈棕黃色或暗褐色,雄獅頭頂、頸部、肩部生有長長的鬃毛,雌獅沒有鬃毛,雄、雌獅的尾端都有黑色的球狀束毛。幼獅身上長有灰色斑點,背部中央有一條白色花紋,半歲後斑點和白色花紋逐漸消失。

雄獅的最顯著特征是它的鬃毛。多數雄師的鬃毛都相當濃密,亂蓬蓬地覆蓋在頭部的後麵、頸部、肩部,甚至覆蓋到咽喉、胸部直到腹部。雄獅的鬃毛對母獅來說具有無法抵抗的吸引力,是雄獅吸引雌獅的“武器”。鬃毛長而黑的雄獅會更容易獲得雌獅的好感,它們常常在爭鬥中獲勝。在獅子王國裏,長而黑的鬃毛意味著生理健康,因為雄獅的鬃毛越黑,它血液中雄性激素的含量就越高。

當雄獅與其他獅子搏鬥時,它的鬃毛還可保護自己的脖子不受傷害,而且更重要的是,鬃毛也象征著雄獅的權力。華麗的鬃毛、雄壯的身軀以及巨大的牙齒,是雄獅統治獅子王國的三大武器。但是雄獅的鬃毛也給它帶來了不少麻煩。在捕獵時它使雄獅容易暴露自己,在炎熱的夏天,鬃毛也不易於散發體內的熱量。

獅子喜歡結群生活,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每群5~30隻不等,由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組成,它們沒有固定的地盤,被食物吸引而過著“流浪”的生活。

獅群中有1~6隻雄獅,其餘的是具有親緣關係的雌獅和幼獅,雌獅是獅群的核心。成年雄獅往往並不和獅群待在一起,它們在領地四周遊走,擔任保衛領地的任務。

小雄獅長大後,通常必須離開獅群,自行尋找缺少雄獅的雌獅獅群,組成自己的獅群。多數小雌獅長大後留在原來的獅群裏,個別的被趕走然後加入別的獅群。平時整個獅群三三兩兩地整天坐著休息,幾乎什麼都不做。當捕捉獵物或進餐時它們又彙聚到一起。

獅子生活在開闊的疏林地區或半沙漠的草原地帶白天休息,淩晨、黃昏或晚上捕獵。捕獵的任務主要由雌獅擔任。獅子奔跑的速度可達60千米/時,一跳有8~12米遠,但獅子身軀龐大,沒有長途追擊的耐力,奔跑200米後速度就慢了下來。因此獅子一般采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