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獅群中,雄獅可以說是最懶的了。它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在休息和睡覺。它平時幾乎不參加捕食,坐享其成,待在家中享受雌獅捕獲的獵物。實在餓極了,它才花1~2個小時外出尋找食物。
有時獅子會采取集體圍獵的方式捕捉獵物。當幾隻獅子共同追捕獵物時,它們常常圍成一個扇形,把捕獵對象圍在中間,切斷獵物的逃跑路線。它們最喜歡在水塘附近伏擊獵物。獅子的食物主要有羚羊、角馬、斑馬,它有時也襲擊野豬,偶爾還會吃長頸鹿、野牛、河馬和鴕鳥等。
獅子在一年中任何時候都可以繁殖。雌獅懷孕期為3個多月,當幼獅要出生時,雌獅便離開獅群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去生孩子,通常每胎產2~4隻幼獅。剛出生的幼獅體重隻有1~2千克,2周後眼睛才睜開,6周後就能夠吃肉了。幼獅的身上有淺灰色的斑點,3個月後將逐漸褪去。幼獅滿1歲後,便開始參與捕獵活動。幼獅在加入獅群生活的前10個星期,是它們的危險期,母獅外出捕獵時,它們常常遭到其他野獸的攻擊,而且當獅群搬家時一些幼獅會被拋棄,因此幼獅的死亡率非常高,長大成年的數目不足1/2。
在所有動物的吼叫聲中,獅子的吼叫聲可能是最響亮、也最嚇人的了。吼叫聲是雄獅用來示威的信號。雄獅常常伸長著脖子,然後頭向上,猛烈吼叫一番,以此警告入侵者:“這是我的領土!你們休想踏入一步!”獅子的咆哮聲非常洪亮,如同雷鳴,可以傳到8000米以外,這種特有的叫聲一般發生在黎明和傍晚。
生物學家們認為,獅子的咆哮聲是非洲野外最驚心動魄的聲音,人們在黑夜中聽到獅吼聲,常常會驚出一身冷汗,膽小的可能還會因此大病一場。
知識點
貓科
貓科是食肉目中肉食性最強的一科,生活在除南極洲和澳洲以外的各個大陸上,代表動物有獅、虎、豹等。多數貓科動物善於隱蔽,用伏擊的方式捕獵,身上常有花斑,可以與環境融為一體。而現在多數貓科動物卻因為這些美麗的花斑而被人捕捉用來製作高檔時裝,加上棲息地破壞等其他原因,使貓科動物受到嚴重威脅。而貓科動物作為重要的食肉動物特別是頂級食肉動物,其數量的減少給生態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
貓科動物,無論是馴養還是野生的,已吸引人類數以千年。而在這段時間裏人類與這些動物的關係也發生了廣泛的變化。人們曾把它們作為獵手一樣重視,作為神一樣崇拜,作為惡魔一樣敵視,然而不論如何,它們生存了下來,並仍然令人迷戀。它們時常被作為美妙、優雅、神秘和力量的象征,也成為諸多藝術家和作家特別喜愛的主題。
延伸閱讀
獅虎爭王
在西方,獅子向來有“獸中之王”之稱;而在中國,老虎則被稱為“獸中之王”。獅子和老虎到底誰更厲害?由於獅子、老虎不在同一地域環境中生活,因此很少有機會相遇,決一高低。從外表看來,兩者在體重、身長、凶猛程度上不相上下,獅吼虎嘯各有千秋。不過多數專家認為,如果個子差不多的獅子和老虎單個決鬥,老虎更厲害。
國外曾做過一項試驗:讓體重各250千克的雄性獅子和雄性老虎進行搏鬥比賽。飼養員賽前將獅子、老虎各餓上兩天,然後將它們關進一個中間放有一盆血淋淋牛肉的籠子中,於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搏鬥出現了。起初,由於獅子身大力猛,老虎吃了點虧,但後來老虎的耐力以及後腿的力量顯示出來,漸漸占據上風。最後,老虎猛地咬住獅子的鬃毛,奮力一摔,竟將獅子甩出20多米遠,獅子受傷倒地,呻吟不已,無法再鬥,老虎此時也已筋疲力盡,難以咬死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