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動物,它一般體長1.2~3.5米,體重100~340千克,有記錄的最大的虎體長達4米,重達350千克。虎的體色比較特殊,除了不常見的白虎外,虎的體背和四肢外側的底色為橙黃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白色,背部布滿了黑色的橫紋。虎身體粗壯,頭部較圓,額頭上有一“王”字,一雙小耳朵豎立在額頭上,眼小鼻長,兩眼周圍、上部和兩頰為白色,脖子又短又粗,嘴巴很大,上嘴唇生有胡須,牙齒尖利,犬齒特別發達,四肢粗短有力,爪子尖硬,尾巴細長,上麵也有黑色的橫紋。乍一看去,虎的身上像是穿了一件迷彩服似的,這有利於它保護自己,更方便它捕捉獵物。

虎是肉食性動物,主要捕食鹿、麝、野兔、狼、熊、羚羊和野豬等動物,有時也捕食青蛙、小鳥等一類小動物。虎為典型的夜行動物,在傍晚和黎明最為活躍,白天躺在草叢中睡覺。虎行動謹慎,聽覺、嗅覺敏銳,腳上生有很厚的肉墊,行走時像貓一樣輕手輕腳,不發出一點聲響。

一旦發現獵物,虎便先伏下身體,在草叢中盡量爬著行進,一直潛行到離獵物隻有幾米遠時,才突然猛撲過去,用它的尖利的牙齒和銳利的前爪將獵物置於死地。偷襲和猛撲是虎在野外善用的狩獵手段,虎短距離奔跑的速度非常快,但是這種速度無法維持長久。虎跳躍能力強,一跳可達5~7米遠、2米高。虎每次食肉量為17~27千克,體型大的虎每頓能吃35千克肉,吃飽的虎可以連續幾天不進食。虎生性謹慎,心多疑,一旦發現走過的道路有異樣,它寧肯繞行也絕不冒險。

虎雖然四隻腳上長有利爪,卻不會爬樹,這大概是因為它的身體太重了。然而虎善於遊泳,是天生的遊泳健將,它強健的體力能使它在水中遊過相當長的距離。

虎經常渡過河流、小溪遊到對岸,有時在湖邊、河邊捕捉獵物,特別是在夏季,虎常去溪水或河中浸泡洗澡,圖個涼爽。因為虎缺少汗腺,在陰影中乘涼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虎從不遠離水源。十分有趣的是,盡管虎善於遊泳,但它在下水前,往往會小心翼翼地用前爪試探水麵,就像一隻大貓。

在寒冷的冬季,虎怎樣抵禦嚴寒呢?令人稱奇的是,虎為了生存需要,“發明”了一套抵禦嚴寒的好辦法。當它感到寒冷時,就會來來回回地奔跑,而且注意力非常集中,就算身邊跑來兔子也不看一眼,直到跑得身子暖烘烘的才停止。

虎常常棲息於山林、灌木與野草叢生的地方,喜歡單獨活動,沒有固定的巢穴,但有一定的活動範圍,所占地盤一般為65~650平方千米。雄虎各自為政,占山為王,不讓別的雄虎闖入自己的領地,但卻允許雌虎在它的領地裏活動,它的領地裏通常生活著幾隻雌虎。

老虎一向過著獨身生活,隻在繁殖交配時才走到一起。虎一年四季幾乎每月都能發情,在冬末春初和夏末秋初兩個時期內表現最為明顯。發情期間,虎的叫聲特別響亮,能傳到2千米遠處,以吸引異性。雌虎每隔1~2年繁殖一次,懷孕期為105天左右,每胎產1~5崽。幼虎出生時正逢既不太冷又不太熱的季節,這樣幼虎容易成活。幼虎剛出生時重0.5~1千克,10天左右眼睛睜開,約20天長牙,一個月時能吃肉,2歲時幼虎同母虎分開,獨立生活。虎的壽命可達20~25年。

關於虎的曆史起源,目前比較公認的觀點是:200萬年前虎起源於東亞(即現今華南虎的分布區),然後沿著兩個主要方向擴散,即虎沿西北方向的森林和河流係統進入亞洲西南部;沿南和西南方向進入東南亞及印度次大陸,一部分最終進入印度尼西亞群島,在向亞洲其他地域擴散和輻射適應的過程中,虎演化為8個亞種,即華南虎、西伯利亞虎、孟加拉虎、印支虎、蘇門答臘虎、巴厘虎、爪哇虎和裏海虎。由此可見,虎曾經廣泛分布在西起土耳其,東至中國和俄羅斯海岸,北起西伯利亞,南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遼闊土地上。至20世紀中葉,裏海虎、爪哇虎、巴厘虎已經滅絕。中國曾經分布有華南虎、東北虎(西伯利亞虎)、孟加拉虎、印支虎(東南亞虎)和裏海虎(新疆虎,已滅絕)等5個亞種。

華南虎

華南虎是我國特有的虎種,生活在我國東南、西南、華南各省。華南虎體型比東北虎小,雄虎體長約2.5米,體重約150千克;雌虎更小,長約2.3米,體重110千克左右。它毛皮上的條紋既短又窄,與孟加拉虎和東北虎比起來,條紋之間的間距較大。

華南虎是所有種類的老虎中最為瀕臨滅絕的一種,目前野生的華南虎僅30隻左右。1996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將華南虎列為極度瀕危的十大物種之一。

東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