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的別名之多在獸類中名列前茅,有紅狼、紅豺、豺狗、斑狗、棒子狗、扒狗、綠衣、馬彪、赤毛狼等稱謂。在國外,豺則被叫做亞洲野犬或亞洲赤犬。豺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稍大於赤狐。豺的頭寬,額扁平而低,吻部較短,耳短而圓,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麵看上去整個麵部鼓了起來,不像其他犬類那樣較為平直或凹陷。豺的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和產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及四肢外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尾巴為灰褐色,尖端為黑色。

豺的分布範圍較廣,主要是亞洲的東部、南部、東南部和中部等地區,即北起西伯利亞南部,南至南洋群島各國,西從克什米爾一帶的喜馬拉雅山地,東達烏蘇裏江一帶,包括俄羅斯、克什米爾、不丹、尼泊爾、緬甸、泰國、印尼等國家和地區及我國的大部分地區。豺在我國分為5個亞種:分布於東北黑龍江、吉林地區的是東北亞種;分布於華東、華南和貴州等地的是華東亞種;分布於四川西部、北部以及西藏昌都地區的是四川亞種;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地區的是喜馬拉雅亞種;分布於新疆的是新疆亞種。

豺在各個地區的分布密度均較為稀疏,數量遠不如狐、狼等那樣多。棲息的環境也十分複雜,無論是熱帶森林、叢林、丘陵、山地,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高山草甸、高山裸岩等地帶,都能發現它的蹤跡。豺居住在岩石縫隙、天然洞穴或隱匿在灌木叢之中,但不會自己挖掘洞穴。豺喜歡群居,多由較為強壯而狡猾的“頭領”帶領一個或幾個家族臨時聚集而成,少則2~3隻,多達10~30隻,但也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當群體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也會互相廝咬,常常咬得鮮血淋漓,有時甚至連耳朵也被咬掉。豺平時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覺,但在捕獵的時候能發出召集性的嚎叫聲。豺捕獵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也在白天進行。豺善於追逐獵物,也常以群體圍攻方式捕食。豺的行動敏捷,善於跳躍,原地可跳到3米多遠,借助於快跑,能躍過5~6米寬的溝壑,也能跳過3~3.5米高的岩壁、矮牆等障礙,其靈活性勝於獅、虎、熊、狼等猛獸,接近於貓科動物中最為靈活的猞猁和雲豹。

豺的嗅覺靈敏,耐力極好,獵食的基本方式與狼很相似,多采取接力式窮追不舍和集體圍攻、以多取勝的辦法。它的爪牙銳利,膽量極大,顯得凶狠、殘暴和貪食。一般把獵物團團圍住,一齊進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開皮膚,然後再分食內髒和肉,或者直接對準獵物的肛門發動進攻,連抓帶咬,把內髒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將獵物吃得幹幹淨淨。豺雖然偶爾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種動物性食物為食,不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獸類,也敢於襲擊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甚至成群的豺能向狼、熊、豹等猛獸發動挑逗和進攻,把它們趕走,從而奪取它們口中的食物。如果這些猛獸不放棄食物,一場激戰便在所難免,但多半是豺獲得勝利。雖然單打獨鬥時豺並非它們的對手,但一群豺在集體行動時,互相呼應和配合作戰的能力很強。遇到虎的時候,豺通常並不馬上衝上前去奪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飽後離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不過,在印度曾經發生過多起孟加拉虎與一群豺為了爭食而血戰的事情,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傷幾隻或十餘隻豺之後,沒能衝出重圍,終於精疲力竭,倒地不起,被這群窮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說在亞洲各地的山林中,隻有巨大的亞洲象能夠免遭豺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