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大陸上,到處都能見到赤狐的足跡。另外,赤狐還被引到澳大利亞等地。赤狐經常活動在森林、灌木叢、草原、荒漠、丘陵和山地等廣泛的地帶,甚至城市近郊也是它們光顧的地方。赤狐喜歡居住在土穴、樹洞或岩石縫中。冬季,赤狐的洞口常會有水汽冒出,並有明顯的結霜,以及散亂的足跡、尿跡和糞便等;夏季,洞口周圍會有挖出的新土,上麵有明顯的足跡,還有非常濃烈的狐臊氣味。赤狐的住所並不固定,除了繁殖期和育崽期間外,一般都是獨自棲息,通常晝伏夜出,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時白天也會出來尋找食物。赤狐長長的尾巴有防潮和保暖的作用。它也善於遊泳和爬樹。
赤狐性情狡猾,有超強的記憶力,聽覺、嗅覺也很發達,行動敏捷。多數犬科動物都是以奔襲追捕的方式來獲取獵物,而赤狐卻截然不同,它是想盡各種辦法,以計謀來捕捉獵物。赤狐捕獵時,往往先在野鼠、野兔活動頻繁的植物茂盛的地帶,根據氣味、叫聲和足跡等尋找獵物的蹤跡。然後機警地、不動聲色地接近獵物,甚至將身子完全趴在地上匍匐而行,或者鑽入洞穴、岩石、樹木之下蹲伏下來,作好伺機而動的準備,然後先輕步向前,緊接著步子加快,最後變成疾跑,最後用突襲的方法抓獲獵物。
有時,赤狐還會假裝痛苦或追著自己的尾巴在地上轉圈來引誘穴鼠等小動物的注意,待其靠近後,突然上前捕捉。總之,赤狐的捕獵方法五花八門,每一招都充滿了智慧。
銀黑狐
銀黑狐是赤狐的一個變種,起源於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東部地區。銀黑狐的毛黑白相間,有一層霧狀的針毛。銀黑狐體型與赤狐基本相同,全身毛色基本為黑色,並均勻分布有銀色毛,臀部的銀色更重。銀黑狐的嘴部、雙耳的背麵、腹部和四肢毛色均為黑色。在嘴角、眼睛周圍有銀色毛,臉上有一圈銀色毛構成的銀環,尾部的絨毛為灰褐色,尾尖為純白色。銀黑狐腰細腿高,尾巴粗而長,善於奔跑,行動敏捷。嘴尖而長,眼睛大而亮,兩耳直立,視覺、聽覺和嗅覺比較靈敏。狐的汗腺不發達,與狗一樣,氣溫高時通過張口伸舌和快速呼吸的方式來散熱。銀黑狐每年換毛一次,夏天的毛色比冬天的暗。
野生銀黑狐生活在山地、森林、草原和寒冷地帶,既捕捉鼠類、蛙、魚、小動物和禽類,也采食植物的籽實、漿果、根、莖等。一般到秋季時身體長得比較肥胖,隨著冬季到來後食物開始短缺,身體也逐漸變瘦。家庭養殖的食物主要有肉、魚、蛋、乳、血、動物下水、魚粉、穀物籽實和大豆膨化飼料等。
狐狸的性格狡猾、多疑,性情機警,銀黑狐則更警覺。銀黑狐一年發情一次,一次產崽4~6隻。經過馴化,有些銀黑狐可以抱在懷中,很容易與人親近。銀黑狐的壽命一般為8~10年。
北極狐
北極狐又叫藍狐,分布在俄羅斯極北部、格陵蘭島、挪威、芬蘭、丹麥、冰島、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極北部等地。其長相既像狼又似狗,體長50~60厘米,體重2~4千克。體型較小而肥胖。嘴短,耳短小,略呈圓形。腿短。冬季全身體毛為白色,僅鼻尖為黑色。夏季體毛為灰黑色,腹麵顏色較淺。有很密的絨毛和較少的針毛,尾長,尾毛特別蓬鬆,尾端白色。
北極狐能在零下50℃的冰原上生活,腳底上長著長毛,可以在冰地上行走,不打滑。它們之所以能在這種嚴酷的自然環境下生存下來,完全得益於它們那身濃密的毛皮。即使氣溫降到零下四五十攝氏度,它們仍然生活得很舒服。
北極狐每年換毛兩次。在冬季北極狐披上雪白的皮毛,而到了夏季皮毛的顏色又和凍土相差無幾。冰島和格陵蘭甚至有藍色北極狐變種。在冬季,北極狐的皮毛甚至比北極熊的皮毛還保暖。經過人工飼養可見到大量的毛色突變品種,如影狐、北極珍珠狐、北極藍寶石狐、北極白金狐和白色北極狐等,統稱為彩色北極狐,在國際毛皮市場上是暢銷的高檔商品,因為北極狐個大,體長,毛絨色好,特別是淺藍色北極狐,被視為珍品。北極狐狐種價格要比其他狐種價格高出30%~50%。因此,北極狐自然成了人們競相獵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