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我們的時代.3》(24)(2 / 2)

如果是同齡人,上麵的“我”很可能也是“你”,因為我們都曾共同走過。

如果是年輕一族,你可以從書中看到父兄曾走過的路。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遇,也有各自的挑戰。即便你不是小平南巡後下海的“九二派”,即便你沒有抓住傳說中的“519”行情,即便你沒有在2005年、2009年或2015年買房,即便你沒有在方興未艾之時投身於證券行業、快速消費品行業、房地產行業、互聯網行業、手機行業、遊戲行業、零售與流通行業、醫藥健康行業、文化影視行業,隻要你願意做一個開拓者而不是享受者,隻要你願意做一名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你仍然可能在時代中占據一席之地、無負於這個時代。

這個時代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天時,再加上彌足珍貴的地緣政治機遇帶來的四境安寧這一地利,尤其重要的是秉持對外開放、對內不折騰所帶來的人和,使生逢這個時代的我們得以享受到和平與進步,這真是我們的幸運;但也可能令我們產生一種錯覺,把僥幸當作必然、把間歇當作永恒,誤以為和平與進步理所當然是不變的常態。

書中的主人公在九十年代各自施展渾身解數求的是自立,這也是人生三十歲最普遍的目標;在新千年的頭十年裴慶華們圖的是自強,他們要建立屬於自己的事業,在社會上謀求自己的位置;而在近十年裏他們尋求的是自洽,在己身、家庭、企業、社會多重角色中探索一種平衡,以期與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和解,所謂的五十而知天命便是如此。

他們在少年時都曾受男女排精神的感召而高喊過“振興中華,從我做起”的口號,那時他們關注的僅是前麵四個字,血氣方剛隻想著對國家負責。走上社會後才真正懂得更重要的是“從我做起”,首先要對自己負責,然後是對身邊的人負責、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負責。待他們步入中年、事業有成之後才重新迸發出一種久違的責任感,要對這個社會負責。這不單是幾位主人公經曆過的人生階段,而是身處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走過的成長道路。

除了三位主人公,書裏刻畫了眾多形形色色的角色,豐富多彩正是我們這個時代區別於往昔的特色。想當年老輩人最常問與被問的都是這句“你是哪個單位的”,那時的人都被拴牢在戶口簿與檔案袋中沒有多少選擇餘地。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得以擺脫束縛自由流動,社會開始呈現出千姿百態,而技術演進、行業變遷、市場興衰益發加劇了不確定性。早年令人膜拜的先行者後日卻淪為階下囚,昔日呼風喚雨的弄潮兒事後卻被證明隻是個玩火者。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屢見不鮮且生命周期越來越短。扼腕唏噓之餘慢慢發現其實這種更替變換恰恰是一種自然生態,沉舟側畔千帆過,新陳代謝的加快正是生機盎然的體現。我們惟有希望其中的非市場非技術因素盡量少些,畢竟不確定性在為人們提供想象空間和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安全感。

時間是無法切割的,我們的時代並非特定自1990年開始,更不會在2018年結束。改革開放至今已過四十載,小平南巡已是將近三十年前,中國入世也已近二十個年頭,這三個是影響當代中國麵貌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曆史轉折點,更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假若沒有小平南巡,裴慶華們的人生恐怕將繼續黯淡無光;假若沒有中國入世,裴慶華們的事業恐怕都難以駛上快車道;假若沒有技術革命把世界推入移動互聯時代,不單是裴慶華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會是另一副樣子。缺了哪一條,我都沒可能寫出這套三部曲。

在謝航與蕭闖準備高考的那一年,有一首歌他們肯定耳熟能詳——《明天會更好》,這首歌不僅詞曲俱佳,歌名更是表達了我們的時代裏每個人的內心感受。開放帶來進步,進步帶來信心,因為昨天比前天好、今天比昨天好,明天就注定比今天更好。任何時代都難免波折甚至反複,但無論是誰都再也無法壓製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天會更好,這不隻是期盼、不隻是願望、不隻是推斷,這更是信念。

在我們的時代裏,明天一定會更好!

王強

2019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