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文學感言(1)(1 / 3)

1.中國當代文學的學科建設(三題)

之一

中國當代文學是一門不斷行進的學科。它以無限的創造和補充而構成它的動態特征。對當代文學的研究是一種不斷的追蹤,需要的是投入的精神。等待那些豐富生動的文學現象成為“曆史”再對它進行“冷靜”的“總結”的研究方式,顯然不適合這一學科的特點。當代文學的研究當然需要科學的精神,但書齋式的埋頭於資料的整理,可能會以失去足以珍惜的生動性為代價。

對於從事當代文考研究的人來說,敏銳的捕捉和觀察那些在創作和理論運行中閃現的特征,在對這些特征歸納和提煉的過程中,關注文學的趨勢和走向的能力至關重要。

材料的堆積和信息的泛濫已構成對當代文學研究的重大威脅。對於這一學科建設來說,資料積累的概念有它特定的內涵。概而言之,對於資料的淘汰也許較積累更為重要。從事當代文學研究的人,必須具備從紛繁的資料中判斷價值和擇取精華的識別能力。曆史記住的是有意義的東西而不是相反。

當代文學研究與即時的批評關係密切,生動而敏感的、甚至帶有某種即興特點的“粗糙”的批評成為這一學科的合理內容。發現、開拓、甚至具有某種預見性是從事這一學科研究工作的重要品質。這些研究者注視著文學運行中的“異端的創造”,建設的精神使他們樂於發現並推進那些探索和試驗的實踐。當代文學認定,文學的發展有賴於新異乃至怪誕之物的不斷的補充。在這裏,理論勇氣和開拓的眼光顯得比什麼都重要。當前我們的研究匱乏曆史感。大家都在追逐新潮,卻表現了對於曆史的冷漠甚至無知。所以這二三年我一直在強調閱讀和熟悉過去的作品,包括“文革”的和“大躍進”的。在這一點上,我寧願蒙受“保守”的譴責。

當代文學有它的來源,在它的湧動中彙入了雜質甚至汙穢,這卻恰恰構成了它的豐富。前麵談到淘汰和擇取,但有些“資料”顯然不能因政治的顛狂而貶抑或否定它們文學的,社會的和史料的價值。特別是中國當代文學,它和社會意識形態的緊密聯係,使它離開社會曆史幾乎得不到解釋。

之二

對於中國現代文學史而言,當代文學這一部分是可以無限延伸的學科。用形象的比喻來看,“現代文學”好比是永遠長不大的“兄長”,而“當代文學”則是已經超過了哥哥年齡的而且還將不斷長大的“弟弟”。這現象曾經引起我們對“當代文學”學科名稱合理性的質疑。

不論今後將如何處理這一先天的悖謬,我們麵對的無疑是一個卓有建樹且具有獨特形態的中國文學時期。中國文學在四十年代以後的發展,開始了在政治劃分下不同地區的獨立運行,這增添了它的構成互補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同一文化母體因彼此阻隔而造出文學差異,使這一曆史階段的文學閃射出因民族隱痛而發出的不無缺憾的異常。

我們當然不能心安理得地分享這種因國土分裂的現實苦難造出的文學繁富。在不斷消弭裂痕和誤解的過程中,對大陸和台、港、澳,甚至海外華文文學進行文學史的整合,無疑是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義不容辭的使命。應當看到,目前我們已具備了進行這種整合的基本條件。

之三

中國當代文學這一學科以因十年代的結束作為它的起點,既取決於社會形態移易的因素,亦有文學發展內在規律所使然。進入五十年代以後產生於同一文化母體的中國文學,開始以大陸和台灣兩大板塊的方式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按照各不相同的意識形態的要求,並接受來自不同層麵外來影響而自成體係地向前推進。這造成某種隔絕和對話的艱難,但卻也因而釀造和積蘊了豐富。例如,中國文學因農民文化及其審美情趣的提俱而擁有了趙樹理類型的植根於鄉村土層的本色的農民作家;也有如白先勇那樣出身官宦名門而又感慨於身世飄零的、既接受中國傳統又有豐博的西方文化素養的知識型作家。又例如:與五十年代席卷台島的以紀弦為旗幟的詩界“現代派”運動發生的同時,在大陸則有與前者完全相悖的關於詩歌必須在古典詩歌和民歌的基礎上發展的指令。這異趣共生的文學奇觀幾乎隨時都在發生。

中國當代文學就在這樣錯綜複雜的文化語境中衝突、激宕、交叉、對立,由互滲互補而指歸於融彙。像這樣的局麵在新文學的曆史上還不曾有過。加上中國大陸數十年來政治運動不斷,其影響深深決定並改變了當代文學的性質和命運。這些文學的和非文學的相互糾纏的事實,增加了這一學科研究的難度,卻也造成中國文學前所未有的豐富。把動蕩時代和艱難時勢給予文學的這一切繁複的疊加,以文學史的方式加以描寫,是海蛺兩岸學術同行共有的使命。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和了解的增進,旨在超越意識形態的限定並在大中國的視野下,既是綜合的又是比較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正急迫地期待我們去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今的幾乎所有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都隻是分割的“半部”而不是完整的“一部”。這種遺憾也許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能夠得以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