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隨讀隨寫(8)(1 / 3)

《詩苑談片》數十篇文章,每篇都是如此。這些文章中,望“月”看“柳”,雨窗佛影,大體總從一字一詞談起,左顧右盼,談古論今,相映成趣,最後則歸於學術性的結論、給人以審美式的啟迪。龐維遠是編報的人,日常有許多事要處理,他不是專業的研究人員。試想,要是沒有平時的廣泛閱讀、認真思考,臨時如何做得這樣的文章?況且,這些文章不是一篇,而是數十篇,幾十個題目!我讀了他的這本著作,深感他過人的勤學和才識。顯然,他是從詩入手,而及於社會、文化,以至於史。他是一位實際的工作者,但入了學海,便擁有了博大與精深。我們讀他的文字,受啟發的可能還不止於文字的本身魅力,也不止於文字所表達的內容的豐富與深遠,更可能是他的求學和治學的方法和這些方法所已達到的成果。

唐詩與我從事的專業相距甚運,對於我所不熟悉的專業,我是怯於談論的。我以上這些話,隻能是我閱讀龐維遠文章之後的讀後感,不是專業性的評論。我隻想強調一點,即這本《詩苑談片》是一本非常友益的書,它對人的啟示不僅限於詩歌藝術的欣賞,不僅限於文史知識的傳播,甚至涉及了學問的求索和積累,零星資料的觸類旁通的梳理和係統化等等更為廣泛的意義。我常想,有時我們讀一本好書,與其說是學習和掌握該書談論的內容,不如說是從他的處理和表達中學習他的方法。我相信讀到龐維遠這本書的讀者,不僅是從書“中”,而且會從書“外”得到更多的啟迪。

20.中國現代散文待的集錦——評介《六十年散文詩選》

經過了長久的坎坷,這幾年散文詩算是交了好運。這種好運原也非散文詩所獨有,中國整個文學藝術蒙受開放時代的恩惠而擁有的複興,自然包括了散文詩。但散文詩在長時期裏的遭際卻是特殊的。人們也許因其屬於“袖珍”型的文學品類而自然地“輕視”了它;也許因其屬於介乎詩與散文之間“兩棲”型的文學品類又自然地“無視”於它。總之,它在文藝諸品類之間確乎感到受冷落的寂寞。幸而有一批熱情堅定的維護者與追求者,他們對於散文詩的執著令人感動。這幾年若幹種散文詩叢書的出版、散文詩學會的成立、散文詩研究的開展及其深入,乃至這本完備的《六十年散文詩選》的出版,都是這種努力的結果。

本書的兩位編者(孫玉石、王光明)雖係中、青年兩代人,但均以治學嚴謹著稱。孫玉石是《野草》研究的專家,他長達三十萬言的《(野草)研究》早已引人注目。王光明近年傾心於散文詩的研究,是當代對散文詩發表意見最多的青年評論家。他們的工作奧基於他們多年對散文詩的悉心研究,特別受惠於他們對這一文體本質屬性的科學認識。他們的最大貢獻在於確認散文詩為一種獨立的文學品種,而把它從詩和散文中區分出來。他們認為散文詩的特殊性質在於詩的表現性與散文描寫性的“化合”。他們特別強調散文詩以“小感觸”概括和象征時代、社會、人生的經驗與理想的特性。因而這個選本所選作品都是經過他們科學“鑒定”的結果。所收文章,既不是“詩意的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而是一種取詩的內涵、散文的外形建造的文學新品類。

基於上述認識,他們對入選作品進行了嚴格的界定:如取朱自清的《匆匆》諸作,而不收他的《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又如豐子愷、蕭紅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但不錄他們的作品。散文與散文詩形態神采相近,從來的劃分都較模糊,本書編者對此予以科學區分,這無疑將對散文詩發展起明顯的促進作用。

散文詩作為新的獨立的文學品種,正式出現於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編選者把中國現代散文詩的思考,納入了他們對於五四以來新的文學運動的總體把握之中。他們在《散文詩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追溯了散文詩在中國曆史上的沿革,特別論述了它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的發生、發展和占有的地位。因此本書有突出的史的觀念。選本收錄了自有散文詩以來的名篇,可以視為中國現代散文詩的一次集錦式的展出。它因沒有重大的遺漏而給人以史料的可信賴感。魯迅的作品除選入膾炙人口的《秋夜》、《雪》、《風箏》等外,還在“神飛”的名下收入近年發現的詩文。其餘如劉半農的《雨》,沈尹默的《三弦》、朱自清的《綠》都是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名篇。特別是標誌著中國新文學散文詩的第一篇成熟的作品——劉半農寫於1918年的《曉》,在若明若暗的曙色之中火車的疾駛,傳達出“五四”前後那個吋代的特殊氣氛,一個小女孩的蘋果般的臉龐,預告了偉大時代的新生命。一些按照舊有標準不易入選的作者如徐雉、李金發、髙長虹等的入選,造成這一選本引人注目的包容性,從而更為有力地展現了散文詩草創期的豐富和繁盛。